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陈大人这副诚惶诚恐的模样,皇上赶紧上前将他扶起来,长叹一声,说道:“你,你这又何必呢!”不等陈大人说话,皇上抢在前面说道:“你说贾恩侯的请辞折子上的蹊跷,担心是那些老牌世家勋贵察觉到朕对他们的不满,将贾赦推出来试探朕的态度,朕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在仔细看过折子之后,朕就改变了想法,这不是试探,也不是一个圈套,更不是一个陷阱,贾恩侯确确实实是真心请辞……”
对上陈大人不敢置信的眼神,皇上笑了一笑,说道:“只是这个折子如同上次贾存周的折子一样,同样并非出自贾恩侯的手,而是有人模仿他的笔迹写的折子,而且如果朕没看错的话,这个人还是个熟人,和上次模仿贾存周笔迹写折子的应该是同一个人。”
陈大人闻言一怔,忙将手里的折子打开细看,果然,发现虽然看着像贾赦的笔迹,但是字体转折之间依稀还能看出一点不同之处,如果不是皇上点破,他还看不出来,因而笑道:“还是皇上目光敏锐,一眼就看破了,这个人模仿贾恩侯的笔迹要比贾存周的像多了,臣都没看出来。”
皇上笑着摆摆手说道:“在这方面,朕可远不如你,你都没看出来,朕可没那么高超的眼力,也没认出来。朕之所以辨认出这折子不是出自贾恩侯之手,而是从人心方面。正如你所言,贾恩侯并非视功名利禄为浮云之辈,他怎么可能放着好端端的爵位不要,请辞呢?所以朕在看完折子后,起了疑心,忍不住多看了几遍,这一看,就发现这折子从遣词造句上和贾存周上次的折子风格很像,再将贾恩侯旧年的奏折拿出来比较,虽然笔迹上非常相像,但是到底还是有差别,将它和上次贾存周的折子摆在一起,就能看出其中的相似之处,从而朕判断出,这两份折子出自同一人之手。”
边说,皇上边命身边的大太监苏全将贾赦的旧奏折还有上次贾政的折子拿出来,和手里这份贾赦的折子摆在一起,让陈大人看。陈大人将三份摊开摆在一起的折子一一看过,然后点头说道:“果然如皇上所言,贾恩侯的这份请辞折子并非出自他之手,和贾存周上次的谢绝省亲,归还国库欠银的折子出自同一人之手。这人模仿贾恩侯的笔迹已经有九分相似,足以以假乱真,皇上神目如电,竟然从遣词造句中看出破绽来,臣自愧不如。”
皇上得意的笑了笑,然后说道:“其实也不仅仅是遣词造句的问题,贾恩侯的这份折子还有一个大大的破绽,不知爱卿你可看出来了吗?”陈大人闻言,将三份奏折又仔细看了一遍,摇了一下头,老老实实的说道:“臣愚笨,看了半晌,没有看出来折子还有什么问题,还请皇上揭晓答案。”
确认陈大人并非故意藏拙,而是确实没看出来,皇上哈哈大笑,得意的说道:“荣国府的爵位乃是当年老国公一刀一枪在战场上拼杀而来,当年的老国公可是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赳赳武夫,后面的贾代善也是小小年纪就跟着父亲上了战场,写的奏折都是大白话,没有一丝文采。到了贾恩侯和贾存周兄弟俩这辈,为了避免兄弟阋墙,或者从多方面考虑,贾代善为这兄弟俩定的道路是一武一文。贾恩侯作为将来承爵之人,接掌父辈留下的人脉,继续武道;贾存周则走文途。”
虽然现在皇上不派身边的密探盯着荣国府了,但是不代表以前没有,在贾代善还在的时候,皇上还是很关注贾家的。虽然那个时候密探的重点放在了贾代善的身上,但是作为贾家的下一代,贾赦和贾政也是有所关注的,因此皇上对荣国府中的贾赦和贾政还算有几分了解,知道他们都不是不堪大用之人才在贾代善死之后取消了对贾家的关注。果然,在贾代善过世后,荣国府迅速的衰落了下来,虽然多年没有再派人盯着贾家,但是就以前得到的资料,皇上已经足够知道贾赦的学问水平了。“贾恩侯这个人,虽然自幼请先生教导读书识字,但是因为早已经决定由他继承祖辈一脉,所以他的文章做的一般。”
皇上指着贾赦以前上的奏折说道:“别看这些奏折写得花团锦簇的,其实都是贾恩侯身边的文书先拟好了,然后他重新誊写之后再上奏的。而贾恩侯的这份请辞爵位的奏折,你看看,……”皇上指着奏折上的“……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尸位素餐,蒙圣恩,舔据一等将军爵位,实在受之有愧……”又指着这句话下面几行中的几句话给陈大人看:“《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臣德行本不足以为家主,勉而为之,以至无法约束家人,以致他们无法无天,竟然贪赃枉法,包揽诉讼,放债牟利……”
陈大人虽然看了皇上指给他的这句话,但是不明所以,疑惑的看向皇上。皇上笑了一下,说道:“爱卿这是身在局中,所以依然处于糊涂之中。这几句话,可是不仅将贾赦,连带整个荣国府都骂了进去,可谓是鞭笞入骨,如果是贾赦身边的文书所写,他们端着贾赦的饭碗,可没有这个胆子,所以这折子绝不可能出自他身边的文书之手。既然这样,那么就只能是贾恩侯自己写的了。虽然这折子文采并不是特别出众,但是就贾恩侯的文采水平,文笔还达不到这么辛辣。况且贾恩侯多年不碰书本,当年就算曾经背诵过儒家经典,这么些年下来恐怕早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你现在拿《大学》去问他,他都未必能答上一二,而这折子却是以儒家理论出发诠释的辞爵之意,贾恩侯走的是武途,这话出自他口,你不觉得违和吗?如果这个折子是出自贾存周之手,就不会让人觉得奇怪了。”
因为陈大人本身就是读书人出身,儒家经义张嘴就来,所以如果皇上没指出来,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这会听了皇上的解释,他恍然大悟,确实,如果是贾存周上这个折子,这内容才对,可是贾存周,哪里轮得到他上这个折子?
☆、第89章
皇上告诉陈大人,他从贾赦的请辞爵位的折子上看出两个破绽,从而断定这折子虽然不是出自贾赦之手,但是贾赦也绝对不是朝堂上的旧臣勋贵们推出来的“探路石”,这折子应该和前次贾政谢绝接元春归省,举家还债的折子出自同一人之手,乃是贾家内部人所为。皇上不想去理会其中的蹊跷,一直对朝堂老臣意见多多的他觉得可以顺水推舟,同意贾赦请辞爵位。
陈大人沉默半晌,才说道:“陛下,臣知道陛下的心思,只是虽然是贾赦上折主动请辞爵位,但是皇上如果就这么同意的话,实在不妥。诚然,贾赦无能,但是并没有太大劣迹在外,朝中众多从祖上袭爵者大多和贾赦类似。皇上如果毫不犹豫的同意贾赦的请辞,虽然是贾赦主动上折请辞,但是这些人绝不会这么想,相反,他们会怀疑是陛下在背后作了手脚,如此一来,不免心生恐慌,届时为了保住祖上传下来的爵位,还不知道这些人狗急跳墙,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来。陛下虽然已经登基,但是太上皇仍在,在朝堂上还没有达到一言九鼎的地步,所以臣以为,贾恩侯这折子陛下还是不同意的好。”
“谁说贾恩侯没有太大劣迹?”皇上一直巴不得将父皇那辈的老臣换成自己人,如今好不容易碰到个机会,怎么肯轻易放过,冷笑道:“贾恩侯自己在折子上都承认他乃是无德之人,并且列举了自家不少贪赃枉法之事。朕已经命人调查了,这些事都是真的。就凭这个,朕削去他贾家爵位一点都不冤枉!”
“陛下!”陈大人急了,忙说道:“贾家触犯国法,是该罚,但是前提是陛下主动派人去清查的,而不是由贾恩侯上折之后,陛下在根据折子上所说的查验。陛下,树大有枯枝是避免不了的事情,如果细究下去,每个家族都有违法犯纪之事,哪怕是臣,亦不敢保证自家就是干干净净的。贾恩侯的折子并不是直接递到陛下手中,而是由下面转呈上来的。不是臣妄言,恐怕贾恩侯的折子内容如今在朝堂上已经私下传开,朝臣们和一些‘有心人’都在看着陛下呢,所以陛下断不可轻举妄动,须知牵一发而动全身呀!”
陈大人苦口婆心的劝道:“陛下,答应贾赦的请辞爵位一事并不同上次荣国府变卖家产还债,毕竟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事不管拿到哪里我们都说得出理去。荣国府还国库欠银不过是还钱方式有点不同寻常罢了,但是这次可是涉及到爵位传承,涉及到国家法度。一个小小的荣国府不足为虑,如今的荣国府早已经不是昔日老国公还在的时候的荣国府了,但是到底传承了三代,在军中还有些残存的势力,而且朝中也有些交好的世家勋贵,无缘无故皇上就答应贾赦的请辞,对皇上的未来的大计有影响。“
虽然知道陈大人言之有理,但是皇上很是不甘心,跌足长叹道:“如此说来,朕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个好机会在眼前溜走,什么也不做吗?”
“是的,我们眼前是按兵不动。”陈大人想了一下说道:“陛下,我们什么都不做,但是不代表我们没有眼睛看,没有耳朵听呀。而且陛下,贾恩侯的这个折子我们都知道乃是贾家有人仿照贾恩侯的笔迹所写,涉及到贾家内斗,臣以为这事不会就此完结,应该还有后继,我们不如稍微等一些时日,说不定他们的后招能替陛下将陛下所愁之事给解决了。”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