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宋王侯 (九孔)


  “徐大人可是去了国子监?”赵光义的声音从车厢里传了出来。
  “正是。”徐铉侧了侧身子,示意身后的寇准上来:“这位是祥符王殿下的弟子寇准,今日下官带他去看榜。寇准已经高中。”
  “恭喜寇兄弟了。”
  “不敢,侥幸而已。”寇准脸上一片平静淡色,没有丝毫寻常书生第一次面见晋王的紧张,“晚生寇准,拜见王爷。”
  “本王刚刚听说寇兄弟在榜下被人差点捉婿,说是已经订婚,可有此事?”赵光义却是直奔今日来见寇准的主题。
  寇准此时却已经明白赵光义是想干什么————想通过与自己联姻,准确的说是与祥符王府联姻,从而与叶尘代表的华夏卫府等一系列势力拉近关系。他想起刚才徐铉的交待,便当即点头道:“晚生不敢欺骗王爷,晚生的确尚未订婚。”
  “那就好,本王有意招你为婿,你可愿意?”
  赵光义招寇准为婿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也看了寇准礼部试的卷子,特别是看了里面的策论,赵光义虽然心胸狭窄,寡情薄意,但能力却是一点都不差,甚至在一些方面比赵匡胤还要强,所以看了寇准卷子之后,他与赵匡胤一样,同样看出了寇准的不凡。因此,才愿意下这般大的本钱在寇准身上。
  寇准闻言,状似吃了一惊,眸中深处恰到好处的浮现一抹狂喜,但嘴中却说道:“多谢王爷看重,晚生回去和父母、师娘商量一下,再给王爷答复。”
  赵光义目光如电,寇准眸中那一瞬间的喜色并没有逃过他的眼睛,所以对于寇准没有当即答应并未不悦,反而对于寇准的宠辱不惊更加高看。
  “婚姻大事自然要和父母长辈商议的。”这样说着,赵光义向二人点了点头,便当即离去,两人赶紧行礼恭送。以他亲王之尊,亲自来见寇准并且主动招婿已经大违世俗常理,若非他想当面看看寇准这个人的同时向叶尘一系势力表达一种态度,否则绝不会屈尊来做眼前这事的。
  …………
  …………
  六月初六,乃是礼部试举人参加殿试的日子。
  位于皇城内东南区域的集英殿,这时早已经打扫干净。三百八十二张桌案在大殿的东西两端排得整整齐齐,只留下殿中央空着,以供考生们进来之后叩拜天子之用。
  与礼部试大同小异,在每一张桌案的右上角都贴了纸签,上面写有姓名和籍贯,按照往年来的惯例,殿试贡生们的座位排列顺序,都是照着他们在礼部试上的名次来的。离着天子越近,这名次就越高,离得越远,自然名次就越低。这是为了防止考生混作一团,在天子面前失了体面。
  专门安排人拿着名单,一个个对照着桌上的姓名籍贯。从东头最近陛前的礼部试头名王嗣宗,一直查验到位于大殿东南、西南两个角落里的排名最后之人。
  虽然昨日已经有小黄门对照过两遍,但卢多逊以副相之尊今日特意又都一一看了一遍,因为卢多逊知道朝廷、宫廷中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自己负责此事,若是有人想要让自己难堪,故意将排名弄乱,在天子面前失态,这种可能不是没有。特别是刚刚得罪陶谷这等睚眦必报的小人,更要防着点。所以不再一次亲眼对上一边,卢多逊怎么可能放心得下来?
  用了小半个时辰,提着灯笼,领着两名小黄门将每一个桌案都对照过,卢多逊最后站在大殿门口,松了口气,点了点头。一切就绪,全都已经准备好,就等着天子和考生们来了。
  ………
  ………
  抱歉,今天更的迟了一些,是因为昨晚上一直在火车上。

第五百九十二章 科举制度
  
  说起殿试,在这里便要提一下华夏科举制度的展。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科举萌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开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不过对于科举的开创,在后世的史学界一直有异议。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何忠礼否认隋代有进士和进士科之说,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和隋代文献,虽然记载了开皇和大业中所举的众多科名,却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二是在唐五代文献中所载隋进士有房玄龄温彦博侯君素孙伏伽张损之杨纂等六人,可是经过考证除杨纂的进士身份,因文献阙如,无从查考外,其余五人不是查无实据,就是以时制比附古制,将隋代以秀才明经科察举为官,比附成进士科登第,唐代虽有进士科开创于隋的记载,但也有进士科开创于唐的记载,所以他认为隋代实行的仍是察举制,进士科也起源于唐。
  俞大纲对隋置进士科一条颇有疑义,他说:“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试,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 提出士人“投牒自试”是科举制度起源的主要标志这一极有价值的见解。唐长孺提出了与俞大纲相似的他认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特点在于是否“准许怀牒自试”,而南北朝后期,已出现士人“怀牒自试”的个例,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正在萌芽之中。
  另有有学者著文指出:要确定科举制度起源于何时,先要把握住它区别于其他选举制度的特殊本质,也就是解决什么是科举的问题。何忠礼在一文中提出,考察整个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这样三个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并通过多方面的论证,认为上述特点中的“投牒自进”和考试黜落法虽然在南北朝后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现却在唐代,隋代尽管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的仍然是察举制。至于史书所载隋代已有进士科的说法, 也查无实据。因此, 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的时间不是在隋代而是在唐代。
  不过有一点却是所有人公认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