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宋王侯 (九孔)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永制。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大宋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在原本历史上,宋代越到后期,越是“重文轻武”,所以尤为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赵匡胤早在建国初期便下旨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相比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名额增加数倍乃至十数倍。
  宋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赵匡胤为了选拔真正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早在建国之初便听赵普策略,于上一届科考时次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赵匡胤还下旨,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
  因为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针对这种情况,赵匡胤下旨让人研究出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的建立。所以,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也是赵匡胤时期次开创。
  所谓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赵匡胤又让人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在原本历史上,到了北宋末年,此种方法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变,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变。宋代科举原本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在原本历史上在一百多年后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变,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挥。
  如今,赵匡胤听了叶尘的建议,早在去年便下旨考经义和策问,算是将此事提前了。
  …………
  …………
  这时候,才不过是卯时一刻。
  天色还是黑沉沉的,尚能上的成千上万的繁星。但就是这个时间,寇准与所有的上榜士子都已经来到了皇城外的左掖门处。
  今天是最后一道关口,只有顺利通过了,才能够得到进士的资格。但左掖门前的气氛,却是比当日国子监前要轻松许多。每个人都知道,今天只要不犯蠢事或者不出现意外,进士已经十拿九稳了。
  贡生们小声谈笑着,等着宫门打开。但也有人凝神静气,不与他人多言语。
  “这些人多半是争状元的。”有人低声对议论说着。
  礼部试中高高在上的刘寅王嗣宗,都在这些神情严肃的士子之中。
  不过寇准听说过的另外一个准备争夺状元的贡生安生亮,却没有学着王嗣宗和刘寅那般凝神静气,而是挤了过来,笑着说道:“平仲兄,原来你也已经到了!”
  寇准脸上浮起了应酬式的微笑:“不意沐石兄也到了!”
  寇准知道安生亮。第一次见到他时,是在国子监门前,就是放声大笑的那群人中一个,各个自信非凡。当时安生亮身边聚集的那些个士子足足有十五六个,可是今天这些人中却是只有安生亮独自一人到场。
  四千字大章送上,等会还有一大更。
第五百九十三章 殿前吐黑血
  然后两人交换着天气之类的寒暄话语,安生亮神色举止中透着一股热情。. M
  但寇准却是压着心头的不耐,沉下心来应付着宋准,这时候,几声钟响从宫中传出,宫门终于开了。
  当值的阁门使走了出来。
  不用他多话,考生们按着名次先后,立刻排起队来。前日太常礼院的礼官,已经向这三百八十二位贡生们教导了进宫面圣时改有的礼节,没有哪人敢于错上半点。
  安生亮连忙挤回去,他礼部试的名次排第四,比起九十多名的寇准要靠前得多。寇准漠然的的背影一眼,在自己的位置站定,不再去想这只有些烦人的苍蝇。
  从左掖门进了宫中,考生们被阁门使领着直趋集英殿。周围有禁军的士兵护卫监视。旁边还有监察御史盯着,没有人敢于做出任何失礼的行为,也不敢抬头张望。各自下的路,盯着前面人的脚后跟,向前疾步走着。
  一路上到殿中,宫廷韶乐从集英殿中回响。天子还未到,但今科的考官已经都在殿中等候。
  寇准却还是第一次来到宫殿之中。虽然心中一直担忧着正在度鬼门关的老师叶尘,但却也不影响他用眼角余光打量着周围的布置。
  虽然不错,但比起皇家这个身份来说,也算是寻常而已。
  殿中陈设的器物,装饰的布幔,梁柱的油漆和彩绘,都已是老旧。根本比不上有着无数善男信女捐献的大相国寺开宝寺等大寺庙的主殿。
  也只有规模,算是勉强让人不会小觑了皇家的体面。尽管集英殿只是诸殿之中,规模排在后面的殿阁,但二十多丈的宽度,十余丈的进深,还是让每一个贡生心中震撼不已。
  寇准想起自家老师说过,当今天子生活节俭,极为反感铺装奢华,当然这也有大宋自建国之后对外用兵不断,大灾小灾也是不少,朝廷经费一直很紧张的缘故。
  两排有数人合抱粗细的梁柱,在大殿内,隔出了东西两厢。两厢之中,排满了桌案。桌案都是旧的,跟国子监差不多。而且桌案都不高,只有一尺多,不到两尺的样子。给考生们准备的是用来跪坐蒲团。
  在考官们的监督引导之下,三百八十二名贡生们在集英殿中央排好了方阵,打头的三人是在礼部试排名最前的三个。
  几声净鞭响过,乐声止歇。在礼官的叱令下,所有的考官和考生,无一例外的都跪拜了下去,静静的等着天子的到来。
  寂静的大殿中,寇准低着头,研究着大殿地面上作为铺垫的砖石。虽然是烧制出来的砖石,却是泛着幽暗的金属光泽,也难怪外界传言说,宫中使用金砖铺地。
  如果是汉代,殿上都是铺着地板,进殿要拖鞋。但到了南北朝之后,周时的礼节就已经开始变了。到了现在,已经可以穿着靴子走在大殿上。
  连串的脚步声终于从前方传来。
  并不吵闹,很整齐,静悄悄的响起,又静悄悄的结束。
  然后礼官的又吊着嗓子半吟半唱的号施令。
  三跪九叩。
  向着当今的大宋天子,统御亿万兆民的皇帝,叩拜下去。
  一拜一起之间,都能上的人物。但隔着有些远了,光线又很昏暗,坐在御榻上的赵匡胤是个什么模样。
  只是站在天子两侧靠下位置还有三人也在列。不出意外,应该是宰相薛居正和两名参知政事的卢多逊和吕馀庆。
  一连串事先已经被礼官传授的礼仪之后,考生们终于可以落座。在内侍们的引导下,一盏茶的功夫,就已经各自就位。
  然后今次的考题题目便出来了。
  ‘古之明王,求贤而听之,择善而使之。法不足以有行也,改之而已;人不足与有明也,作之而已……以守位则安,以理财则富,以禁过则听,以讨罪则服,以交鬼神则飨,以来蛮夷则格,以上治则日月星辰得其序,以下治则鸟兽草木得其性……朕夙兴夜寐,心庶几焉,而未知所以为此之方。子大夫其各以所闻,为朕言之……以所见言之毋隐。’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