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文学界,有两本杂志刊物的地位是比较特殊的,它们分别是《小说文摘》和《小说月报》。
这两本刊物从来都不接受投稿,所刊登的内容全部都是来源自转载,但是因为主编在业内地位较高,编辑们认真负责,不是经过层层选拔,公认的内容比较好,或者文学性较强,再或者立意新颖的小说,这两本刊物是不会转载的。
这样严格的要求,也就造就了较高的水准,因而这时的文学界默认,除了一些重要奖项之外,能在这两篇刊物上有文章多次被转载的作者,才能被称之为作家。
这就像后世论文发表的SCI影响因子一样,是文学界参考的一个重要指标。
现在孙骈收到了《小说月报》的来信,心中立即就开始期待起来,三步并作两步的跑回宿舍,第一个就将那份来自《小说月报》的信封给快速撕开。
信封内是《小说月报》编辑写给她的一封信,心中的大致内容是,非常欣赏她去年在《故事会》上发表的一篇长篇小说,已经在新一期的刊物上转载,感谢原作者的理解和支持,稿费已经经由电汇的形式给她发过来了。
孙骈读完信将信封里面的汇款单翻出来,一看上面的数字果然不高,也就是故事会原稿酬的五分之一而已。
但这不是稿酬的事,《小说月报》的转载表示的是认可,从这一篇转载问开始,孙骈可以说已经渐渐被主流文学界所接受。
这真是一个好消息,不过孙骈疑惑的是《小说月报》是怎么知道她现在大学地址的?
要知道被转载的那篇长篇可是她上高中的时候发表的,如果按照原地址寄信,这封信应该是会被邮寄到她在燕城的母校,县高中才对。
后来《故事会》的编辑来信中解开了孙骈的这个疑惑,原来《小说月报》那边曾经的确是按照原地址给她邮寄过的,但是后来查无此人就又给退回去了。
再后来那边有编辑和故事会这边有联系,特意打电话问了一下,就从这边获得了孙骈的新地址。
原来是这样,那就说得通了。
放下了《故事会》编辑的来信,孙骈翻看了一下这边给邮寄过来的汇款单。
果然《故事会》就是大方,给出的稿酬绝对能让人满意。
剩下的那些信件孙骈也都一一阅览,其中让她陌生的那几份果然都是转载她之前的文章后,来给她送稿费的。
这其中大部分的期刊都是先将稿费邮递到她之前的学校,然后被退了回来,不过他们的退信信封上,都有人标注了她现在的学校地址。
孙骈估计那位写上她现在地址的人,不是老程就是窦老师,学校内只有这两位老师知道她大学的详细地址。
其余的信件也是各个杂志社的编辑们寄过来的,都是给她结稿费的。
每一本的费用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架不住数量大,八、九封加在一起,也是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孙骈这学期的生活费在来京城报道的时候,父母就已经给她了。
临走的时候,不论是孙爸爸、孙妈妈还是孙骏,都私底下又塞给她一些。
最让孙骈惊讶的是,她爸塞给她的那些钱里,居然还有她爷爷给她的压箱底,老人家这一次绝对是真心实意的。
孙骈的姥姥和姥爷倒是没有再给她钱,可是两位老人曾经领着她逛遍了京城的所有商场,给她添置的东西可谓品种齐全,就在这种填补下,孙骈即便是现在才又收到稿费,可是存折上的存款却是又增加了不少。
看着手上的那些汇款单,在看看那些信,孙骈突然有些想家了。
出来上学也一个多月了,一点消息都没给家里,现在正好要换季,得把夏季的衣服鞋子邮寄回家,在让家里把春秋的衣物邮递过来,正好趁着这个机会给家里面寄一些京城特产,顺便在写一封信说明一下自己最近的情况。
嗯,顺便在寄一些京城特产回去,当初一家人来京城玩的匆忙,有好多东西还没有尝试到。
说做就做,正好今天下午她只有两节小课,还都是连起来的,上完之后完全有时间出去逛一逛。
走在商业街的路上,孙骈将电汇过来的稿费都取出来后,开始考虑要给家人们寄些什么礼物回去。
京城的土特产很多,但是适合长途邮寄的却很少,那些酱菜、烧肉、烤鸭什么的,估计从这边寄到家里,不是瓶子打碎就是东西都坏掉了。
考虑再三之后,孙骈给家人们买了茯苓饼、中海的香烟、还给姥姥姥爷,还有爷爷奶奶都选择了一双内连升的布鞋,号码都可以买大了一些,这样回去就算是不合适,也能改一改。
带着这些东西,孙骈原本都打算往回走,到公交车站那边去等车了,却在路过一家糕点店的时候停住了脚步。
看着门脸牌子上那大大的到香村几个字,在看看门脸内那川流不息的人群,孙骈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进去。
店铺内的装饰很古朴,长长的柜台内摆放这各式各样的糕点,售货员忙着招待客人,其中一位老师傅见到她进来,很是热情的问道:“小同志,你需要些什么?”
孙骈闻言走到那位售货员的身旁,隔着货柜说道:“老师傅,我想给家里邮寄一些糕点回去,可以吗?”
老师傅闻言笑呵呵的回到:“当然可以,咱们这里也有耐储存的糕点,还有糕点盒子,只要路途不是太远,气候不是很潮湿,放上一个星期没问题。”
“太好了,我不懂这些,麻烦您给掂量一下。我要三份,是给家里的亲人们的,有老人也有小孩,您看着给装一下。”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孙骈从来都是交给专业人事去做的。
“好咧,我挑新鲜的给你装。”
老师傅干活的时候手脚非常麻利,向他们这种在糕点铺子里面干了好多年的老售货员,手底下都有装盒子的本事。
一个不大的糕点盒子,能让他们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挤的一点空隙都没有,不但严实看起来还非常的漂亮。
孙骈对那三个点心盒子非常满意,以至于除了盒子之外,她又在店里面选了几种自己爱吃的糕点。
点心盒子装好之后,售货员用麻绳将其仔细捆扎,告诉孙骈邮寄的时候最好在盒子外面包上一些一个纸壳盒,里面塞上旧报纸,这样邮寄的时候会好一些。
孙骈闻言谢过那位好心的售货员,拎着盒子抱着纸袋夹着其余的东西,风风火火的赶回了学校。
进了宿舍之后,孙骈将东西放在桌子上,就开始打包自己的行李,将夏季的衣服和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全部整理完毕后,她握着纸笔开始发呆。
都说近乡情怯,但是也没人告诉她,就算是不回乡,给家里面写信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这一个多月,林林总总好多事情,要从哪里开始说起?
自问文笔不错,已经有多封稿件被发表和转载的孙骈,开始为一封家书犯起愁来。
作者有话要说:
为了避讳,书内品牌名字采用化音。
一封家书抵万金,在大牌的文人,在写家书的时候,也会觉得笔沉纸重。
第114章
父亲、母亲、哥哥、小弟
见字如面
自从九月入学别过,到现在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在京城一切安好,家中亲人们勿要担忧。
我已适应学校生活,每日晨起晚睡规律作息,学校食堂的伙食很好,营养美味价格实惠,我时常会吃到撑,不得不在黄昏时间下楼去遛弯消食。
学校老师对我们很关心,同学与室友们也和善热情十分好相处,我的英语功底不错,经过考试之后决定开始学习第二外语,今年寒假的时候我回去,你们就会发现我不但英文进步,还学会了说日语。
如今已入秋季,京城中枫树飘红杨柳泛黄,一派秋日美景,别具特色。
唯有秋风渐凉,夏季衣物已显单薄,我将一些过季的衣服用品打包寄回家中,还请父母帮忙收拾。
老家那边应该已经开始降温了吧,你们一定要记得及时田家衣物照顾好自己。
箱中除了过季衣物之外,还有我为家中众人采买的一些礼物,给爸爸的香烟,妈妈的紫罗兰雪花膏,哥哥的龙潭方便面还有弟弟的话梅糖都请收好,那几双内连升的布鞋是给爷爷奶奶还有姥姥姥爷准备的,点心盒子三分自己家留一份,另外两分也要给到爷奶还有姥姥姥爷家。
如今我在京城生活的很是愉快,生活费也足够使用,家里不用为我担心。
不过还是希望妈妈能够打开我的衣柜,把我秋季的衣物邮递过来,不用太过着急,京城这边秋风正好,还没到降温的时候。
另外请注意一下我卧室内的通风,别有返潮和发霉的情况,窗台上的花也请照顾一下,希望寒假回去的时候还能看到那盆对红开出漂亮的大红花。
此致
敬礼
祝:幸福安康。
孙骈
XX年X月XX日
这是孙家人今天第三次一起读这封格式并不是很标准的信,自从下午从邮差那边接到这封信后,这张薄薄的字数不多的信纸,就已经在家中众人的手中传递过数不清多少次了。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