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瞬间脸绿了。
心情大好的晏尚书微笑着打开密揭,扫了几行,然后……脸也绿了。如果他没有花眼的话,这份密疏开头几句是:“臣李佑谨以奏闻,户部平庸无能,怕事推诿,区区盐事也敢惊动天听,以至圣心忧虑,其罪难辞……”
要命啊!李大人欲哭无泪。官场人都知道,密疏之所以叫密疏,从来都是直送君前开拆,只有太后或者天子单独阅览的,因而大臣可以在密疏里写点不适宜公开的真心话,也是上眼药、进谗言的不二利器。
他之所以在秘密小报告里诋毁户部,一是因为愤恨户部召集廷议时胆敢忽略自己,二是为了突出自己拉一个陪衬。没有配角的衬托,怎么显得主角的英明神武?同时顺便报复一下户部,两全其美的很。
可现在太后却将他的密疏公开了,开头那段也暴露在人前。这好似在背后说别人坏话却被当事人听到,太尴尬了,尤其是刚才还与晏尚书彼此示好如沐春风的情况下。
经验不足啊……李佑心中叹道,真实在不该将盐事条例和诋毁户部写在一本里,一旦像眼下这样将条例拿出来讨论就泄露了。
密疏在殿里众人手里转了一圈,又回到麦公公手里。众人都有啼笑皆非之感,不过这种事在官场也不算什么,大家脸面上和肚子里不一致的时候太多了。只是李大人运气真不错,今天被戳出来了变成个笑话段子而已。
熟知前朝史的,便想起一个李大人的同乡,万历朝的首辅申时行。申吴县因为立储之事进密疏与天子说了几句知心话,随后天子故意将密疏发到六科公开了。结果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最后申首辅顶不住压力辞职回苏州,就此告别官场。
其实一切都是巧合。前几天某个对朝政不敏感的户部小官负责召集廷议时,拿着过去旧模板依葫芦画瓢,能有李佑这个新鲜人就见鬼了,然而这却导致了李佑的不满和误解。套用一句名言与看官共勉,工作无小事。
闲话不提,却说这晏尚书涵养不错,脸上没有现出不平之色。他又上前对太后奏道:“臣方才所虑不周,罪莫大焉。李中书位居中枢要地,每日不得轻离。而我户部人数诸部第一,足可应付,想来也不须劳驾李中书擅离职守,以免误了中枢文牍运转。”
话至于此,殿里众人都听得出其中三味。谁不答应晏尚书所请,谁就是不信任整个户部。所以除非想逼晏尚书辞官的,谁又敢不答应?
李佑有点萧索,创造了理论,却不能联系实际,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此啊。何况得罪了户部,想在这场盐事中找点腐败快感也难办了,难道只能通过程老爹去赚老实银子?
不过他也不必太沮丧,表现自己才干、塑造新形象这个最大目的总是完成了。
只是仍有问题反复想不明白,太后将密疏传示大臣,这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算是真真切切体会了一把圣心难测。
但如果以为李大人就此接受事实,那就大错特错了。殿中这些人,很有几个已经摸透了李佑的秉性。李中书绝不是愿意平白吃亏的性格,只肯有失必有得,有得却再不肯有失。所以下面必然还有花样。
果然,户部接了差事快要散时,又见李中书对太后奏道:“本次盐业风波骤起,有邸报推波助澜之力也!某日邸报不识天时地利人和,如实抄发程家冤案,致使盐商人心动荡,终酿变故,此不可不察!”
大明的邸报是由负责外朝公文上传下达的通政司抄出来的。通政司有专门负责邸报的小吏,每日主要工作便是将重要奏章与诏令内容进行摘抄公布,谓之邸报。然后各衙门都会派专人每天来通政司抄下当天邸报带回去。当然,其他对邸报有兴趣的人,都可以来通政司抄写,大明朝有个好处,就是非常鼓励言路畅通。
通政司正堂官通政使亦为九卿之一,此时在武英殿里站班的。他听到李佑这话,脸也绿了,但无可奈何。
通政司在国朝初年是个很厉害的衙门,不过却越来越弱势,如今也只相当于外朝的收发室而已。在九卿里面,通政使肯定是影响力最垫底的一个,基本就是挂名旁听,虽为三品但权势甚至比李佑都差了几筹。
“当然,通政司衙门因实循例并无过错,所以一切都是体制的错!前车之辙后车之鉴,臣奏请今后每日邸报由内阁审阅增删后,签押过才可抄发,以免再出现不当之事。臣推举杨阁老担当此任!”
东阁大学士杨阁老听见李佑提到自己,不由得抬头愕然,邸报抄发都是小吏的事,叫堂堂大学士去干小吏头目的活计,这算什么?
不过他与李佑接触较多,默契还是有的,立刻醒悟过来,也上前道:“李中书掌内阁文牍收发,兼理邸报较为便利,故而还是以李中书掌邸报为好。”
慈圣太后很痛快的答应了,“可!由李佑签押邸报。”
李佑今天的功劳还是很被钱太后认可的,想他出谋划策却一无所奖,又不幸被户部放了鸽子,怎么看也有点亏待功臣。既然他有这个意愿,那就算酬功了。
殿中其他人都觉得此事很不对头,但尚未出言,便见太后干脆利落的准奏了,只好暂且将意见压住,日后再说。
赚了赚了,前面不先吃亏还真没这个博同情分后的福气,李佑窃喜。
邸报是大明朝唯一官方媒体,抄发范围遍布天下,当年李佑当小吏时还能天天在县衙看到邸报。从长远角度看,审查邸报这个权力比办理本次盐事还要划算得多。
举个厉害的例子,审查邸报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制住马蜂一样的言官。想想就知道,言官非常依赖于名气,他的奏疏上不了邸报,不能广泛的传播出去,就不能结势,那影响力就削减了大半,等于变成失去爪牙的老虎。一般普通言官遇到这个局面,就可以宣布扑街了。
草创了万恶的大明新闻检查制度的李大人面对历史拷问,表示压力很大,等到自己离职后,一定要想办法早日废除这项制度。
第四集 京城风云 第265章 该守成了
从武英殿出来,又捞了一票的李中书要回内阁,走到归极门时,却见兵部尚书卢老大人站在门廊里。
李佑连忙上前殷勤问道:“老大人有何事在此等候?不要冻着了,待晚辈去找个火盆。”
“不必了,老夫有些话要与你说。”
李佑便作洗耳恭听状。
卢尚书皱眉道:“若别人坐到你的位置,大概心满意足,暂不会再作他想。但在你这里,只看得到自持殊宠、争权揽事、急功近利,满身狂躁之气。”
对于老尚书的话,无论中听不中听,李佑只能恭恭敬敬的默然以对。
“以我猜度,皆是自卑心性作祟,致使你举止偏狭,莫非只怕被别人瞧不起?当初你不过一虚江小吏,虽张扬肆意仍不失洒脱自如,如今昔年小吏骤然立于庙堂宫殿,我看你是胸中的拘谨压抑挥拂不去,以至物极必反的躁动不宁……”
可叹这年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李佑这个家传胥吏出身、半张学历也没有的、杂流中的杂流却混迹于庙堂之间,见了卢尚书只敢自称晚辈,却不能称晚生。
经筵、朝会、议事,周边学历高到起码二甲进士起,连个名次低点的三甲进士都难见,要不就是公侯勋贵,李大人这个草根位于其中的精神压力又岂是一般人所能想象得到的?毕竟他上台时日太短,气度却是需要时间沉淀。就算心态失衡,又何尝不是千方百计的想要通过种种手段证明自己,亦或是小人物本能的竖起尖刺保护自己?
“类似于你的倒也常见,旁流之人一朝骤贵后心性不稳,多半都是这样子。不过你也太夸张出奇,老夫数十年宦海,从未见过如你这般善斗之人,居然硬生生的搏出一片天地。如今你也算有些资历了,已然是许多人终生莫及,还有什么希图的。所以休要再自卑自愤了,且先放稳心思作个平庸官度日最好。”
话都说到这里,李佑便吐露真正心声道:“晚辈所担任的大都是职事差遣,并非典制中的本官正位,说是朝不保夕也不为过,这叫晚辈怎么安得下心?”
“不安心也得安心!”卢尚书却又说起别人,“景和五年大比,陈英桢二甲第二,堪称名列前茅,却不得馆选入翰林为庶常,此事你应当知道罢?”
陈英桢便是提挈李佑入官场的老上司,仿佛主角模板的陈知县陈巡道了。他出身大富人家,他小时候拣来当启蒙老师的穷书生二十年后变成了吏部尚书并有望入阁,他二十三岁中了进士第五名,他在县里提拔个小弟就能包打天下并将知府拉下马,他二十五岁就有出任实职五品小方面官的好机缘……即便李佑这个真主角至今还是自愧不如。
对老上司的往事李佑当然隐约听说过。进士最好的出路当然是入翰林,其次是六部科道,陈大人这个第五名进士不入翰林不留京师却跑到地方当知县,确实堪称不走寻常路。“似乎当年他为人过于低调,所以别人不晓得他与许尚书关系,馆选庶吉士时被人顶替掉了,所以他便负气出京当了知县。”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