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 (墨香絃音)


  薄赋,可能很多年代都可以做到。可是轻徭呢?学过历史得,或者了解比较多得都知道。中国历代百姓,最苦得不是赋税,是徭役。多少朝代,都是因为徭役,害得百姓过不下去,才揭竿而起。
  可是,在这种能省就省得观念下,徭役还是屡屡被征发,还越来越没节制。因为这样就可以省钱。殊不知,这样你根本不知道你花了多少。
  拿杨广来说好了,如果不是征发徭役,而是花钱,他能那么快把隋朝可搞没吗?他只知道要下命令去建,根本没有个直观得印象,他要付出多少代价。
  而且这种观念只会给了那些肥羊,那些大商人有了借口,不去缴纳应缴的税赋。只是,商人也不要笑太开心。
  刚刚说得,你跟本不知道你要为此付出多少,照样有用。平常不纳税,等朝廷缺钱就宰肥猪。猪不要笑羊被剃毛,牛辛苦耕田。因为羊付出得是毛,牛付出的是劳力,猪付出的是生命。
  这样很好吗?对朝廷来说当然方便了,甚至连乾隆都故意养头肥猪给嘉庆宰。对百姓就不好了…一个光会宰肥猪的朝廷,如何让百姓信任他们?
  中国商人也是受到这种思想影响,不是李忱想不满中国商人,只是非常想吐槽。不要看中国人到哪里,都有出现很多有钱得大户。几代累积下来,变成有钱得家族。可是那跟真正的商人种族犹太人比起来,差远了。
  犹太人已经把经商,刻入了他们的血统,他们是真正的商人。你想象得到商人得劣根性,在他们身上都有。基于一个道理,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犹太人得遭遇,很多时候是他们自己累积下来得。
  换作中国商人,就不同了。中国商人得钱,大部分都是省出来得。不是说中国商人就没有那些恶德商人,可是大部分生意作得很大的,非常讲究诚信、节省原则。一分一毫去累积自己的资本,讲究的是和气生财。
  犹太人不讲诚信?讲阿,他们签契约,有法律可以替他们背书。只是…只要法律没规定,你就知道…
  中国商人省钱,犹太人拼命花。他们会花尽每一分钱,去产生收益。中国殇人,要存钱、要将本求利。犹太人无本都要求利,为了生意,什么人情、道德都可以不讲。
  嗯,李忱当然也不喜欢犹太人,不过唯一一点赞同,就是,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得。像中国传统那样理财,他不打算模仿,他想将正确得理财观念带入朝廷,看能不能影响到后世。
  他希望将一些后代得理财观念,尝试使用出来,逐步扭转传统的理财观念。省钱,当然要省,可是不是那样的省法。
  税收有几个原则,平等、确定、便利和经济,李忱向着几个宰相,阐述自己带来自后世的观点,详细得,等李相回朝,再一并与诸位臣工讨论。
  他是可以说上一个时辰,在这些古代精英面前,秀一下自己来自现代的知识。替他们脑力激荡一番,不过想到,等李德裕回朝,他还要再说一遍,就不想说了,简单解释过,便让他们自己回去悟。详细得,等人都到齐再说。
  谁来跟我说说,我朝的商税,是怎么收的?,不懂就问,直接问这几个宰相最快。要改进税法之前,李忱想要先了解一下,唐代是如何收商税的。先搞懂,才能对症下药。
  最后,还是那个有崔元式出面,替李忱详细得回答,李忱听得只有一个答案,乱七八糟…
  唐代,怎么收商税得呢?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各自征收。李忱有点眼晕,说是征收商税了,可是没个定制,该收多少。
  搞什么鬼阿,乱七八糟。,李忱听的直摇头,这真的很糟糕,根本没个规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鸵鸟心态,或者说传统官僚和那些财经官僚得斗争,根本唐代一点关于商税得规矩都没有。
  首先唐代前半期,玄宗之前,就不时得有地方偷税。不是偷漏税,是偷偷征税。这有个名目,叫关市之征。在关口和市集收税。不过,不是常态。到了玄宗之后,这种税从地方自己偷收,变成定制。
  变成定制,可是该收哪些,收多少,根本没个准头。德宗时期的竹木税,只是一个例子。竹木税是商税,茶税也是一种商税,还有漆税、酒税…还有各种巧立名目得税收。
  非常紊乱,而且显示出了,根本没人考虑过,是不是所有交易都收税。没有人去通盘考量,哪些东西该收,哪些少收或不收。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发现那个东西多,就去收哪各的税。
  唐代不是没有一些理财专家,或者称财经方面得专门官僚,不过史书上通常称呼他们为佞臣,少有好评价得。代宗时期,整理河道和盐政得刘晏,是少有评价好得。
  大概了解财政状况,李忱首先是想叹气。那些人与其说是财经方面得专家,不如说是找钱专家。想方设法替皇帝弄钱。其实他们也少有什么理财观念。前面的商税就是个例子。
  本来最初两税法,就有规定商税,三十税一。后来到德宗时期,为了军费,增加到十税一。再过一年,淮南陈少游凑请每千钱加两百。德宗准了,还把奏章批转全国各地,让全国各地自己加税。
  结果,各地增加不同,有的加的多,有的加得少。这不光是多少的问题,实际上收的东西,越来越少。商税乱七八糟得结果,就是给人家上下其手的机会。
  此外,地方胡乱收的情况没什么改善。都正式收商税了,可是地方上还是经常擅自设卡收税。喵的,原来清末遍地乱收税得情况,唐朝就有了。
第三百八十二章 探病
  明明都收归国家了,地方胡乱收的情况没什么改善,各地水陆关碍,擅自设卡收费得情况,非常严重,就拿王智兴来说好了,他就擅自在草市收过税,以维持军费。
  大概是因为,中央权利不彰吧。唉,还是自己想法整理吧。认真说来,不要说唐代了,中国就没什么财经专家。或者说,有。但是桑弘羊、盐铁论,或者刘晏这种程度,就是极限了。
  中国就没有出现一个真正的,可以从一个很高得角度,来指导经济发展得经济学家出现。
  没有一个像亚当史密斯写出国富论那般得经济学家,从原则上去探讨商业,或者税收。这么说好像有点偏颇,可是拿税收来说好了。有多少中国古代的学者,会指出税收应该要公平,必须全民纳税?
  这在现代,这是基本常识吧。在台湾,除非特定有免税许可得,不然哪有不纳税得。那些偷逃漏税得,也是知道自己是偷逃税。他是不想交,不是不知道要交。
  可是在古代,不要说唐朝了,就算到清朝,也没有什么税收要公平得观念,哪个量大,就抓哪各的税。而不是每个人、每种货物都该交税,这样才公平。
  硬要说,中国人有什么理财观念得话,大概就是轻徭薄赋了吧。少收税,少出徭役,政府尽量少花钱,皇帝要节俭,军费开支要少,最好都不要养兵。这种也叫理财观念?而且,通常这种理想也很难实现。
  ‘税收情况大概是这样了。诸位臣工回去以后仔细思量一下,要如何收税,才符合公平、确定、便利与经济,四个原则。’,李忱大概了解了一下情况,指着一个帐本继续说道,,‘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这税收为何年年短少。’
  改进税收很不容易,可能费时很长时间讨论,却拿不出结果。这是大事,不能随意轻动。甚至,李忱都在想,这说不定是会影响中国千年历史得大事。
  夸张?不会,如果他改革税制有效。把他写成书,后面的王朝,就有个参考的指标。
  这种书,还不容易被人窜改,或是烧了。像汉朝时候得盐铁论,不也流传到后世,还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得收税观念。
  既然是大事,就没那么容易讨论出个结果。可能要一年两年,可李忱哪里等得到那么久。他想要先从改善时弊,增加收入开始。
  改进财政,李忱到时候他会把朝廷几个宰相,三司得官员都找过来,一起商量出个办法。
  ‘另外,我很想问,这些钱都哪去了。’,李忱指着一个又一个得帐本。这些是酒税、盐税得收入。
  大家都知道,大唐开始了酒类得专卖,这样才能收入最大化。那么什么时候酒税最多呢?大和八年。有纪录为证,不说其他税赋。那年天下榷酒,为钱五百六十余万贯。
  很多吧,是吧,五百六十万阿,然后到去年,收多少?一百一十万贯。李忱看得很想骂人,这钱都哪去了。
  这酒税,还是类似专卖制度,都可以弄得逐年减少。天下人难道不喝酒了吗?才怪。
  ‘不说酒税,还有这盐税,怎么回事?’,李忱让人把户部一些帐册都搬来了,指着从其中整理出来的数据,问道。
  看得会气死人得不仅酒税,盐税也是越来越少。这盐税,几乎是大唐目前最大宗得税收了。一千多万贯得年收入,盐税占了三分之一。三百多万贯。
  很多吗?元和五年,这盐税有多少?还有将近七百万贯。结果,逐年递减,到了去年,剩不到一半,三百多万贯。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