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成本上,在这时代仅仅一张象样的纸就要七八钱,制作出的报刊考虑各种成本至少要十大几到二十钱的成本。可不存在什么“七个铜板就能卖两份报。”
“销售量怎么样?我们以前的定的每份十八钱的报纸价格卖的出去么?”张海有有些疑虑的问道。
“至少现在看来问题不大,我们用在报纸的人力大概三成左右。每年折合不过相当于六万个全勤订阅的人。发行量有限再加上我们的内容几乎顶的上十分之一本书了,远非寻常民间小报可比。”
第540章 车夫报童
新华书局的新华报从一开始的计划就是按日发行,每天的计划就多达7万份,这几乎相当于旧中国时期上海申报的一半。而且在成本上尽管这样摊薄、那样摊薄,要想有所收入利润还是不得不把价格定在接近二十左右。这几乎相当于旧中国三十年代报纸价格的五倍甚至更高,民初不少报纸虽然有二十,但此时一前的购买力显然要比清末民初时期高了很多。这样的发售量如果不在队伍体系内外强行摊派,必然对销售网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此,报刊大规模销售的筹划准备早在一年前就在做了,旧中国时期上海申报的成功除了在编创方面外同在销售网络上的用心分不开。而这时代的南京根本没有清末民初时那样完善的祖传报贩体系,甚至连“记者”这个行当也没有。不过好在新华报是新朝官方类似“中央日报”级别的正式宣传报刊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报纸。没有记者这类群体通过张海直属的情报体系,军队内部的军情体系每天也能够提供大量信息,其效费比恐怕还要超过某些记者群。而在销售渠道方面,在新军主力部队战事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李峰就在这方面用了不少心,制作不少相对完备的南京城地图并对各地区的职业分布和化分布进行了大量抽查统计。并在报刊大规模发行前一个月就在京城内外城百余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内设立了百余个具有订报功能的报亭,与此同时,还雇佣及选训了五百多名报童。同时这一年多的时间以来还完善了人力交通,制作了千余辆人力车。
了解到这些情况也不由的让张海稍有忧虑:在民国时,早年报童每月最高收入也不过两三大洋那时的三千钱而已。而车夫的理论收入同工人差不多,如果没有每月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的车租费至少也要有两成的折旧费维修费,实际上还不如民国时期的城镇工人。考虑到传统社会的就业率极低,一个人口要养活的人众多,这些后世的城镇底层行当在现下高福利保障的京师真有什么生存的余地么?或者会不会价格过高?
“这些人的日收入情况怎么样?”张海认真的像李峰问道。
“我们的工匠为了减少通勤时间家属区往往临近皇城,不过南京内外城的面积不小,市里的不少集市及游乐区化区距离居民区有不少的道路,因此人力车还是有一些空间的。但是要保证这些人的全职,则价格上就只能降低到一里一,十里大概十钱,这是人们心理上能够接受的一个底线?”
张海大致心算到:一里一,那是相当于后世两里大几毛钱,比出租汽车要便宜的多,接近公交车的价格了。这人力车也能赚到够养家的钱?
“速度上怎么样?劳动强度呢?”
李峰对于这种问题没必要隐瞒,回道:“按我们的调查,早中晚三个高峰加上中间的一些零星过客,平均每人每日劳动大概拉车八十里左右排除个别风雨日和休息日,大概是月收入两千四百多钱,我们只出维修费,实际大概月收入两千;比我们队伍内的工匠收入要低不少,但也高于以前不少旧工匠了。
张海却了解到一些实际情况有些忧虑的问道:“那也低于我们向京城内的不少京师户籍的丁口提供的收入了。不会是从队伍里找的人?”
“自从我们重修了各处城门扩大了人流通过能力,也在城内新建了不少客栈,并把以前被清理出南京城的一些房屋出租后,乡里来的外地人口比例虽然不多,但还是有不少的,估测大概全城人口一成左右。这些低端的体力工作总要有人来做,要不要靠财政支持把这些人扶助到京师正常的收入水平上?那其实也没有多少负担,按一千人计,每年几万千而已。”
李峰知道在张海的眼中经营国家和经营经济单位是不同的,有些方面要尽可能的盈利,然而有些方面就要投入,投入的目的未必是看到眼前的效益,还要考虑到社会效益。
张海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问道:“报童的平均年龄及收入大致如何?”
“平均年纪大概在十岁左右,不少外地来的来自具体年龄我们也不能保证,不过看样子其每个人的口粮消耗大概在成人一半左右,最初制定的标准是如果完成每天的任务量会有四十左右的报酬,按完成比例计收入,算起来每月的收入大概千钱左右,这相当于旧时不少成人的工作了,要不要调整?”
张海有些不满的说道:“你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些偏了。我们要赢利,但不是商人,不能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报酬问题。我们每份报纸的成本已经压缩到了包括人工在内十,其余十都是我们的赚头,让利一又如何?这样下来就可以让这些孩子每个月的收入达到四千余,相当于我们队伍内不少人员的收入。而人力车也是这样,在这方面我们没有必要斤斤计较,每年二十千的补贴也不过几万千的成本而已。这样做,可以让整个社会养成并不歧视服务人员的风气,这样整个社会的服务行业才能有更广泛的发展前景。”张海这样说的时候主要想到的是骨子里瞧不起服务行业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到现在都存在,但不知不觉的似乎也有中隐忧:人力车夫没什么,衣服标号的情况下每年视顾客评价的情况下每年二十千的补贴也不会是大爷。而如果报童按照此时代的一钱赚钱,这几乎相当于民国时期的报童能够掌握整个张报纸的全部价格出收入了,那似乎有种小儿执金过闹市的感觉了。
不过张海没有把这种隐忧说出来,而是要看看情况再说:“我们出去看看这附近的书报内容!”
说者,李峰带着一丝忧虑的心思随张海一起走出了中华书局的内堂。
第541章 新华书局
新华书局是新朝最大的官方书刊发行之地,自然也就安排了书店与图书馆阅览室一类的地方。同巨大的书刊发行量相伴随的是足有一百五十新亩的面积,可以容纳几万人比较宽松读书阅览兼选购功能的化机构,藏书种类多达五万余种百余万册。总数多达千余的阅览室,阅览和购书融为了一体。同时,这里也是报刊的核心集散地。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意外火灾带来的损害,这里不仅最大限度的减少木料的使用量而多用石料和地下图书室,并且还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多层建筑,主要为单层建筑最多加上地下厅室组成。用于防火的水塔和沟渠也十分密集,更配备了多达一个营的专门消防队伍及新军主力部队中不少人组成的专门的警卫营。
其实张海在宫内也能通过内情了解到有关这里的不少资料,不过有关书刊报纸的内容也不可能全部送过来阅览,这也让张海有了看一看这里的书刊的打算。
虽然从两年以前就掌控了整个东南之地,不过新军队伍内政治可靠且符合要求的化专业编辑并不算多,在书籍编写及出版方面这方面的人才至今也不过五百余人,相当一部分还是队伍内选拔出的化骨干。而且正规的书籍创作不同于后世的网写作,连同校对和修改还有讨论及资料查找,像金庸那样平均每天能完成千余字编写的已经算是在这时代比较惊人的速度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新朝体系下有关新化乃至政治、经济、科技、教育,艺小说乃至画册方面的总计种类已达一点五亿字两千三百余种。
这个出版量同后世的现代中国比起来可能连公开出版书籍的百分之一也不到,但是如果同这个时代比起来:仅仅是一两年内的书籍种类出版量差不多就相当于最近几十年以来整个东南一带官民刊物的出版总量,相比艺复兴早期的欧洲书籍出版也多达数倍的速度。除了职业化的编创以及拥有庞大的图书馆做为索引这个方便之外,可以说比鲁迅那种白话还要白话,几乎见不到一丝“半不白”感觉的大白话的创作对于这时代的人们来说也可以说是极大的减轻了写作的负担。
张海在书店闲逛中来到了有关新军主力部队战史方面的书籍储藏区,这个地方只是张海通过内部的消息渠道得知的,整体上这个图书室显得很隐蔽,在种类分项上都没有这一栏。
新军主力部队军队内部战史编辑工作的时候没有像后来有些国家那样搞什么三四套标准去糊弄人,并把一些东西列为绝密。因此新华书局这方面的编辑组也不知道以如何的原则在公共出版物中去描述,干脆列为保密。
张海仔细翻了翻这当中的书籍不由的摇了摇头:“我军的战史没必要保密,甚至战斗详报也没有必要。自从起事的这几年战争以来,除了最初的时候利用临时动员起来的力量进行的一些作战,总体上看几乎就没有伤亡损失或者战斗力表现小于对手的情况。比比皆是的以少胜多,至少是以少扛多,力量不断的发展壮大。这样的一部战史,我们有什么必要把它藏着掖着?没有这个必要。”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