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家药娘 (今年霜降時分)
- 古代言情
- 作者:今年霜降時分
- 更新入库:04.11
第1290章 拎出来质问
转天,皇帝上朝的时候,直接就把国子监祭酒给拎出来,询问昨天查问王利耀的情况。
付祭酒忙出来,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堆的话,林炤听了半天,却没听出个子卯寅丑来。
在朝里,很有些付祭酒这样的人的,老奸巨猾狡诈至极,看起来像是做的事了,但真正问起来,听半天其实什么都没做,说到底,他们这些人就是机关算计,圆滑油腻,不得罪人,总想几面为人,什么人都不得罪。
林炤从龙椅上站起来,背着手道:“皇后娘娘昨天说的话,可见你是根本没听见去。”
付祭酒慌忙的磕头:“皇后娘娘的教诲,臣每个字都记着。”
说着,将越绣宁的那番话还重新说了一遍,果然是一个字都不差。
这就是这种老臣狡猾的地方,你说他没用心办事吧,一点毛病叫你挑不出来,但他们办的事情总不和你的心意,确切的说,就是不得罪人,总想用和稀泥的手法将事情抹平。
林炤冷冷的道:“以前九州各地学子们在乡试之前,朝廷是完全不管的,能不能读书认字,全然的看百姓们自己。各地只有私塾,乡试会试殿试,一路考上来了,有了进士功名的,直接就拜了监考的官员为老师。只是,你们所有人想过没有?你们被称为老师,到底教过学生什么?读书认字,算术医术,你们是半天没教过的,怎么就理直气壮的当别人的老师?”
官员们躬身听着,有些人偷着面面相觑,心里想这又是哪出?没听说国子监出了什么事啊,圣上怎么就生气了?
林炤继续说着:“当然,有了学生到底要教点东西,教什么呢?教怎么为官,怎么在官场中油腻,怎么圆滑的面面俱到,甚至于,怎么在官场上逢高踩低,拼命地往上爬!”
官员们站不住了,全都跪了下去:“皇上息怒。”
有人跪下了之后在人群中嗔怪的去看国子监祭酒,心里想,你惹了皇上,倒让我们所有人跟着你一起挨骂!
那付祭酒跪着伏地,一句话都不敢说。
“设立官塾,让更多的普通百姓孩子读书识字,这是国策。目前已经能看出来一些可喜的变化了,官塾设立如今已经七八个年头了,最早读书的年纪大点的孩子如今已经到了参加科举的年纪,你们,尤其是翰林院,国子监应该是最有感触,这几年的学子科举的试卷文章 ,是不是文采出众者众?博古论今者众?有条理有分析的也非常多?”
“另外,朝廷的邸报每个月的印制量也大幅增加,朝廷有什么策略,只要在邸报中详细写明白,全九州各处推广起来是不是比以前更加的简单?现如今,心系朝廷的人是不是也越来越多?”
“就算是种地,各处的农书印制量也有增加,售卖的较好,大前年,前年,去年,各地发生洪灾的每年都有数省,旱灾数省,每年这种灾害多不胜举,去年山东、山西、陕西、甘宁等地,共有九省发生旱灾!如果是以前,早就饿殍遍地,饥民到处流浪讨饭,甚至京城这边也早就出现饥民进城的事情了。”
“为什么能够控制住,起码没有发生不可控制的饥荒?也是去年,土豆种植为什么能够那么快的推行到全九州?这些事情,你们难道从来都不想一想?”
林炤道:“正是因为读书识字的人多了,大家看农书,看邸报,朝廷教怎么抵抗旱灾,他们知道了,按照朝廷的来做,各处一起推行,自然能够抵御一些常年有的灾害。”
林炤扫了扫底下的朝臣们:“这都和读书识字的百姓数量有增加是分不开的。种种好处,你们各自回去好好琢磨。设立官塾是国策,绝对不会半途而废,一定会一直推行下去。”
说着道:“都察院都御史,吏部尚书。”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吏部尚书忙出班:“臣在。”
林炤道:“昨天京城的一处官塾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性格暴戾的教书先生责打学生,让皇后看见了,经询问,这个先生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打学生了,已经有两年之久!但是,从下到上,没有重视的,如果不是皇后亲眼看见,这件事就一直这样继续下去,一直到闹出人命!”
“着,你二部回去了之后将巡查各地官塾列入今年的公事中,官员们下各地巡查,对于官塾的巡查、教书先生的查问,是今年的重中之重。如果发现有违反律法的,不合情理的,全都详细奏报。每个人到了每个地方都要有单独详细的折子,若是偷懒或者瞒报,决不轻饶!”
三位官员忙道:“是。”
他们三个退回去了。
林炤这才问:“付祭酒,你国子监的事情查清楚了吗?”
皇上这一番的谈话,付祭酒岂能听不懂?而且还叫都察院和吏部一起查各处的官塾,非常明显就是因为昨天的事情,才引出来的。
他哪里还敢含混?忙磕头道:“臣已经查清楚了。王利耀确实有维护陈信的行为,塾丞、生员都明知道,却并未上报……臣愿承担失职之责。”
林炤心里着实冷哼,这个老奸巨猾的东西。
如此之人掌管国子监,实在是品德有些不够。
这会儿心里就有了要换掉这个祭酒的想法了,当然,倒不用现在就动手,等这件事过了之后在寻个借口换掉他好了。
“王利耀利用职权跟陈信撑腰,肆意打骂官塾学子,罪不可恕,着,革职,永不录用。”林炤道:“塾丞和生员,警告吧,下次再有这样的事情,数罪并罚,亦不轻饶。”
付祭酒忙磕头:“是。”
林炤这才坐回了龙椅上,对朝臣们道:“你们都起来吧。”等朝臣们都起来了,道:“官塾之事,所有人都需要重视起来,即便是与你等差事毫无关系,但也需要心里清楚这件事的重要性,在办理差事的时候,发现了和官塾有关系的情况,要及时上报,尽早解决。”
官员们齐声答应:“是。”
第1291章 沧州的变化
越承耕这一次去沧州,是带着越璞晟的。
晟哥儿今年满十三岁了,也是应该跟着历练历练了。当然,其实这一趟出门,只是来看看沧州这边的一些布防,也不算是是什么大事,出来见见世面长长见识。
沧州是交通重镇,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朝廷册封的恭亲王爵位在这里,其实也有为国驻守的意思。
老王爷性格有些糊涂懦弱,因此之前发生了私盐的事情,私盐引发了疫情,疫情引来了朝廷的关注,当时还是皇长孙妃的越绣宁过来了,然后一连串的治疗接着查案什么的,最后发现,贩卖私盐的居然是当时的世子妃的父亲陈西侯。
恭亲王也被连累降爵了,如果不是因为林炤和越绣宁一直在这边查,亲眼看到恭亲王和世子确实是被蒙在鼓里,被牵连了,而且也有事后挽救的措施,因此给当时的皇帝求亲够的话,恭亲王未必能保住性命。
所以,恭亲王府一家子那时候起就将林炤当成了救命恩人。林炤当了皇帝,他们自然也有种仿佛比别人更亲近的感觉,虽然其实人家来沧州的时候,还是经历了一些风险的,还差点被下毒。
林炤登基之后,也让恭亲王看到了复爵的可能性,王爷和世子虽然都性格懦弱,但头脑还是非常清楚的。王爷派世子专门来过京城,关于沧州的一些情况禀报皇上,其实是想听皇上对沧州的发展有什么要求。皇上说了之后,世子便有了方向,回去了之后跟王爷商议,然后全力按照皇上的意思去发展沧州。
沧州重要的地理位置就是它最好的资源,这些年,王爷和世子拿出大笔钱财修路,官道、水陆码头,大力扩建货栈,从自己府里掏钱出来补贴货栈的建设,工匠们的工钱等等,几年时间,沧州这里就成了运河沿岸最大的货运码头。
货运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沧州的富裕程度也快速的增加着。
这是其一,其二,在沧州扩建了一些药材种植地。沧州是有很大一片荒地的,大约有一百多万亩,这些荒地的形成倒不是百姓懒惰或者官府惰症,而是因为这里的荒地都是盐碱地,含盐量太高不适合种粮食。
但含盐量却又没有到了可以出产盐的地步,以目前的制盐技术,这种地根本出不了多少,低产的不能在低产了,根本不值得,人工都挣不回来。
所以,这些地就荒着。
也是因为那一次的疫情,皇长孙妃娘娘来这边治疗控制疫情,王爷和世子跟着忙前忙后的,对于医学、药品也有了些了解。
之后世子便想,盐碱地能不能种药材?皇长孙妃娘娘不是说,什么药材适合什么地,都有讲究?就跟种粮食一样?
最后找精通药材的人来询问,还真的有。
金银花、蔓荆子、甘草、菊花、牛蒡子、益母草、黄芪、黄芩、红花、丹参、草决明、薏米、车前子、地肤子、牡丹、芍药、大青叶(根)、荆芥、半夏、天南星、生地、枸杞子等等。
这些都是耐盐碱地的药材。
世子寻来了精通药材种植的一些人,仔细参详,将本地的盐碱地都走遍了,研究透了,最终选择了金银花、甘草、牛蒡子、牡丹和芍药这几种药材来种植。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