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雯,我也想过上四台,可是,日前的交通让人望而却步。”田理麦说道。
“哥、雯雯姐,我觉得还是让我爸将土家节庆日介绍完毕了,你们两人再讨论,说不定你们的思路将会更开阔。”罗思思说道。
罗叔叔说道:“先前我已经说过,土家族的许多节日与别的民族节日是差不多的,只是传说不一而已,比如农历六月初六晒龙袍这个节日,土家族是为覃土司在与外来敌人战斗时遇难血染战袍之日,为了表示哀悼,土家人家家户户都翻晒衣裳。还有歌谣这样唱道:‘唐崖寂寂水滔滔,米酒芳香胆气豪。长记土王征战血,今朝处处晒龙袍。’‘土王血染战袍红,把酒祭奠祖先功。翻晒龙袍寄哀思,雅韵新歌颂年丰。’”
田理麦听了,说道:“罗叔叔,你对这些民族文化怎么知道得这么多?那请你给我们说说这‘六月六’其他民族的传说!”
“那好吧,我先说汉族的‘六月六’。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在六月六日那天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日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日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
“这之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日跑回娘家把丈夫的计划告诉了母亲。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日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万分危急,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
“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日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均相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日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便将六月初六日称为‘姑姑节’。
“据说六月六日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其传说是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这是汉族人传说的六月初六日节庆。”
田理麦和蒋雯雯包括罗思思听了之后,均感这六月六日的传说有其故事性。罗思思问道:“爸爸,还有其他民族的呢!”
罗叔叔笑着说道:“对于‘六月六’这个节日比较重视的是布依族了。‘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差异,他们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的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
“每逢‘六月六’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盘古、扫寨赶‘鬼’的活动。
“除参加祭祀的人外,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顾长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夕阳西斜时,‘躲山’的人们一家一户席地而坐,揭开饭箩,取出香喷喷美酒和饭菜,互相邀请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处响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声,人们才选出身强力壮的人,分成四组,到祭山神处抬回四只牛腿,其余的人,相携回到家中,随后各家派人到寨里领取祭山神的牛肉。
“节日娱乐活动,以丢花包最为有趣。花包是用各种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头,内装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边沿缀有花边和‘耍须’。丢花包时,男女青年各站一边,相距数米,互相投掷。其方法有右侧掷、左侧掷和过顶掷,但不准横掷。要求甩得远,掷得快,接得牢。
“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煞是好看。如果小伙子将花包向自己心爱的人投掷,没有过肩,包就落地,姑娘要向对方送一件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物,所送之物,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将长期保存。”
罗叔叔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六月六日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古代称‘回星节’,它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缚火炬照明。’
“节庆期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仪式和游乐方式,但点燃火把这一点是毫无例外的。节日之夜,村村寨寨处处火把灿烂,又如繁星降地,令人眼花缭乱;大小山寨歌舞狂欢,热闹非凡,常常通宵达旦。
“关于火把节的由来,更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纳西族传说,玉帝嫉妒人间的美好生活,命掌火天神去人间放火,天神不忍毁灭人间,于六月六日这天开始教人们连点三夜火把,以瞒过玉帝。火把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保全人间的天神而流传下来的。
“而撒尼人说,天上阿育神把五谷撒到地上,人间丰衣足食。天王对此不满,派大力神去毁坏庄稼。英雄朵阿惹与大力神摔跤而获胜,大力神撒下香炉灰,变成各种害虫,人们于六月六日便点火来趋害虫。于是便有了六月六的火把节。
“拉祜人说,世上出了专吃人眼的恶人,善人用蜂蜡裹羊角,点上火,找到恶人,并在六月二十四日制服了他。于是人们便定这一天为火把节。
“撒梅人说,在保卫撒梅人家园的战斗中,撒梅王被入侵部落的人杀死,点火是为了寻找他的灵魂。
“傈僳族的传说更有趣:诸葛亮南征到维西,帮助百姓开田种稻,派兵回四川运稻种。路上遇猛虎、瘴气,老百姓点火驱散瘴气,赶走猛虎,于六月二十四日接回运稻的士兵,后来这天就定为火把节。
“这种种美丽的传说,就像火把节本身那样丰富多彩。”
罗叔叔说道:“‘六月六’节在布衣族已有悠久的历史。据清乾隆年晨李节昌纂的《南龙志/地理志》记载:‘六月六栽秧已毕,其宰分食如三月然,呼为六月六。汉语曰过六月六也。其用意无非禳灾祈祷,预祝五谷丰盈’。其起源,各地传说不同。”
------------
第四六一章 节日传说(一)
“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在远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盘古’,在劳动中积累了栽培水稻的经验,年年丰收,后来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新横。一次儿子冒犯了母亲,龙女一气之下,返回龙宫,再不回来。‘盘古’没有办法,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盘古死去,新横从此遭到继母虐待,几乎被害。他忍无可忍,便上天控告继母,并发誓要毁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继母知道后,万分后悔,终于与新横和好,并于每年六月六日,盘古逝世这天,杀猪宰鸭,做粑粑、供祭盘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农在六月六日都举行祭盘古,供祖先的活动,以示子孙延续、五谷丰登,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这个民族。
“六月六节还有一种说法是,也是关于布依族,说从前有个叫抵师的布依族后生,聪明能干,开朗乐观,而且有动人的歌喉。他常在农活之隙,引吭高歌,他的歌声和人品感动了玉帝的一个女儿,她下到人间与抵师结为百年之好,夫妻百般恩爱。谁知好景不长。不久,仙女下凡的事让玉帝知道,他不允许自己的女儿与凡人婚配,就派天神下凡拆散了这一对恩爱夫妻。离别时,仙女含泪送给抵师一只宝葫芦,告诉他,每年的六月初六她将在南天门与他遥见一面。抵师遵嘱不再续娶,并于每年六月六到河边与天上的妻子相望,直到享尽天年为止。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