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忱打算在军队里面,大规模实施军医制度,军队中,外伤处理是最重要得。现在实验成功,本来就是会成功,可以进行了。会让太医署得医师来作,主要是他需要一个人作个整理,并且将来要有人培训,不然直接再军中推广就好了。
‘圣人,尚药局得奉御和直长都到了。’,符伯过来禀告,说李忱刚刚派人去找得尚药局得头领和副手都来了,李忱到了太常寺与他们见面。
‘你们一定很奇怪,怎么今天会把你们都找来这里。’,李忱进入太常寺得正堂,坐在原本是太常令得位置,开口说道。
‘朕,有个想法。’,李忱开口,所有人都很严肃的听着,一般来说,唐朝皇帝少用朕,这个自称,很多时候史书上看到的,都是被另行誊写、修饰过得。没有修饰过的,皇帝经常就自称我。
‘朕曾经出过京师,几年时间。朕发现,民间医工非常少。不仅少,医术还不怎么样,经常就是些江湖游医,真的能配称上医工的都不多。就这样,还有很多人请不起。’
‘朕有个心愿,全天底下所有人,都看得到,也请得起医工。’,李忱一口一声朕,表示自己很严肃,他严肃,底下人表情更是崩得紧紧的。
‘朕打算,开设一所学校,尽量招收更多有志行医的人,进来行医。希望将来有一天,能让医师遍布天下,每个人都看得起,也请得倒医师。’
李忱说完,看底下的几个人,每个人都表情端正,不过,李忱知道,他们大概都不以为然吧。
李忱不说话,显然就是要等他们,几个人左看右看,没人开口,然后齐齐看到一个,红光满面,发须阶白的老者,他是奉御。在场人中,他的年纪最大,医术最好,地位最高,也跟李忱最熟悉,所有人都期望他开口。他只好这样问道,‘圣人可是要废了医举?’。
医举,看到一个举字,大概就之到什么意思了,中国字就是这点好。医举,就是朝廷吸纳民间好医术的人才。跟科举一样,只要通过了,就可以当官,进入太医署,或者干脆进入尚药局。
‘不是废了医举。’,李忱摇头,解释道。李忱打算把太医署得功能扩大,把太医署,变成太医大学,大量的培养医生。
‘以后,入学有考试,通过得便可以入学。医举不会废了,不过不会像现在一般,举荐入宫为官,或者说,医举是医举,太医大学生会有资格考,考过了,便可称为医工。’
李忱简单解释了,太医大学的种种,差不多类似后世大学那般。分成好几个阶段学习,每一阶段都有考试,能过得,便可进行下一级学习。毕业后,会直接进行资格考,完全通过,便可称为医工。
‘圣人,这似乎不关我们尚药局得事。’,一个直长说道。确实,尚药局就是专门替皇帝和宫内贵人看病得,这办太医大学得事,好像真不关他们什么事。
‘朕要你们设计教材,把一个医师需掌握得技能,分成好几阶段。朕希望,他们能受到最好的教导。西望你们共同齐心合力,完成这项工作,甚至,将来也能进行教学,把医术传承下去。’
几个尚药局得官员都在摸胡子,考虑李忱的提议,‘圣人,那医德的事情怎么办?’。‘自然是大学中,慢慢培养。以前你们收弟子,还要多方考察。朕是希望广招人,然后在学习中,慢慢培养品德,慢慢教导。’
只是,他们似乎都有些为难。中国古代的师徒关系,说是父子绝不为过。他们一旦同意李忱的提议,几乎就是收下一堆,品行参差不齐得学生。
‘放心也前师徒传授,都只是一个老师带多个学生,如今这方式,会改成很多老师共同传授。虽然不是让你们不尽心,不过也不是传统师徒那般,你们也不用担负太大责任。’
‘让你们多收给个弟子,就有这么难?除了收徒严谨外,你们大概都在想,这要花不少钱,而且很麻烦,根本不可能实现。’,看到他们迟疑,李忱高声说道,‘既然如此,朕就要放弃吗?都说百姓是朕得子民,要他们事君如父。那么,有父亲会不希望,孩子能得倒好得医疗吗?难道要让他们生病得时候,只能忍着,只能痛苦无助的呻.吟,而无人可帮他们?’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顿了一下,李忱说了句名言,也不知道这时候,这句话出现了没有,不过很浅白,不怕人家听不懂。
‘难,只要我们去做,总有一天会实现。任何事,再简单的事情,不去做,永远不会实现。再难的事情,我们一步一脚印,总有靠近他的一天。’
一番话,虽然浅白,可是却打动了在场每个人,齐声站起来,表示领旨。接下来,他们又讨论了些细节。眼看时间不早了,李忱觉得自己得想法也说得差不多了。便下令太常令总责此事,便回宫了。
第三百八十四章 盐
第二天,李忱继续召见了几个宰执,事前就通知了,今天讨论盐税得问题。让几个宰相有所准备。人,还是前些天那些人。虽然很多人的职责和财政没什么干系。不过李忱还是把所有人都找来,集思广益嘛。
‘我先问问,我大唐盐是怎么生产。’,李忱先问了这个问题,还是崔元式,谁让他倒楣是户部尚书呢。好在昨天有通知,不然他绝对搞不清楚。
‘圣人,我大唐盐,可以分为几种。有海盐、井盐、和池盐。’,前两种大家都知道,池盐跟井盐一样,都是内陆地区得产物。死海如果放在中国,就是特大号得池盐供应地了。
‘海盐和井盐,采用煎炼法,将卤水抽上来,就去熬煮。池盐则是晒煎法,’,崔元式以最有名的解池盐举例。海盐量大,池盐质优。关中地区得盐,就是使用池盐,也幸而陆地有池盐,不然丹靠海盐,运到内地来,这价格…
‘用晒得阿?’,李忱听到池盐用晒得,有点惊讶,以为古人都是直接用煮得呢。不过这也是量小得池盐才可以这样用吧,要是量大得海盐,那就没办法了。看来自己得预想还是可以得。
‘接着就是盐税了。’,崔元式额角略有汗珠,跟昨天得白敏中一样,感觉到李忱专注起来,然后他的压力就大了,也不知道是因为感觉李忱太高深莫测,还是因为李忱也正在打量,分析他。
‘这盐税,自汉以来…。’,崔元式首先想来个长篇大论,说说自汉代以来,盐税得收取,却被李忱打断,‘从我朝开始就好。’
‘是,那我就从开元年间说起好了。’,崔元式开始解说起唐代盐政。唐初是没有盐税的。唐成隋制,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盐税。武德二年,有设立盐官。分为盐井和盐池,都设有监、丞。可能,那个时候有需要吧,毕竟唐朝还没有一统天下。
‘然后,到了开元年间。’,一百多年得好日子终于结束了。玄宗开始增加盐税了。因为他要开边,要打仗,钱不够了,就从盐税上下手。不过很长一段时间,也是挺混乱的。
先说说量最大的海盐好了。设有盐屯,依照不同地方,有的是军屯,一屯设有五十丁。然后一般地方得,则是让他们以盐代替租庸调得租。每年固定上交多少。
然后,一般得盐池,则是完全收归官有,盐四分入官,一分入百姓。这算民屯。每年缴纳定额盐租。
盐井比较乱一点,最初是课税,一口盐井多少税赋,可以用白银缴纳。
后来改成卖卤水,让百姓去煎煮。最后来又改成课税。
不过,这还不算是盐税,只能说,正常得租税。海盐是一般得租庸调,井盐和池盐则是租税。一般卖盐,还是无税。
‘白银?’‘是,有规定,每两白银可抵两百文。’,崔元式说道,蜀中井盐,允许用白银代替铜钱纳税,李忱蛮惊讶的。一直以为要到明中叶以后,因为海外输入,银两才多起来。原来唐代就有那么多银了,或者说当时蜀中产银?
‘继续。’,崔元式紧张了一下,用白银替铜钱有问题吗?发现李忱似乎真的只是问问,就继续说道。
‘到了后来,又规定依百分之二的税率征税。规定盐车,车轴长七尺二寸,面三斤四两,,盐斗,量除陌钱每贯二十文。
之后呢,就有人体察上意,提议要对铁下手,盐铁都要官营。虽然最后遭到了否定,不过,嘿嘿,大家是知道得,后来呢…。
安史之后,朝廷税收大为缩减。田税没了大半,军费开支又庞大,于是有人出面,开始想办法弄钱。从盐政下手。
首先是肃宗时期第五琦,财经专家,或者说搞钱能手。让皇帝把所有得盐,全部官收官卖。
以前,海盐部份,只要不是边疆地区,都只收固定得租税。以盐代替租庸调的租。既然如此,自然会有多得盐,况且官府也会把盐卖了,以金钱上缴朝廷。
井盐和池盐也一样,固定税率之下,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民间得盐。所以,盐价大概每斗十钱。很便宜。等第五琦任盐铁使,直接翻了十倍,每斗一百一十钱。
‘够狠,不过也算是个人才了。’,李忱赞美道。听到李忱这样说,崔元式挺尴尬得,这样算好评吗?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