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嘉天得到信,匆匆来了杜府一趟,向杜锦德问明情况,立刻派人上京城报信。
待送信的衙役走后,他担忧地问杜锦宁:“你管的这一摊子事,打算怎么办?”
“看看皇上怎么说吧。”杜锦宁道。
关嘉天叹了口气,也只得等待消息。
京中,赵晤看到关嘉天递上来的折子,立刻召齐伯昆来商议:“杜锦宁祖父去世,报请丁忧。你怎么看?”
不等齐伯昆说话,他又道:“朕听爱卿说过,杜锦宁的祖父对他十分不好,双方还签过断绝文书,可有此事?”
齐伯昆道:“正是。”
“如此,朕予以夺情,爱卿可有看法?”
“夺情?”齐伯昆愕然。
大臣丁忧,如国家需要他,没办法让他回家守孝,谓之夺情。但夺情往往用于在战场上的大将,或是居于要职的文臣。不管是谁,夺情都要被人在伦理上非议。
杜锦宁不过是六品小官,虽说她在做的事十分重要。但在有些人眼里此事可缓。缓上一两年再做也不迟。
可她这晚上一两年,势必对赵晤对抗世家造成影响。
毕竟,赵晤还希望她让粮食增产之后,再在全国放开路引,繁荣商业,以此来抑制世家对朝堂的掌控呢。
想了又想,齐伯昆道:“如果皇上拿‘夺情’二字来说,必会遭至大臣们的反对。杜锦宁既签了断绝文书,那就是断绝了关系,皇上从这方面出发,回绝杜锦宁的请求还有几分道理。”
第791章 背锅侠的价码
赵晤皱眉:“可断绝文书也隔绝不了血缘上的亲情,再加上死者为大,不管他祖父对他有多不好,又如何签了断绝文书,这时候不让杜锦宁丁忧,必会被世家所攻讦,说朕罔顾人伦。”
齐伯昆也知道,从断绝文书上做文章来予以夺情,也并不是个好主意。
毕竟赵晤当初是杀了一个弟弟、囚了一个弟弟才登基上位的,血腥的夺嫡手段一直被人诟病。所以他后来尽管忌惮着赵昶,仍然对他关怀备至,让他自由出入宫中,还让母亲和妹妹对他亲热有加,也是基于这种名声上的考量。
在杜锦宁这个问题上,如果他因为断绝文书就直接夺情不予杜锦宁丁忧,势必要遭来世家的攻击。
可让杜锦宁丁忧,他们改革的步伐势必要放缓,这于赵晤也十分不利。权利的斗争来不得半点松懈。赵晤这边一旦放松一点,世家必然会趁机更进一步。这就跟拔河一样,一步退,步步退,最后饶是赵晤有多少雄心壮志,也势必沦为世家的傀儡。
这就是个两难的问题。
“如果这件事杜锦宁不上报,不用在朝堂上讨论,悄悄地让事情过去,也说得通。毕竟他当初是跟祖父签了断绝文书嘛。”齐伯昆皱着眉道,“关嘉天是关乐和的儿子,跟杜锦宁是师兄弟关系,属于自己人;而且他这奏折不是按正常渠道送上来的,直接送到了臣手上,臣再递送到皇上御案上来。咱们悄悄把这封奏折撤下去,也没人知道。”
赵晤也是这般想。
只是这些话他不好说。毕竟是他不想担风险与责任,推到杜锦宁头上让她背锅,难免不厚道,杜锦宁怕是要对他寒心。由齐伯昆提出建议,他再顺水推舟,就没问题了。
可齐伯昆不光忠于赵晤,也把杜锦宁当成了自己的孙子一般疼爱。杜锦宁一旦应承下这件事,以后这就有可能成为她一生的黑点。基于大局观考虑,他自然不拦着赵晤甩锅给杜锦宁背,但需得把话讲清楚,再给杜锦宁一个承诺或奖赏才成。
他说完那话,抬头看了赵晤一眼,又十分为难地道:“可纸包不住火,以后杜锦宁升了官,站到了一定的高度,朝堂上定然会有人拿这件事来攻讦他的。不孝之人难以忠君,到时候不光别人要否认他的人品,想来皇上也会对他执怀疑态度。”
赵晤也知道齐伯昆这是要替杜锦宁讨要一个保证。
他当即慷慨激昂地道:“爱卿放心,事实是怎么样的,朕又不是不清楚。杜锦宁是报请了丁忧的,只是朕出于朝堂上的考量,这才予以夺情。杜锦宁这算是代朕受过,朕自然记得他的功劳。不过他事情未做完,朕不好现在就奖赏。等他将润州的事了了,朕定然数功并赏,给他一个大大的赏赐。”
得了皇帝金口玉牙做出的承诺,齐伯昆便放下心来,道:“如此,皇上便将奏折交给臣,由臣去跟关嘉天与杜锦宁谈吧。”
齐伯昆是赵晤的左膀右臂,平时事务比赵晤还要繁忙,当然不可能离开京城去润州跟杜锦宁谈这事。而这件事,又不宜让太多人知道。
赵晤想了想,道:“让齐慕远去跟他们解释吧。”
这话正中齐伯昆的下怀。
他回了家,就把这事跟齐慕远说了。
齐慕远接到杜锦宁的来信,心神不宁,正想往润州去一趟呢,今日一整天都在安排手头的事。听到祖父的话,他顿时喜不自胜。
让他高兴的不光是可以往润州去一趟,同时也是因为赵晤夺情的旨意。
虽然不知道杜锦宁对于未来是怎么安排的,但他知道,她手上的事没做完,不能拿到丹书铁券,就会给杜锦宁恢复女装、自由行走于人前带来很大的阻碍。现在绝对不是杜锦宁离开朝堂的最好时机。
要不是杜锦宁在信中叮嘱他不要插手这事,任凭赵晤决断,他没准会想办法去左右赵晤的看法。
但赵晤能坐到那个位置上,绝对不是笨蛋。一旦他有这样的举动,赵晤肯定能察觉到异样,到时候就会对他与杜锦宁产生怀疑。所以这样做,风险相当大。
而现在,在他们什么都没做的情况下,事情已向着他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难道杜锦宁早已预料到这个结局?
齐慕远脑子里冒出了这样一个念头。
“你把手头上的事交待一下,明日一早去润州。”齐伯昆道,“见到小宁,你告诉他,这算是卖了皇上一个大人情,到时候他研究的新稻种真能有惊人的产量,我一定会为他请功,把这份人情也一起算进去。”
齐慕远觉得是时机跟齐伯昆提一提杜锦宁的事了。
他道:“祖父,锦宁之所以请求去润州研究农事,一来她在那方面有天赋,能为皇上解忧;二来也是担心南方关大人那里一旦成功,皇上在大宋放开路引,触碰到世家的利益,世家一时拿皇上没办法,就有可能拿她开刀。所以特意退出世家的视野,以保全自己。”
见齐伯昆皱眉,他解释道:“祖父,杜锦宁没有根基,世家想要杀她,实在太容易了,直接派人下手就行。皇上和您就算再恼怒,也拿世家没办法。她死了也白死,算是做了无谓的牺牲。她为自己考虑,也是应该。毕竟每个人的命就只有一条,她又才十五六岁,想办法保全自己,也是无奈之举。”
齐伯昆点了点头。
确实,蝼蚁尚且偷生,杜锦宁有什么必要为了别人就牺牲自己的性命呢?他才十五六岁,苦读了那么多年,才刚刚踏入仕途,还有更好的日子、更重要的事情给他干。明知危险而不避让,那就不是他所熟知的杜锦宁了。
齐慕远观察着祖父的神色,见他眉头舒展,这才道:“现在,皇上又让她为了大宋不回去丁忧,这势必会成为世家攻讦的借口。如果世家定要以此为借口罢她的官,甚至找种种罪名要皇上杀她,想来皇上和祖父也护她不住吧?”
“呃……”齐伯昆无言以对。
确实是这样没错。
他也知道亏待了杜锦宁,但为了大局,他不得不这样做。
第792章 拿丹书铁券来换
齐慕远不待齐伯昆说些为国为民的大道理,他又道:“所以,祖父您不如去跟皇上说说,以杜锦宁提出的放开路引、繁荣商业,又研究出高产量的粮食的功劳,现在又为大宋放弃丁忧,是不是能赐她一块丹书铁券?”
“丹书铁券?”齐伯昆愕然。
“对,就是丹书铁券。有了它,杜锦宁就不担心世家拿各种借口来对她下死手了。”
“这不可能。”齐伯昆断然拒绝。
他抬起眼来,看向孙子:“小远,你也饱读诗书,想来也知道获得丹书铁券的是什么人吧?”
不等齐慕远说话,他就道:“那都是开国之君给跟他一起建功立业的有功之臣,或是为国家抵御外敌做出巨大贡献的武将。从唐以来到现在,能拿到丹书铁券的有几人?”
“杜锦宁也不要那种可以世传的丹书铁券,她只要一次免死的机会。皇上可以赐她一种具有此类功效的铁券。”齐慕远道,“以她研制出来的高产量稻种,在灾年时能免得多少人饿死,又能让大宋在面对外敌入侵时有多少底气去抵御外敌?这岂不比那些只抵御一次两次外敌的武将强?为什么就不能赐给她一块免死金牌?”
齐伯昆虽然觉得孙子说的十分在理,但他仍然觉得这件事没可能。
“祖父,现在锦宁年纪这么小,才入仕途,出一个主意,就能让南边那整个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研究出一种稻种,就能让国库粮食充盈、甚至天下无饥。等她以后年纪越长,能力越强,是不是还能有更大的功劳?等整个大宋人人感念她的功劳时,皇上会不会觉得她功高盖主,要找机会将她杀掉?历史上像这种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的事还少吗?”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