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忍不住跑到会极门,甩给前来送邸报的通政司知事一张纸条,指示道:“内有四句话,回去认真学习领会本官的意思!”
那知事回去后,展开一看,果然是精妙无比,使人茅塞顿开。只见得纸上四句为:皇上伟大,太后英明,国泰民安,四海升平。
从李大人两辈子人生经验得出的认知中,大明朝廷官方媒体就该是这个样子……
这日,李中书手持改版后的邸报,阅之而感叹道,天下清平无事,真乃盛世也,穿越此间,予何幸哉!宁为太平官,不做乱离皇呐。
放下邸报,却见慈圣宫中官手捧若干文书送进来。李佑知道,这是个别特殊的直奏慈圣宫的章疏,经太后先看过后下发回内阁处理的。
李佑信手打开最上面一本,入目看去立刻不淡定了。
这是一本御史弹劾:“臣闻有舍人李佑窃据中枢,堵塞言路,惑人耳目,蒙蔽天下!谗言虽巧,佞语虽甘,信之必灭,若谀词满布,则社稷危矣!朝廷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圣主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
翻译出来意思就是:李佑弄的邸报满篇阿谀,迷惑人心,再这么胡搞下去,我大明江山就要毁在他手里了!
这算什么?自觉做了一件好事,维护了安定和谐大局,李佑对于被弹劾始料未及,仿佛遭遇当头一棒。
其实不止一棒,是七八棒,还有好几本都是差不多说辞的弹劾。
李中书吃饭时,仍为此闷闷不乐。
一旁的秦舍人劝慰道:“你将别人饭碗砸了,别人自然要从你身上找回来。”
“什么饭碗?”李佑不太明白。
原来国朝负责监察的科道言官也都是要考核任务量的。六科还好点,都有专门对口的政务,对事不对人的从鸡蛋里挑点骨头就能交差。
但一百多个御史,不是人人都有出去巡视的专务外差,所以为了完成工作量,没事就要主动去找事来进谏。邸报就是这些无差事御史的重要新闻来源,每天扒拉几下邸报,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合理不顺眼的地方,随即就可以题本上奏刷工作量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了,李佑凭着经验把邸报办的花团锦簇天下太平,那按习惯守着邸报找阴暗面的御史们就真不太平了,这不叫砸人饭碗叫什么?既然李中书绝了大家的口食,那么大家就要从李中书身上找回来。
搞明白了前因后果,李佑目瞪口呆。这就是大明特色的言官啊,面对这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那邸报审不审的有什么意义?
算了,以后让通政司随便写罢,自己何必费力不讨好,背负上堵塞言路这个罪名,自己弄不好真要列入新明史佞臣传了,李大人有些灰心的想道。
但是当李佑吃过饭,回到东阁时,又有慈圣宫中官传诏到阁——李佑办理邸报忠恳勤勉,赏银五十两。
对此李佑寒风中凌乱了,钱是小事,但这代表着太后的态度,太后她老人家对自己的邸报很赞赏!
二选一,权力带来的不但是快感,还是麻烦……李佑感到自己给自己挖了大坑,当初真是何苦贪权?不然就不会沾上这个麻烦。
第四集 京城风云 第267章 庞大的计划
话说李大人一时兴起照搬“先进经验”,却忽视了意识形态差异,生生的触碰了大明官场潜规则。
真是自寻烦恼、自肇事端啊,李佑自怨自艾道,又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失误,这学费要交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对于慈圣皇太后的想法,李大人很能理解。作为国朝的当前实际统治者,无论做得如何,她总愿意被别人褒扬繁荣昌盛、国泰民安,顺带一句女中尧舜,好话不嫌多。
以前的邸报对太后而言,毫无用处,也没想着有什么用处,或者说在意识中没有邸报的位置。但经过李佑办了几天,她老人家便敏锐的觉察到,原来邸报可以是这样的。
其实大学士们对李佑这个做法,同样挺认同的。李中书进了内阁后终于干了点不上台面的好事,使得他们办事掌权少了许多制约和杂音,谁不舒畅?而且外朝手握要害实权、性格又不耿介的大臣多半也是这个看法。
但是,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政治正确”,国朝也不例外。言路畅通就是所有天子和文官无论心里怎么想,实际怎么做,但在口头上绝对不能反对的“政治正确”,不然您就是昏君、佞臣。
一句话归纳便是,你可以要他的命,但是你不可以让他闭嘴。
这个三百年的传统根深蒂固,从上到下谁也不敢承担堵塞言路这个骂名,所以暗爽归暗爽,没有人会公开站出来声援李佑的做法。
也就李佑这样家世浅薄、升迁迅速、沉浸不足、偏偏又有歪才的人才会做出错把冯京当马凉、借用“先进经验”去改编邸报的乌龙事情。
要知道,意识形态这东西不是科学技术,换个时空就彻底不适用了。这年头在公开场合,忧国忧民的范儿才是普世价值,歌功颂德只适用于节庆典礼之类需要烘托氛围的特殊场合,或者是很私人的场合。
打个比方,大家都知道吏部尚书手握铨选大权,但你为了巴结他,敢在朝会上公然吹捧拍马,那天官老大人不把你赶出京城才见鬼。若再私下拜访时,说几句肉麻话也许就很有效果了。
所以纵然身为英明神武的穿越者,就算有太后默许,面对这个官场潜规则,李大人也只能黯然妥协了。真要开战,他和言官之间估计连战况都形不成,肯定是一边倒的被蹂躏。他又不是太监,还要在文官圈子里混的。
不过下面如何继续,难不倒见过猪跑的,大不了再制造出一个“内部参考”而已。
心中计议已定,李佑奋笔疾书,当然要先为自己辩解开脱几句,这倒是李大人很擅长的。
“臣以为言事官当务求见识精纯,而非口舌驳杂。察人所不能察,于平常处觉大义,方是正道,所以不可多指乱视,多言乱听。不料致使中外惊疑,有闭塞言路之误传,实非本意……”
中心思想是,俺的本意是好的,但好心办错了事,实在是无心之举,堵塞言路之类的都是误会。
才写了个开头,便有内监到阁传话,“归德千岁传见问话!”
李佑便扔下鹅毛笔,起身随着内监去昭凤殿。
归德千岁看见李佑进来,放下手中文书,屏退左右,开口道:“你不是声称要低调么,可真没见得消停住。”
李佑无奈道:“殿下休要说风凉话。贵府皇庄豪奴强占河间府民田三百四十三亩,若不是我从邸报中将奏疏抽掉,你还会有心情在这里说闲话?”
长公主对此不太在意,“哦?竟有此事?待我去问下,若属实一定严惩。”
有个问题李佑已经纳闷了很久,如果他有十万亩或者更多土地,每年再弄个几千盐引,肯定安安心心躺着数钱过日子了,哪有劲头继续费力敛财。便忍不住问道:“殿下天潢贵胄,难道还缺钱用?”
“皇家中人就不食人间烟火了?”归德千岁犀利的反问道:“不然你把那一千两吐出来?”
这个……李佑英雄气短了。如果没有长公主赏下的一千两,仅靠自己从苏州带来的五百银子,日子肯定不如现在松快。前段时间他还拍出几十两银子购入豪华版裘衣装饰门面,由奢入俭难呐。
千岁也不欲在这个双方都没脸子的问题上纠缠下去,“邸报之事,母后图名,言官谋利,我可以指点你一条明路……”
“不必,我自有计较。今后可将邸报一分为二,其一便如现在样式,通传天下,以鼓舞人心,责令府县衙门和所有学校每日张贴示众;其二如往日样式,仅抄至京师衙门以及地方知府以上官员。如此各取所需,并行不悖,既收教化之功又无堵塞言路之虞。”
“你果然是有主意的聪明人。”归德长公主赞道,“那可否为我出一个主意?你引荐的程盐商的确是可用之人,不过他的秉性有些不太好使唤,你看如何是好?”
李佑想起程老爹书呆气个性,确实只适合拿来当招牌,凭着他眼下名声,忽悠回一个盐业公会掌事什么的还好说,但真要使他办点不上台面的事却未必好用。“此事易尔!寻他一个近亲,以利相联共谋富贵,再借他之名行事即可。至于程老爹本人,供起来算了。”
归德长公主继续赞道:“好得很!这个人选又该是谁为好?”
“子承父业天经地义,他若有儿子能利用起来最好……”李佑继续出谋划策。
“可惜他儿子远在三边,一时半会回不得京,京中只有你想染指的一个小娘子。”
关于程小娘子,李佑至少已经朝长公主索要了三次,均未得逞。
绝对不是李大人除了这位就找不到别人当小妾。他之前听到过一个经验之谈,道是京中女子眼界大,生性多骄逸贪婪,而且不愿意离开京师。外地人若在京城娶了小,常常被惹得后宅不宁,如果要回乡,那更是女方全家上阵来闹。因而李大人堪称是“一直在克制,始终很谨慎”。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