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铁血宏图 (无语的命运)



对于这条铁路中的故事,刚刚从国外回来的习之远等人自然不清楚,听潘世亮这么一说,心下顿时只有一种感觉“造化弄人”,谁能想到一条未建立的铁路,最终误打正着的决定了中国的铁路轨距。

“这也正是误打正着吧,现在不仅粤汉铁路是这个轨距,江北铁路,还有其它规划的铁路,都将采用这个宽轨,机缘巧合也好,误打正着也罢,反正和眼光,没有任何联系,若是有的选的话,没准,公司的董事们,恨不得用两英尺的窄轨。”

“真没想到,这其中还有这样的故事,兄台对铁路这么熟悉,莫非于铁路公司任职,在下习之远,刚于英国归国,未请教兄台?”

面对习之远伸出的手,潘世亮便自我介绍道

“在下潘世亮,虚长老弟几岁,确实于铁路公司就职!”

其实潘世亮并没有说他不仅于公司任职,同样还是公司的董事。因为年岁相近的关系,很快,潘世亮便同这些刚刚从海外归国的年青人们打成了一群,尤其是对习之远更是表现出了强烈的招揽之心,作为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他很清楚,留学英国、学习铁路工程的习之远,对公司远比两名西洋工程师更为重要——至少他是自己人。

铁路、冶金、机械、造船、建筑、数学、化学、医学、法律……当他了解到这些年青人于西洋留学所学时,更是惊讶的睁大眼睛,甚至都不敢相信会有这么多留学生。

“上千人,汉公这几年居然派了这么多人去国外留学,难怪,难怪……”

要知道,就在几个月前,迫于公司对人才的需要,潘世亮才从公司获得每年10万元留学专款,以便在未来的六年中,委派400名公司职员往英国、法国留学,学习铁路管理和铁路工程、机械等专业。尽管他的“野心勃勃”,但现实却极为残酷,在公司内反复挑选,才只选出了不到50个适合派往国外留学的职员。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府中在过去的几年居然已经派出了上千名留学生。而且今年还会有几百人被派往欧美留学。

“难怪公司想委派几个留学生都那么困难!弄了半天,适合留学的都被府里派出去了!”

一直听着他与那些人说话的王闿运听其这么一说,立即反驳道。

“玉杰兄所言诧异,府中所办学校学生每年毕业学岂止数千,若是铁路公司有意,不妨直接到府下各学堂招聘学生,委派其留学……”

“壬秋,您不知道,府中所学的那些学校里的人是多,可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就像汉口铁路学堂,学生还没毕业,就已经被瓜分一空,粤汉铁路公司总归是民办公司,江北铁路却是府里自办的铁路,再加上其它几条待建的铁路,我这次去武昌,就是想再争取一些名额,我估计最多也就是百人上下,可粤汉铁路却有近三千里啊,就这么点人,那里够用,这不,现在公司里,单是洋员就有六百多人……”

潘世亮颇为无奈的说道,只是他并没有提及另一点——在粤汉铁路还有几百名铁路学堂的实习生,若是没有那些实习生,恐怕公司还需要更多的洋员。

“既然如此,那为何公司不自己办一所学校?”

王闿运看着潘世亮反问道。

“自办学堂?”

潘世亮看着王闿运惊讶道。

“既然官办学堂里的学生,优先派往官办铁路,那粤汉铁路公司完全可以自己办一所学堂,自己招生,如此一来,几年后,又岂愁无人可派,无人可用?若是觉得几年时间有些长,完全可以先办一所预科学堂,专司培养学生,择其优秀者留洋,学以铁路、机械。”

王闿运的建议,只让潘世亮的眼前一亮,他立即猛的拍手说道。

“对、对,壬秋所言极是,所言极是,本就该如此,本就该如此……”

突然潘世亮盯着王闿运,犹豫片刻后,才说道。

“壬秋,我知道你是要办大事的人,若是,若是壬秋此次南京之行,不尽人意……不知壬秋是否有意任校长一职?”

“啊……”

面对突如其来的邀请,王闿运不由一愣,他诧异的看着潘世亮,一时间居然说不出话来……

————————————————————————————————

您的每一个订阅、推荐、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

第446章青年(第二更)

丁巳年的岁末,一场寒潮过后,南京迎来了第一场薄雪。与北方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不同。南方的雪在大多数时候都犹如飞舞的柳絮一般飞落在地上就融化了。南京城内,那拓宽的长街上的一块块青石板上湿漉漉的仿佛只是下了一场雨一般。只有街道两旁零星树叉上的积雪才能让人想起这里曾经下过一场雪。

百废待兴!

用这句话来形容此时的南京,倒是再合适不过。虽说在过去的几年间,窃居南京的太平军曾于城内大兴土木。可是实际上,他们所大兴的示这只是王府,为了修建那些王府,更是将城内外的私人园林、庙宇、官衙加以拆除。

以至于义军收复南京之后,除了那富丽堂皇的王府之外,整个南京尽是一片萧败之色,一座座残破的屋宇,很让让人相信这是曾经江南最为繁华的城市。

在这百废待兴的时候,朱宜锋压下了官厅衙署的兴建,而是将有限的经费用在两项建设上:一是重修南京的下水道、铺设自来水管,一是修建江南大学堂。重修南京的下水道、铺设自来水管,是为了令城市变得整洁和保证百姓的用水安全,至于修建江南大学堂,则是为了笼络两江士子的心。

下水道、自来水以及公共厕所等城建方面进行得慢点不要紧,因为现在的南京城内外,一共只有十几万居民,可是江南大学堂的兴建则一刻也不能缓。自从咸丰二年底,太平天国将都城定在南京以后,苏、皖两省的乡试便中断了。尽管在过去的几年间,大汉都督府于武昌开设的新式学堂从不限制地域,但却只有少数两江士子前往,毕竟那时正值兵荒马乱。

就这样,安徽、江苏两省士子便眼睁睁地失去满清和督府两边“飞黄腾达”的机会。几乎是在义军克复南京,南京回于汉人之手,在安徽、江苏以至浙江、江西要求,督府立即开科取士的呼声,便雷鸣般地灌进朱宜锋的耳中。

那些士子们呼吁着督府能够“开科取士”,至于以左参军张亮基等两江官员,同样也是要求于南京开设大学堂,以使取以两江之才,当然他们非常清楚“开科取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甚至没有人去强求,实际上,要求“开科取士”只是两江的士子,至于府中两江的官员们早已经适应了府中的取才之法——通过考试进入专门学堂,经过培训之后,方才委派官职。

尽管官方与民间的“开科取士”的观点截然不同,但是那种焦切却是相同的。非但他们如此,就是朱宜锋本人的急迫心情并不亚于这些士子,不亚于那些官员。固然在义军东征出师前夕昭告天下的檄文里,他竭力谴责的就是太平军“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以尽”的行为,而他的起兵是“捍卫孔孟名教”,是“卫道”。这几年,相比于太平军的“毁以人伦”,府中的那半真半假的“卫道”,多少也争取了大部分读书人的拥护、支持,这正是他能站住脚的主要原因之一。

或许,府中建了一系列的大学堂、专门学堂,在那些学堂中推广新学,但是这些学堂从来没有忽视国学教育,实际上,他们考入学堂仍然需要考校国学,只不过相比于科举,其难度稍低,而且更重实学罢了。

若是没有太平军“毁以名教”的行为作为对比,朱宜锋在武昌推行的一切,无疑是“大逆之举”,可有了太平军在一旁“比烂”,反倒没有人在意武昌的“离经叛道”,毕竟他的“离经叛道”确实有用。

蒸汽船、火轮车、洋枪、洋炮以及铁甲舰,如此种种不断的提醒着人们,单靠名教学问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在见识了这些东西的用途,尤其是在见识了汉公推行西洋实学的决心后,自然没什么人去找这个不痛快。

但现在,在夺取南京之后,却必须要进行一些改变,实际上到了朱宜锋给读书人酬谢的时候了。不能够再像过去一样,专重“西洋实学”,同样“人文”也不能忽视,毕竟中国之所以为中国,正是因为中国的文化,或许西方的科学是中国富强必须学习的,但是如果忘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了文化的“根”,中国还是中国吗?

更何况在另一方面,数百年来,两江一直都是中国的文教重地,在这里设立大学,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府中官吏两湖独大的局面,对于为上者来说,这直接关系到府中未来的稳定。

同样,朱宜锋也能够理解那些贫寒士子盼望出头的苦心,自然也很清楚,这将有助于自己收拢民心,尽管现在两地的民心早已经为“义军折服”,但是毕竟,总还有那么一些人,心往满清。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