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长明看了陶醉一眼,说:“那就去吧。”
陶醉不敢露声色,只是点了点头,陶然则欢呼雀跃,终于可以出去玩了。
常醒敏锐地察觉到,陶长明回家之后,陶醉就很少说话,一有什么事都很主动地帮忙,比如拿碗递东西,小宝一哭就起身去抱,虽然最后被刘巧凤抱了过去,吃完饭了也很主动地收拾碗筷去洗刷。她在家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虽然也很主动要抢着干活,但不会像现在这样沉默寡言,至少性格要开朗多了,这样的陶醉叫他心里有点不爽,也让人有点心疼。
第34章 接触
刘巧凤已经出月子了, 她的生活习惯开始慢慢恢复正常,出门、做家务都不成问题,陶醉姐妹出门玩也不用担心家里了。
常醒到的第二天, 陶醉和陶然便跟着一起出门了, 开始享受真正的暑假。刘巧凤私下里给了陶醉三百块钱, 让她主动付账,毕竟常醒和夏正轩千里迢迢从老家过来, 他们在这里也算是主了, 得好好招待一下。
陶然终于登上了心心念念的东方明珠, 是常醒掏钱买的门票, 陶醉说:“我来给吧, 我妈给我钱了。”
常醒说:“不用,我请你们上去玩, 奖励你们顺利升学。”
“不能都让你掏吧,刚刚车票和吃早饭的钱都是你出的,你也是个学生,哪来那么多钱。”陶醉知道常醒家境原本是不错的, 但现在也是坐吃山空了,觉得还是要替他节省点。
常醒笑起来:“那我可比你们有钱多了,虽然我还是个学生,但我已经在挣钱了。”
陶醉惊讶地看着他:“你怎么挣的?”
“山人自有妙计。好了, 走吧,你们只管玩,买单的事交给我就好。”常醒推着他们上电梯。
天气非常好, 能见度很高,他们在电视塔上看到了新旧交替中的上海。常醒看着还像一个巨大工地的浦东新区,这些年上海人还流行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西一间房”的说法,谁会想到再过十几年,那里会成为上海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呢。
常醒像导游一样给另外三个人介绍着玻璃窗外的上海,陶醉来上海一个月了,都没弄清楚上海有几个区:“你怎么知道这么多?”
常醒挥了挥手里的地图:“看地图啊。”
陶醉凑过去看地图,地图她能看明白,然而却没办法将它和眼前的实景联系起来:“那儿就是浦东?”
“对,浦东新区,现在正在开发。”
“看起来好落后的样子,还不如我们那儿呢。”陶醉说,“我爸说他们工厂也要搬到浦东那边去,到时候就没现在这么方便了。”
常醒说:“浦东新区不错啊,将来的发展绝对非常好。让你爸妈攒点钱,在上海买个房子,以后就是上海人了。”
陶然不以为然地撇嘴:“我才不想做上海人呢。”
常醒笑着问:“为什么?上海不好吗?”
“上海是挺好的,但是跟我们也没什么关系。”陶然这语气颇有点少年老成。
“等买了房子,就不用挤在那么小的弄堂里了。”
“那我家呢,就不要了吗?”陶然还是把老家当成家,没办法把上海当成自己家。
“两边都有家,想住哪里就住哪里。”常醒笑着说。
陶醉只当常醒是随口说,没放在心上,买房是父母的事,她也操不上心。常醒却是有心买房的,这次过来,也是顺便过来看一看房子,合适的话就出手,不过最好是等到明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房子普遍卖不出去,他打算趁房价最低的时候入手一套,将来没准会在上海落脚呢。
第一天,他们在上海市区著名的景点玩了一圈。第二天,又去了夏正轩心心念念的野生动物园,因为他一直都想去看猩猩,而陶然想去看熊猫,于是一拍即合,四个人在动物园里待了一整天。两个小的对着各种野生动物兴奋不已,尖叫不断。常醒便做一个称职的摄影师,帮他们和动物们合影。陶醉看着那些被关在笼子里的狮子老虎,那么凶猛的野兽之王,居然关在那么狭窄的铁笼子里,无端觉得非常可怜。
第三天,他们去了常醒提议的周庄,那是一个异常美丽安详的水乡古镇,古色古香的白墙黛瓦的老房子沿着河道密密匝匝排列着,它们是静默无言的历史见证者。这是真正的江南水乡,还有课本中才有的乌篷船,这一切,都给陶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爱极了这个美丽的小镇,尤其喜欢那些安闲的坐在树荫下的石板凳上聊天下棋打牌的老人,喜欢在河道里洗菜浣衣的妇人,喜欢河道上那弯弯的石拱桥……一切都那么灵动、水润,那么令人向往。
“这地方的人真幸福,他们一出生就在这么美的地方。”陶醉说。
常醒说:“好好读书,将来多挣钱,等老了,就到这里来养老。”
陶醉闻言笑起来:“能住这里吗?”
“当然可以,这房子要是不卖,就来租呗。要不然就去苏州,苏州古城还是保留得不错的。”常醒说。
“你怎么知道得这么多?”陶醉觉得常醒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没有他不懂的东西。
常醒哂然一笑:“多看书,多旅游,你也会知道得跟我一样多。”
“穷学生一个,吃饭都还得伸手讨呢,就别提旅游了。”陶醉撇撇嘴。
“那就先读书吧。书中自有黄金屋,读完书挣钱,就有钱旅游了。我是很喜欢看各种散文游记,能看到不少别人的经历,感兴趣的地方自己再去走一走。”
说起读书,陶醉想起一件事:“我以为来这里没时间看书的,结果发现书带少了,《红楼梦》和《三国演义》都看完了。”
“那就去买,我正好想去一趟书店,上海是咱国家最大的城市,书的种类应该比深圳的多,我正好要去淘一些书。”常醒说。
“我也想去看看。”这些日子她帮家里买菜,每天也能偷偷攒了一些零钱,应该能买两本书。
“一起去吧。”
常醒在上海玩了三天,还准备去苏州和杭州玩几天,陶醉和陶然没有再跟着去,因为花费有点高了,陶长明不舍得出钱,陶醉也不愿意花常醒的钱。于是常醒跟陶醉约好,等从苏州和杭州回来之后再一起回家。算一下时间,他们至少还要玩一个礼拜,到时候就到八月中旬了,陶长明和刘巧凤没有反对女儿和他们一起回去,人多一些,路上好友照应。
陶然对没能跟着一起去玩满心遗憾,她也想去西湖玩。陶长明说:“去什么呀,你以为钱是天上掉下来的呢?为了赚这几个钱,我每天晚上都加班到九十点钟,你以为很容易啊?”
刘巧凤安慰小女儿:“然然,这次咱们就不去了,等下次再去。”
“哦。”陶然不情不愿地应了一声,可没打算下次再来上海,她怕坐长途火车。
陶长明跟刘巧凤闲聊:“春生这个外甥真是了不得,花钱大手大脚的,也不想想以后怎么办。春生居然也同意他出来。”
刘巧凤说:“他妈给他留了不少家产吧。”
“留了家产也不能坐吃山空啊,难道以后让他舅给他娶老婆?年轻人不懂事,就只顾眼前玩了,春生难道还不懂?”陶长明对花钱到处旅游的行为十分不解,真是钱多烧得慌,花钱去玩,一点实用性都没有。
一直没说话的陶醉插话:“常醒说了,他在赚钱。”她现在很少插嘴父母的话,但是听到她爸这么说常醒,还是忍不住替他辩驳。
陶长明扭头看着陶醉:“他赚钱?他一个学生能赚什么钱?”
陶醉也不知道常醒是怎么赚的,便自动闭了嘴,但她还是相信常醒会赚钱,因为他不是说大话的人,从来都是言出必行,比她爸都让她觉得可靠。
一周后,常醒带着夏正轩从杭州回来了,还带了不少苏杭两地的特产,给陶醉家里拿了些。临走那一天,刘巧凤用小推车推着小宝,带着几个孩子上街,给他们买衣服买土特产,尽管常醒和夏正轩竭力拒绝,刘巧凤还是帮他们买了两套运动装。她家两个女儿在家受夏春生夫妇照顾,人家的孩子来她这儿了,不能半点表示都没有。
常醒还带着几个小的去了一趟书店,买了不少想买的书,陶醉也在常醒的建议下挑了两本书,然后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常醒本来要买给四个人卧铺票的,陶长明则抢先给他们四个人都买了硬座票。常醒并不想要陶长明给自己出车票钱,陶长明和刘巧凤无论如何也不肯收他的钱,拉扯了半天,常醒只好作罢,回头将钱给陶醉和陶然好了。
上了车,才发现四个人的票虽然连号,但是并没有挨在一起,而是被分开在过道两侧。要是陶醉和妹妹两个人,她也就只能认了。但是常醒不遗余力地说服了邻座的两个人跟他们换了票,他们四个人终于坐到了一块儿,这让陶醉和陶然都松了一口气。
车上人依旧很多,刚开始陶醉是和陶然挨着坐的,常醒和夏正轩坐在对面,不久便有人挤在了他们的双人座边上。陶醉和陶然都很瘦,被一个肥胖的中年男人挤得只剩了一个座位,陶醉愁眉苦脸苦不堪言。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