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不注意,就脱手了。这东西又重,砸到人,非砸骨折不可。运气不好的出人命的都有。
何小西建冰窖,是为了村民谋福祉。如果有人因此受伤或丧命,就不美了。
安全教育结束,何小西吩咐陆金鹏:“你把老师傅讲的这些注意事项归纳整理一下,以后就作为规章制度执行,有违反的就扣工钱。”
“拿着鸡毛当令箭,当两天妇女主任,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陆守和媳妇站在人群里嘀咕着。
有跟她臭味相投的小媳妇站在她旁边,也都十分赞同她的话。并不敢大声说出来,只低声对何小西开始讨伐。
其中就有春生的嫂子和他娘。还有褚乾东媳妇,褚运白家的女人,疤瘌眼的二儿媳妇。
何小西看看这个角落。虽然不知道她们说的什么,但是这几个人对于水洞村意义非凡。何小西特别多看了几眼。
原来这几个人这么早就聚到一起去了。
这几个人或者是她们家的男人,就是前世粮食管制时期,去各家搜粮食,铲各家院子里种的作物的主力人员。
褚运白,人称褚连长。是西村的头子。
陆守和媳妇,人称卢队长。是东村的头子。
东村和西村互相换着人员,由他们两个人带队去社员家里抄家。跟鬼子进村似的,一粒粮食都没给大家留。
那个入室抢劫被抓的何领群,是他们的总头子。
今生何领群没法给他们带头了,这些人依旧聚集到了一起。
只能说何小西的重生,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但是历史的轨迹,依旧会照着原本方向发展。
一些人要作死,是拦不住的。
看到何小西看他们,这些人把声音放得更低了。有人干脆不敢再说话,悄悄的躲到人群后头。
次日,阳光虽然晴好,但是气温低。风仿佛能吹到人的骨头缝里一般的冷。
因为是在水面上作业,照例要先祭祀河神。求河神保佑平安,诸事顺遂。
祭祀的物件何家都是现成的,把准备好的贡品摆放好就可以了。
祭祀毕,撤掉桌案香烛,采冰正式开始。先拿钎子,在冰面上按照要取冰的尺寸,把冰标记成一块块大小相同的长方形。
几个人开始拿着钎子,喊着号子,动作整齐划一的在冰面上砸。打开一个缺口以后,用冰锯对冰块进行裁切。
切下来的冰,拿冰钩子拽到冰面上。冰钩子的另一端上拴上袢带,开始往河岸上拉。
拉到大车跟前装车。运到冰窖里码放好。一层冰上面铺一层草,防止粘连。
热火朝天的劳作,让人们在这个严寒的冬季,额头上冒着热气。
号子声顺着河道,传出去很远。
河岸上,人头攒动,都是附近村里前来看热闹的人。
何小西知道,一旦他们的冰窖经营红火必然有人跟风建冰窖。
在这个最擅长跟风和山寨的土地上,不久的将来各种大大小小的冰窖会在各条河边遍地开花。
最后的结果极可能是所有冰窖为了越来越小的生存空间竞相压价。大家一起苟延残喘。最后把支撑不住的挤出市场。
剩下的冰窖才能达到一个平衡,生存下去。
冰窖的客户是一些蔬菜种植户和水产捕捞户。他们村种植蔬菜,自己能消化一部分。这为他们的竞争增加了一个筹码。
不仅是冰窖的竞争,蔬菜的竞争上也有优势。
第700章 头版头条
何小西之所以发起建设这个冰窖,除了看中冰窖本身这块收益,还想让冰窖助力水洞村蔬菜种植的发展。
另外,何小西还想再发展水产养殖。水产品也需要使用冰。
这会让他们的竞争力大大增加。
有了这些组合拳,不管是县里还是市里,又或者是省里的蔬菜公司,都会愿意跟他们合作。
他们是蔬菜和粮食大省,一些往大城市的蔬菜调拨供应,需要长途运输。他们就是得天独厚,一家独大。何小西要做的就是垄断经营。
只有垄断经营,才能让别人必须倚靠他们。不仅不能轻易撤换掉他们,他们还有底气去争取定价权。
储冰的过程中,最危险的就是冰窖内部负责码垛的人员。何小东带着一群他精挑细选的人来做这件事。
这些人主要是从陆友江的护青队里挑来的。
地里的蔬菜基本都采收完毕了。剩下的只有蔬菜大棚里的菜。蔬菜大棚有围墙,而且里面有养护的人员,所以也不虞被盗。
护青队的人也空闲下来。一部分人就被调来做采冰的工作。
“我为什么不能进去?你们这是歧视我。”陆友江跟何小西抗议道。
里面那么重要又危险的工作,何小西除非傻了会安排他这个马大哈去干。
何小西糊弄他:“你是负责统筹协调的,你去了,你的工作谁做?这么重要的岗位交给别人大家也不放心啊!”
何小西嘴里所谓的统筹协调的工作,说白了就是指挥交通。从何小西嘴里说出来,矮穷矬也立马变白富美,高大上起来。
何小西糊弄人还没有失败的先例,一忽悠准瘸。陆友江不再闹腾着要进冰窖干活,屁颠屁颠的去指挥他的交通去了。
何大毛似笑非笑的看着何小西。
“怎么样?城里的菜卖得还跟前几天一样吧?销售量没降吧?”何小西问他。
何大毛刚刚从城里回来。所以何小西有此一问。
听到何小西问卖菜的情况,何大毛有一瞬间的怔愣。想起销售点外排成的长龙和销售点里的火爆。
短短一段时间,销售点的蔬菜都快卖完了。他今天就是带着任务的,帮着通知村里再送些菜过去。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村里人只能干瞪眼卖不掉的菜,人家李琳瑾过去,也没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就呼呼的往外卖。
尤其最近这些天,队伍排得特别长,还有排在后面的人担心买不到。特别玄幻。
李琳瑾的手段很简单,买五十斤送一斤。说实在的,真比不上去市场上买其他人。
买别人的,一斤讲下去一点价钱,比水洞村的菜还要便宜。而且不用排队。
可是这些人,却跟着了魔一样,情愿排队也要买水洞村的高价菜。情人眼里出西施,毫不在意西施眼里出眼屎。
这就要说到李琳瑾的另一个手段了,让人拉了几车水洞村的人过去,轮番在各销售点外排队,做出一副销售火爆的假象。
刚开始是假顾客,逐渐混进来真顾客。到现在,外头排队的都是真顾客。
“销售量没降,还是排队呢。”何大毛说,“哦,之前送的那些又快卖完了,让村里再送一批过去。”
自从李琳瑾坐镇销售,都送过两批过去了。水洞村一半多的蔬菜产量在她手里,功不可没。
何小西发愁啊!水洞村这两天要趁着气温低,采冰入库。等回头升温了,表层的冰就该融化了。
他们这边可不是国家的最北方,气温低得一冬天冰都不会融化。
他们这里只要天气转暖,最上头的冰面就有融化的迹象。有时候白天融化了,晚上再冻实在。
融化的冰面上会混进去空气和水分。不注意的话,会影响冰的存储质量。
运输队这些天因为快过年了,周边在城里扛活的人都回家了,天天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无力分出人给村里帮忙。
村里采冰这么大的事,他们都顾不上。
三家的生意,就算是水洞村的人愿意放弃一部分利益回来帮忙,也得顾忌另外两家的想法。
没办法的话,只能顾住一头了。蔬菜销售不等人,先紧着蔬菜吧。实在不行只能等下一次寒潮过境了。
何小西说:“我知道了,你回去吧,我会尽快组织人手把菜送过去。”
何大毛出门好几天了,匆匆回家去看媳妇孩子。
何小西去跟老匠人商议。
“不行,老天爷之后还会不会有这样冷的天气谁也说不准,不能减少人手。”老匠人们坚决不同意。
他们帮着水洞村做的冰窖,能不能成功储冰,关系到他们以后的口碑。所以对质量要求严格。不能让水洞村砸了他们的招牌。
何小西也不好太坚持,只能再去想其它办法。
“实在不行,咱们组织一下村里的妇女们去送吧。”柳四嫂说。
“咱们也没有车啊。”春生媳妇的话让大家很气馁。
“没车咱们扛也有把菜送过去,你们不去我去。”老俊媳妇说。
“我也去。”
“算我一个。”
“还有我。”莲花跑过来站在何小西身边。
村里多半媳妇和闺女都报名参加。
老俊媳妇还在哺乳期呢,何小西没让她参加。
多少年之后,水洞村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天这一幕,依旧作为对后辈教育的事例。水洞村是祖辈的肩膀扛出来的。
何小西她们早早就担着挑子出发。长长的队伍引得沿途的人们驻足观看。
在这个时代,清一色的“娘子军”队伍,史无前例。报社都被惊动了,来人采访她们。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