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罗雪梅气得,当场就想打人,还是姐弟两一左一右把她拉住了。
村长还是大致统计了一下,粗粗数了一遍,人数已经超过一半,那就是通过了。
当即宣布,全村表决,超过半数同意,罗芙蓉和她女儿囡囡可以落户在罗家岙。简单写了一笔,村里的领导和几个村老都签了字。
接着又写了一份保证书,保证罗芙蓉不分村里的集体资源,三年后户口迁出。让周连富和罗雪梅,还有罗芙蓉三个当众签字按手印。
如此两份材料做好,归到村档案里,这件事就是铁板钉钉,以后谁也不许异议。
随着村长的话音落下,罗家人的心总算是落到肚皮里。尤其是罗芙蓉,格外激动。离婚这桩事,她嘴里不说,其实心里很伤。但家人的无私关怀,鼎力相助,这一步步走来,让她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光明,眼前的道路也越来越宽广,她也越来越有信心走出属于自己的幸福大道。
晚上一家人吃了一顿团圆大餐,罗芙蓉就开始帮妹妹整理回城的东西。
第二天姐妹两起了大早,各自穿了新衣,红红火火的出现在村头等车。
往日里,罗芙蓉回娘家都是藏在家里,轻易不出面。罗家虽然是她的娘家,可她在罗家岙已经没了户口,住着终归是没有底气。
如今,全村表决同意她回来落户,她就可以堂堂正正的站在村头。
村民们也都很自然的跟她打招呼,问姐妹两是不是进城去。
“是的,大舅公。我送福星归学校,再到城里去拜望我师父,吃了午饭就归来。”
大舅公点点头。
“好,好。福星好好读书,你也好好过日子。”
“我有数的,大舅公。”
见她自自然然,大大方方,大家也都松口气。本来么,如果她跟个苦菜花似得,苦哒哒见人就掉眼泪水,那谁敢跟她交往。
大舅公走开了,就有年轻的小媳妇过来打听,她是不是要到城里去招工。
她也大方的跟人讲了。是有这个打算,但她也不知道哪个厂在招工,要到城里看了再说。
别个人拜托她要是有招工的信息,回来告诉一声,村里也有不少姑娘小伙想进城去。罗芙蓉表示有信息她一定回来告诉大家,绝对不会一个人独享。
人家就夸她大气。
其实她心里也觉得奇怪,明明自己以前不大会说话的,人一多就脸红低头。可如今好像变了,人多也能开口说话,心里不怯不慌了。想来还是福利厂那一阵锻炼出来的,三方交接,她要是怕羞怕生,那生活就不用做了,天天吃师傅的骂就能饱。
可见,师傅确实要凶一点才好,不凶练不出徒弟。
把妹妹送到学校,帮她一起安顿好宿舍,看着小福星到教室里去读书,她这才离开。
兜里有父亲给的二十块钱,她到副食品店买了些像样的点心糕饼,乘公交车去老裁缝的店里。
老裁缝的脚早就养好了,年初八就开了工,正在店里忙活。
这个“冒牌”徒弟上门来,她就放下活招待。
罗芙蓉也不跟师傅见外,把心里的想法说了。想跟她这儿打听打听,怎么能进服装厂。
进服装厂的门路,老裁缝手里当然有。只是没想到罗芙蓉会想去进厂,她是小福星的大姐,又是柏老板看中的,怎么还要去厂里做工,多辛苦。
她要找工作,还不如去跟柏老板说,让她在店里当个售货员,清闲又干净。服装厂的活可不轻省,而且还脏。一天做下来,身上全是线头碎布。别看电洋车比脚踩的洋车干活快,可正因为快,手脚跟忙,一刻都不能歇。一天下来,没有腰背不算不疼的。
别看赚得多,那也是辛苦钱。
罗芙蓉忙表态。
“我不怕辛苦,我就是想靠自己的双手赚钱。我妹妹也支持我去学电洋车,说这是靠得住的手艺。”
小福星也让她去服装厂?老裁缝心里起了嘀咕。
罗芙蓉勤劳肯干,她是知道的。但赚钱的法子那么多,何必吃这份辛苦。可倘若是她那个“财神爷”的妹妹说的,那意思就大不一样了。难道,小福星和柏老板也有开服装厂的兴趣?所以让这大姐去学电洋车?
要是这样的话,那她肯定是要帮忙的。说起来,要不是她年纪大了,实在是搞不懂那些洋玩意,不然她也早去学电洋车了。这脚踩的洋车,真不是电洋车的对手。如果将来想发展,确实要学好电洋车。
老师傅也有事业心,早就看出柏文强和罗芙馨是潜力股,自家要是能搭上他们,将来总有好处。就是她老了帮不上忙么,还有儿子媳妇可以出力。
于是满口答应罗芙蓉,叫她放心,她以前一个师妹就在服装厂里做个小头头,去问问一定有消息。现在厂里活多,正愁人手不够呢。
罗芙蓉当然是谢谢又谢谢。
老裁缝客气,留她吃中饭。她摆摆手,说谢谢客气,不耽误师傅做生活,自家还有其他地方要去。
老裁缝也就不强留。
她也确实不是客气,而是真有别的事要做。路过文具店,买了个铅笔和一本笔记本。又问了店主人才市场怎么去,店主告诉她坐几路车,怎么走。她谢过就去公交车站等车。
第233章 :逛人才市场
到了人才市场,又是大开眼界。年初都是招工找工的,密密麻麻。
她挤进去看看,问问。服装厂只有两家在招工,对学历要求不高,只要小学毕业就可以,但要的都是熟练工,新手人家没兴趣。她说自己会踩洋车,在福利厂做过,人家还是不肯要。
这让她有些失望。于是去看别的厂,还有纺织厂和印染厂,招挡车工,机修工,染烫水洗等等。倒是有几个合适她的,就报了名。心里是打算,如果老裁缝那边没消息,那她就先在别的厂做,骑驴找马。
这还是从小福星哪儿学的,她听妹妹跟柏文强说过,要懂得分摊风险,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既然来了,她也不只关心自己想要的,把适合村里年轻人的几个工厂和工种都记在本子里,还抄了招工条件,工资待遇和单位地址。回去好告诉村里其他人,到这些单位去找工作。
这一忙就忙到中午,人家单位都收摊去吃饭了,她这才离开,在附近的小面馆里叫了一碗酱油光面,吃饱肚子就算完。
吃完了,她照旧在人才市场门口等着。
等人家上班了,她又去看那些招工单位,把新来的几个单位也记上。等都记完了,没有任何遗漏,这才心满意足的离开。
就这,她还没完。又跑到自由市场去看看,人才市场里来找工作的人闲谈里说起,自由市场也有招工的,不过都是私营作坊小老板,比不得国营单位福利好。
这一去可让她开了眼。原以为江城市就是几家国营大厂办的红红火火,却原来底下私人老板小作坊也是遍地开花。这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在江城市那真不是一句空话,想要富裕的老百姓太多了,勤劳肯干的老百姓也太多了。
江城市轻纺业发达,卖布老板遍地都是,每年要印出去几百万米布。这么多印花布,胚布哪里来?靠着江城市那两家国营纺织厂,哪里够。私底下,早就冒出好多织补作坊。大的十来台织机,小的四五台。都是以前给别人做工,赚了钱自个也买一台织布机搁家里,全家人早晚轮流织,挣了钱再机器,再织,一点一点盘大了,自己就当了老板,开了厂,要招人做。
还有私人小染坊小印花作坊也不少,都是家族生意。也有买几台电洋车在自个家里开加工作坊的,专门接大厂来不及的活,也能赚钱。
好多镇上家家户户都是小作坊小工厂,一个个都富起来了。
只有罗家岙这样四面环山的乡村,还沉浸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余韵里,眼看就要赶不上致富发展的班车。
罗芙蓉的心里升起一股说不出的焦急和兴奋。
这是个不一样的时代,是一个可以靠着双手勤劳做工发家致富的时代。看妹妹小福星,小小年纪就画画挣钱,还能跟卖布大老板说生意,头头是道。她没有妹妹那样的口才和头脑,可她有肯做苦干的心。
就像眼前这些小老板们一样,只要她踏踏实实的去做,一点一点的积累,说不定,她罗芙蓉也能当个小老板呢!
在市场里她是心情激动又感慨,也做起来老板梦。出了市场,被冷风一吹,倒是清醒了不少。
眼下她连养活自己和女儿都还没做到呢,就想着当老板了。
不过这一趟进城,她是收获良多。老是窝在山村里,可见不到这样的大场面。就算她当不成老板,可也长了见识,开了心眼。
难怪小福星不去念中专要上高中考大学,江城市的发展已经让窝在乡村里的农民难以想象,这要是去北京上海那样的大都市,又该是如何一番光景?
人呐,是该出去走走看看,长长见识才好。
带着满腔感慨,罗芙蓉回到了宁静的乡村。当晚罗家就来好几个大姑娘小媳妇,都跟她打听城里招工的情况。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