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得她把文章交上来时,冯学正看了一眼屋角的滴漏,发现杜锦宁所用的时间只比刚才那一篇稍微快上那么一点点。
他看了杜锦宁一眼,就低下头去看文章。
这篇文章,仍然承接着刚才那一篇,第一句就引用了里的句子:“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题目是说天、地、人“三才”之间的关系。这一句话,就把天、地、人共同蕴育的东西——庄稼,给点了出来,并且把人的因素列为首要地位,给整篇文章定了基调,文章强调的是人的作用。
冯学正看到这里,虽对杜锦宁的写作水平已做到了心里有数,知道这篇文章挑不出什么错处了,但仍没有太过重视这篇文章,只把它当成了一篇普普通通的入学考试的题,并不觉得杜锦宁能对于农事提出什么新颖独到的见识。
毕竟杜锦宁才十四岁。虽出身农家,但这年头能参加科举的读书人,哪个会下地呢?估计五谷都分不清楚。
可他继续往下看时,神情渐渐凝重起来。
“晁错曰:‘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此‘力’,即人力也。力之何聚?时宜,地宜,物宜也。天时,地利,则稼者丰。……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
看完整篇文章,冯学正早已把挑刺的打算忘之脑后,指着手里的文章问杜锦宁:“这篇文章,是你写的?”
杜锦宁一脸的莫名其妙:“是,刚刚在那儿写的。”她指了指殿侧的案几。
“我不是这意思。”冯学正一摆手,“我是想问,这文章里的观点,是谁提出来的?”
杜锦宁还是一脸莫名其妙,指了指自己的鼻子:“我啊。我刚刚在写文章的时候想到的。”
她满脸地茫然:“怎么,有什么不妥吗?”说着,还转头看了看关乐和与关嘉泽。
关乐和知道自家弟子肯定在文章里提出什么观点或思想,把冯学正给惊着了。以前他就经常被自家弟子在文章里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真知灼见的见解给惊吓住,此时十分乐意看到冯学正也经历这一遭。
他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也疑惑地望着冯学正:“对啊,冯学正,有什么不妥吗?”
“没,没有,没什么不妥。”冯学正摆摆手,望着杜锦宁满脸的严肃,“你确定这文章里的观点是你刚刚想出来的?”
杜锦宁点了点头:“确定。”
“如果不是,你最好现在说出来,我也不会怪你;可如果你不说,让我发现了,那后果就十分严重了。”冯乐和表情更加严肃。
“是我想的。”杜锦宁想都不想就直接道。
冯学正看了她一会儿,转过头来对关乐和说话时,脸上已带上了笑容:“乐和,你这个弟子不错啊,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是个好苗子。”
关乐和可顾不上赞扬杜锦宁,赶紧想趁机把事情敲定:“那他入太学之事……”
冯学正抚着胡子,笑得一脸和蔼:“那自然是没问题。像这样的孩子不收,我们还能收什么人去?”
关乐和这才大松一口气,对杜锦宁和关嘉泽道:“你俩还呆在那里做什么?还不赶紧上来给冯学正行拜师之礼?”
关嘉泽赶紧起身,走到杜锦宁身边站好,跟她一起对冯学正深深作了一揖。
冯学正抬了抬手,示意他们起身,道:“每个月都有一次考试,考试之后会依照成绩对每个学子的位置进行调整。我希望你们能尽快考入内舍。”
“是。”两人应道。
“行了,薛池你带他们去办手续吧。”冯学正吩咐斋夫。
接下来关乐和回衙门,杜锦宁和关嘉泽则跟着那叫薛池的斋夫去办手续。
太学并不规定一定要住校,杜锦宁和关嘉泽都希望能安心读书,不受外物干扰,所以都选择了住校。这里的校舍也是一人一间,条件还不错,比之南麓书院也不差。
两人办好手续,又挑了宿舍,这才离开太学,准备回家。
临上马车之前,关嘉泽好奇地问道:“你后面那篇文章写了什么?”
“哦,没什么,就是写了一点关于农业方面的观点。”
杜锦宁知道自己没有根基,中了进士后想要进工部任农业方面的官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算有齐伯昆、关乐和帮忙进去了,也难以服众,做出了成绩也要被人怀疑。所以她打算从现在开始,慢慢在文章里流露出自己在这方面的才华。
太学的学正与老师都是各方面的佼佼者,只要他们认定她有这方面的才华,以后她做什么都不觉得让人意外了。
关嘉泽也知道杜锦宁的志向,更知道杜锦宁的才学。
他看着杜锦宁,满脸羡慕:“你跟齐慕远能早早知道自己想要走一条怎样的路,真好。我还不知道我以后能干什么呢。”
说起这话,他忽然想起齐慕远,一拍脑门,道:“呀,今天没约着齐慕远一起来。”又问杜锦宁,“要不咱们一会儿去找他?不知他什么时候来办入学手续。要是他选的宿舍跟咱们在一起就好了。”
第591章 脑补
杜锦宁垂下眼睑,默然不语。
关嘉泽发现不对劲,问道:“怎么了?”
“我那日……”杜锦宁不自在地摸了摸鼻梁,“跟他吵了一架。”
“什么?”关嘉泽瞪圆了眼睛。
杜锦宁自打跟齐慕远认识以来,两个人就好得跟一个人似的。当初关嘉泽心里还不舒坦呢。明明是他先认识的杜锦宁,杜锦宁竟然没有把他当成第一好朋友,反而是齐慕远后来居上。
而且,杜锦宁骨子里虽然强硬,但那是对心怀不善的外人。对于朋友和兄弟,她从来都是包容的,哪怕他们做错了事。
齐慕远虽然性子冷些,还是个面瘫脸,但对杜锦宁从来是体贴入微的,更不会给杜锦宁甩脸子。
所以,这两个人竟然会吵架,这简直是天下第一大奇闻。
“为什么吵架?”关嘉泽好奇地问道。
“齐爷爷事忙,我不想麻烦他老人家为我入学的事操心,便跟齐慕远说不想入太学,想去找别的书院,齐慕远就恼了,我俩就大吵了一架。”杜锦宁道。
她今天既入了太学,跟齐慕远便又成了同窗,平日里在一块儿上课,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她跟齐慕远之间的状态迟早要被关嘉泽察觉。关嘉泽这性子,那是不问个清楚明白不罢休的,与其让他胡乱猜疑一直问个不停,还不如一开始就告诉他。反正怎么解释,还不是她一张嘴的事,何必让事情变得复杂。
果然,她这样一说,关嘉泽虽还觉得两人吵架十分稀奇,但想想倒也能理解。
“你要是跟我四叔说,不想麻烦他,不愿意承他的情进太学,他也非得跟你吵一架不可,便是我也会不高兴。”关嘉泽说着,语重心长地拍了拍杜锦宁的肩膀,“锦宁啊,你做事一向大气磊落,什么时候也这般小家子气、畏手畏脚起来了?”
杜锦宁没法解释,只能苦笑。
关嘉泽径自上了马车:“走,咱们去齐府一趟,这事你得跟他解释清楚。齐慕远那里倒没什么;可你要没个解释,齐爷爷知道了,非得怪罪你不可。”
他这也是为杜锦宁好。
杜锦宁在感情上偏向关乐和,他自然高兴,毕竟他是关家人。可他不能不为杜锦宁考虑。
毕竟齐伯昆现在大权在握,杜锦宁跟他关系亲密,好处多多。不说远,就说今天,如果刚才是齐伯昆带杜锦宁来,冯学正不光不敢摆脸子,说不定还得阿谀逢迎呢。人与人之间就是这么现实。
而关乐和,即便是他亲叔叔,在感情上堪比父子,他也得公道地说一句:即便关乐和升了官,成了正五品,在权贵满地走、高官多如狗的京城,也根本不算什么。
所以,杜锦宁承齐伯昆的情,才是聪明的做法。
现在既然闹成这样,那么好好的解释一番,就十分的有必要了。
杜锦宁抿了抿嘴,没有说话。
她虽可惜跟齐慕远多年的兄弟情谊,可是如果再这样纠缠下去,只会害了齐慕远。
齐伯昆这条大腿固然重要,可齐慕远与金大腿比起来,齐慕远在她心里的份量肯定要重很多。是让齐慕远走上正常生活轨道还是抱紧金大腿,她不用想都知道如何选择。
“我不去。”她摇了摇头。
见关嘉泽还要劝说,她伸出手掌道:“我知道你要说什么,我也知道你是为我好。但我真不能去,我有我的理由,只是这理由不方便跟你说。”
说着,她不等关嘉泽说话,就上了自己的马车,吩咐鲁家的车夫:“走吧。”
关嘉泽待还要追上前去问个究竟,可走了几步,还是停住了脚步,眼睁睁地看着杜锦宁的马车渐行渐远。
经过这两年独自在京城里打拼,他早已不是以前那等单纯而直率的性子了。遇上事情,他也会好好动脑筋想一想。
大家一块儿长大,杜锦宁是什么脾性,他再清楚不过。杜锦宁绝对不是跟齐慕远吵了几句嘴就不理人的性格。她现在的态度之所以这么坚决,肯定是齐家人做了什么事,让杜锦宁跟齐家生了疏离之心了。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