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恣悠悠)


  人均二亩夏棉,光霜前花就能卖150多元。七八十年代,农村家庭人口多,那家没四五个孩子。六七口人的家庭,光是卖棉花,就能收入近千元。
  一季小麦,够两年吃的。卖棉花的收入,比原来十几年的收入都高。好多人拿着钱,都后悔今年种的棉花少了,打算明年尽量的多种。
  大伙都在议论,说种夏棉收入是高,就是霜后花太多,影响种麦,剥棉花也忒费工夫,要是能提前半个月就好了。
  群众的呼声很快就传到了政府里,有关部门很快行动起来,提高夏棉霜前花的产量,成了政府部门特别是农科部门的头等大事。
  霜降过后,小麦种上了,棉花也不急着剥了,地瓜萝卜到了收获季节。地瓜种的少,还是夏地瓜,人们很少有晒地瓜干的,碎地瓜都送到粉坊换粉条。
  今年的粉坊开的多,去年周楼的粉坊,成了人们的领路人。大家有样学样,各村的粉坊,大部分承包出去,个别也有买断的,今年都恢复了生产。
  周楼的粉坊已经打出了名声,今年的生意特别的好,人们舍近求远,十几里外的村庄,都有来换粉条的,收的地瓜比去年的多了一倍。主要是今年人们的生活好了,不仅舍得多换粉条,而且稍带着要些粉皮。
  红英舅妈的父亲,有了去年的经验,早早的招了十个帮工的。打完粉子后,接着做粉皮。
  来韩屯的人流多,大伙都从周楼村路过,听说他们的粉皮质量好,就顺路买上一些。回去吃过都说好,接着给别人捎。
  尽管没有大的客户,他们生产的粉皮,不出村就卖了出去,时不时的还会脱销。越是这样,名声越大,大伙都喜欢要周楼的粉皮。
  红英的父亲还真是实诚,要粉皮的再多,他始终按照传统的工艺进行,保持了粉皮的质量。也有来找他代销粉皮的,全被他一口回绝了。
  也正是由于他的坚持,周楼的粉坊口碑越来越好,规模越来越大。最后发展为洪城县的龙头企业,张集公社成了享誉全国的手工粉条专业镇。


第512章 小偷村
  洪水退后,韩屯村就行动起来,从堤外拉土,把出村的路垫了起来,这次垫的是村前的路。
  把附近村在韩屯上班的工人,都利用起来,货车和拖拉机一起开动,装的装卸得卸。
  从早上六点开始,干到晚上六点,一天连干十二个小时,中间吃饭都是换班,人轮换着休息,车辆连续开。大家干的都带劲,没一个偷懒的。
  因为大伙都知道,只有路通了,他们才能去韩屯上班挣钱。
  这次垫路,韩屯可是下了本。把干石灰粉掺在土里,在河务局借了两辆履带式拖拉机,反复的碾压,路基特别的结实。
  有车又有人,五天以后,路终于垫通了,韩屯的和石庙的水面也隔开了。
  说起水面还真是好笑,大水退了以后,韩屯打鱼,一网下去,捞上来的鱼,大的三四斤,小的也有半斤多,最少十几条,多的一网能捞五十多斤。
  可是石庙村的水面,能打上来2斤重的,就算是大的了。最多能捞十来斤,有时候一条大鱼也没有。
  他们村的人奇怪的说:“这是啥年头啊,连鱼都嫌贫爱富,知道往韩屯跑。”
  其实这也不奇怪,鱼儿跟着水流走,韩屯和平城县交界处,隔着条生产堤,大鱼喜欢在水底活动,到这里就被拦住了。
  再说了,有了生产堤的阻挡,水流在这里变缓,水底相对平静,适宜鱼类生长,韩屯的水塘里鱼自然多些。
  路通了,一切就顺了。来韩屯卖猪卖小麦的人,又多了起来,加上各村的服装厂,韩屯村恢复了以往的热闹劲。
  甚至比原来还热闹,来韩屯交手工活的多了。特别是滩区的妇女,她们看到韩屯村的情况,都羡慕的不行。
  “都是滩区的村庄,看人家韩屯村干部领的,再看看咱们,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整个滩区的村庄,还真的是惨。天气冷了,窝棚里兜不着热气,睡到半夜,就能冻醒。
  于是家家户户挖地窨子,地下挖一米深,上面再搭上窝棚,周围从亲戚家拉车秸秆围上,住宿做饭都在里面。
  虽然潮湿,光线也不好,就门口能透些亮光,但保温好,起码暖和了。
  国家的救济,加上做针线活挣的钱,好歹能吃饱穿暖,不过盖房子,一年半载的办不到了。
  经过这场大水,再盖房子大伙都想盖混砖的,加上垫宅基,起码得上千元的钱。
  庄稼人攒够这些钱,最少得两年的时间。堤外的村庄,分开地过的好了,闲谈提到河滩的村庄,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他们那是鸡蛋过活(家产),遇到大水就完。”
  家里有姑娘和河滩订婚的,看到这样,提出退亲的不在少数,他们真的不是嫌弃河滩穷了,主要是吓怕了,怕姑娘嫁过来跟着受罪。
  这几年不间断的上水,搁谁也膈应。主要是分地到户,堤外的村庄生活普遍提高。嫁哪都能吃饱穿暖,何苦来河滩受罪。
  男婚女嫁是两厢情愿的事,强扭的瓜不甜,女方坚决退婚,男方在不乐意,也得退。
  堤外的姑娘退婚也就罢了,滩区的姑娘也跟着退婚,她们退了河滩里的婚,准备嫁到堤外去。
  滩区的人们,在经历了洪水的肆虐以后,精神上再次遭受肆虐。自实行土地责任制后,滩区的男孩子,找对象就不如原来容易了,看来以后会更加困难。
  这次的洪水过后,韩屯和石庙村的两个生产队,算是好的典型。也有差的典型,比如平城县水洼公社的李村,他们村的人做下的事,特别的令人不齿。
  李村里虽说和韩屯搭界,这两个村相距五六华里。黄河在他们村东,又转了个弯,掉头向南,把李村包围在了中间。九曲黄河,还真是名副其实。
  李村周围没有别的村庄,他们村离大堤比较远,至少四华里。
  这次的洪水,给他们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就连宅基都有被冲跑的,韩屯这边的黄河往北移,到了李村,竟然是往南跑,把他们村北的耕地给吞了一多半。
  他们村南的耕地,属于堤外的村庄,这些村庄也是从滩区搬迁过去的。李村由于离大堤远,种地不方便,继续在河滩里居住。
  洪峰退去后,他们村的人,大多住到了亲戚家,闲来无事,就去地里拾庄稼。
  现在土地承包到户了,各家都收获的比较干净,拾荒本来就困难,还遭人嫌弃。
  在人们的意识里,拾荒和抢他们东西差不多,看到拾荒的人,就往外轰。家里住着滩区拾荒的亲戚,也被人轻视。
  也难怪人们歧视他们,拾荒的人总有趁人不注意,偷摸的行为,相当的令人反感。
  时间长了,他们也感觉到了,李村有几家不省心的,他们联合起来,早晚撑船外出,直接去地里偷。
  那里得手偷那里,往往一个晚上,就把人家一片地给偷个精光。别的秋作物都收获了,主要是偷地瓜,拔萝卜和白菜,捋棉花桃。
  实在是没办法了,堤外的人只好联合起来看庄稼,李村的人等到半夜才去偷,三秋大忙,堤外的人白天干一天活,晚上累了,睡的死沉,稍微离窝棚远些,就能得手。
  被发现了,他们扔下东西就跑,跑到水边撑起船就走,跟着撵的人望着水面干瞪眼。
  大伙都说,李村家家户户晒地瓜干,萝卜丝,家里晒满了棉花桃,那家也得有几百斤棉花。
  真没屈赖他们,天气转凉,李村的好多人家,都出来弹棉花,每家上百斤。他们村受灾了,哪来的这么多新棉。
  地里的庄稼收干净了,他们又采取了七六年的办法,走村串户的要饭。
  他们拉着地排车要饭,不要干粮要生地瓜萝卜,这些东西不是稀罕物,哪家都给两块,每天都能要几袋子,放地排车上拉着。
  要饭回来的路上,看到走单的家畜,顺手就偷,主要是羊,有时也能逮只鸡鸭。


第513章 一起偷
  胆大的看到敞大门的人家,还敢进院里去偷,衣服碗盆子,什么得手偷什么,有时连柴禾都偷。
  最后人们反应过来,看到滩区的人拉着地排车要饭,不仅失去了同情心,还得小心的防备着。
  要饭的多半是妇女孩子和老人,青壮劳力不去。一是他们拉不下这个脸,二来要饭靠的是博取人们的同情心,没人会对青壮劳力滥施同情心。
  青壮劳力没事赶闲集,原来生活好,花钱花惯了。手里没钱了,就感到不适应。
  家里被水冲毁了,看到什么都该置办,可是兜里没钱只能干瞪眼。
  时间长了,他们就看了出门道。集市上摆的大多是地摊,生意好的围着一圈人,摊主只顾着做生意,基本上没有防盗意识。
  关键是经历了十年革命的洗礼,人们很少有偷盗的,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这样就方便了他们偷盗,第一次还担惊受怕,二次三次以后,就熟练了。无本的生意,越偷胆越大。
  也有失手的时候,不过他们仗着人多,都是年轻力壮的汉子,左右一栏,偷东西的就跑了,摊主顾及着自己的摊子,也没几个真撵的。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