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对方此次还有悍将呼必赞出马。
此人对于匈戎,相当于当年的卫离对于大梁,绝对不可轻视。
手下一时再无足够分量的猛将,萧钧没有犹豫,披上战甲,亲自帅兵出征了。
~~
快马加急,几日之后,西北的军报便送到了宣和帝手中。
今次两个蛮族两面夹击,远方长子的处境可想而知,清晨甫一上朝,宣和帝的面色便十分凝重。
朝中文武,也早已知道了消息,因此,宣和帝此时没有再废话,直接问道,“不过短短一个月的功夫,前有北狄,后有匈戎,这两个蛮族接连进犯,西北战事吃紧,众卿怎么看?”
其实朝中谁人不知萧钧亲自披挂上阵的消息,但因着他被罚一事,这半年来,朝中已经对其颇为忌讳,因此宣和帝话音落下,一时间,竟没什么人敢开口。
唯有被萧钧留在京中的程志赶忙开口,道,“请陛下明鉴,历经一夏,这两个蛮族现如今均是兵肥马壮,不可小觑,此番又是两面夹击,宁王手中兵马并不算充足,因此,微臣恳请陛下立即调动秦陇两地人手,前去支援。”
话音落下,宣和帝没有立刻回应,似在沉思。
而见此情景,却有一内阁学士夏侯青开口道,“可秦地以北还有党项,如若调动这两地兵马,党项却也趁机作乱,又该怎么办?”
很明显,言下之意,并不赞成给萧钧驰援。
程志瞥过一眼,心知此人乃是皇后安王一党,心间顿时一嗤,忙反驳道,“党项去年年初才战败,休养生息至少还需三五年,此时作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现如今宁王殿下已经亲自上阵,河西一带的战火才是迫在眉睫。更何况殿下在外,只要手中有病,只能灵活安排调度,说句不好听的,若是河西防线一旦被冲破,那秦地迟早危险,大学士不懂战场危急,还是莫要妄言的好。”
这话一出,夏侯青登时一噎,原想反唇呛回去,但悄悄瞥见宣和帝投来目光,似有责怪之意,登时不敢再出声了。
说实话,程志话糙理不糙,毕竟是上过战场的人,对于战事分析,自然是强过这个书生出身的夏侯青了,宣和帝虽未开口,但心里其实明白。
而待将夏侯青反驳完毕,程志又继续向宣和帝参奏道,“陛下,现如今匈戎与北狄这两个蛮族进犯,不仅宁王在前方形式严峻,要知道一旦前方出现破口,秦陇,晋豫,乃至整个中原都会遭殃,国门不可破,微臣恳请陛下立即增兵驰援。”
朝中毕竟不是全部都是皇后的爪牙,将程志的话听见耳中,渐渐地,终于有人陆续响应,一同复议了起来。
宣和帝也终于颔首,道,“立即从秦陇两地大营调三万兵马驰援凉州,任宁王差遣。”
君王金口玉言落地,众人立刻应是。
程志心里松了口气,再驰援三万兵马,萧钧应该可以缓口气了。
听闻自打战事爆发,他近一月间都在战场上,常常几天几夜才能合眼,辛苦自不必说,但安危才是最要紧的。
原本程志还在心间捏了把汗,担忧宣和帝会因先前的余怒不给他增援,但现在看来,毕竟父子血浓于水,这三万兵马,足以证明,自己王爷,在他亲爹心间还是很有分量的。
然而与程志不同,其他人可就并不这么想了。
自打萧钧被宣和帝遣去凉州,这半年来,安王萧瑀在朝中的势力迅速扩张起来。
有些从前还持观望态度的,眼见萧钧受罚,自以为他已经没了继任大统的希望,终于纷纷投向了萧瑀。
譬如此时才一退朝,便立时有人上前同萧瑀道,“殿下,宁王此番戍边,手中原有四万兵马,可现如今再加上陛下新调拨的,已经有七万了,这样的规模,绝不亚于藩王,以臣看来,此事决不可小觑啊……”
萧瑀闻言,心间暗暗一顿。
这话,何尝不是他所担忧?
原本萧钧被罚去西北,他是最大的受益者,可现如今对方一下手握重兵,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
而正在此时,却又有凤仪宫的传召到来,道是皇后拨了些补品,要他去走一趟,正好带给正在养胎的安王妃。
这当然只是皇后的借口而已,但萧瑀会意,立时与身边人告辞,转道去了凤仪宫。
皇后自然已经知晓前朝大事,此时母子一见面,立刻提出了与先前向他谏言的那个官员一样的想法,着急道,“原以为他惹恼了你父皇,已经不足为患,可现如今他手中一下多了近一倍的兵马,这可如何是好?”
萧瑀也是眉间紧皱,道,“儿臣也不想,今日早朝 ,夏侯青还反驳过此提议来着可父皇似乎对他颇为不满,一下令无人敢附和……无论如何,此事毕竟关乎国土安危,他有正当理由,我们不好明着阻拦。”
这话一出,皇后也是重叹了口气,一副心焦却无奈的样子。
然而须臾,她却又冷笑了一声,道,“说来说去,你父皇终归是放不下老大,本宫就知道,当年那贱人使出狠招,终是牢牢把他给掌控了!”
萧瑀一怔,并不是太懂母后所言何意,正打算问一问,然而还未开口,却见母后又换了神色,压低声音,同他道,“不过本宫听说他此次亲自上阵,倒是一次绝佳的机会,那战场上可是刀剑无眼,没准老天爷一开眼,把他给收了,正好出去你我的大患。”
萧瑀闻言却摇了摇头,“他毕竟是主帅,那些手下拼死也会先保住他的,依儿臣看,此事可能性并不大。”
却见皇后笑了一下,道,“有道是事在人为,不去试一试,怎么能知道呢?”
~~
相较于战火骤起的边关,以及人心惶惶的京城,与世隔绝的九云山,却安静的不像话。
抄了好一阵的经书过后,拂清似乎比先前好了许多。
至少,关于内心的愧疚,师父未再听她说起过。
师徒二人在山顶研经制药,又或是教习剑法,日子看来如过去一样平静。
眼看着山中树木由绿转黄,察觉到风中凉意一日甚于一日,拂清这才知道,秋天已至。
掐指一算,她竟已离开京城半年多了。
其实梦中的那个人还是会出现,不过她渐渐适应,不再大惊小怪了。
她在心间自欺欺人般的告诉自己,萧钧或许就是一位最为熟悉的友人,偶尔梦见,并不算什么,时间一长,她便没什么了。
反正只要她不说,别人也不会知道,至此天各一方,他更不会知道的。
……
日子还是一如从前,眼看秋意渐浓,为提早筹谋,她挑了一日下山,赶了山下镇子上的大集,采买了好些过冬物资,以备那日大雪封山,她与师父的不时之需。
临到中午,她采办完毕,准备在山下吃个面,回到山上去。
因着今日是大集,面馆里的人也较平时多些,众人各自谈论着什么,环境有些嘈杂。
她无心理会,只专心等着自己的素面。
很快,店家就把热气腾腾的素面送了上来,她拿起筷子,正要来吃,却无意听见了,邻桌上谈论的话题——
“听说西北战事愈发吃紧,不止北狄,连匈戎也掺和了进来,这般蛮子来势汹汹,连宁王都亲自上阵杀敌了……”
被这话中的“宁王”二字一下戳中了耳朵,拂清一时顾不得吃面,不由自主的凝神听了起来。
却听另一人附和道,“谁说不是!这些蛮人也太可恨了,两面夹击,便是再神勇的人也不好应对,今早我还听见说,宁王帅军深入腹地,却不幸中了圈套,已经十余天没有音讯,也不知此番是吉是凶……”
宁王……中圈套……十余天没有音讯,不知吉凶……
将这些话听到耳中,拂清彻底怔住了。
第七十五章
从听到萧钧封号的那一刻起, 拂清心间忽然大乱。
怎么会这样?
原以为别过之后各自安好, 怎么仿佛只是转眼的功夫, 他就面临险境了?
可叹山上实在寂静,如果不是她今日下山,竟然还要对此一无所知……
她顿了顿, 还想知道更多的消息, 便忙问那两人, “这消息可确切吗?好端端的,宁王怎么会中圈套呢?”
那两人原本也都是道听来的消息,知道的并没多详细, 但此时见她面容清丽, 不由得卖弄之心顿起,面色严谨的点头道,“京中传来的消息,自然确切, 听闻宫中陛下还因此连召大臣议事, 事态十分严重。”
“要知道那宁王再神勇, 蛮族两面夹击,也是没有办法的, 陛下虽有增兵驰援, 但赶到还需时日, 况且那匈戎人向来狡猾善战, 便是当年卫大将军还在时, 也没能把他们怎么样, 加之现在宁王毕竟还年轻,今次能不能凯旋,恐怕要看运气了。”
“不错不错,话说陛下也是难得,竟舍得将长子送去战场,若是此次凶多吉少,可怎么办?”
……
原本心里就急,眼下再将这些话听进耳中,拂清彻底没了吃面的心思。
她取了两个铜钱搁在桌上,而后,便起身出了面馆。
一路满怀心事,她甚至不知自己是如何回到山上的。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