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紧肃的气氛下,这对夫妻尚有闲睱眉目传情。
而秦氏姐妹已经完全陷入了惊惧,不说本就有勇无谋的皇后,便是自诩智计无双的秦子若也心如死灰——事到眉睫,便是天子执意相保,太皇太后也不会放过,更有陈家虎视眈眈!
不能善了,功败垂成!
皇后甚至已经听到了自己牙关颤抖的响声,刺在血脉里,锐痛森冷。
可是又有人挺身而出振救她们。
是她们的母亲。
秦夫人踉跄出列,跪倒堂前,叩首之时已是眼角深红。
“娘娘容禀,圣上容禀,今日之事与皇后无关,臣妾才是罪魁祸首,一切皆是臣妾主导,是臣妾怨恨苏妃苛待折辱七娘,怨恨卫国公府给予难堪,才心生毒计,欲陷苏妃于死罪,采莲、采薇二婢皆是受了臣妾授意,一切都是臣妾的罪行,皇后并不知情,请圣上、娘娘明鉴。”
“母亲!”皇后蓦地扑上前来,仪态尽失,说不清是跪倒还是摔倒,总之匍匐在秦夫人身边。
“娘娘莫要为臣妾求情,臣妾也知一旦事败必是死罪,娘娘,今后好生保重。”
旖景看着秦夫人的背影,也感觉到她的决然与凄怆,又见皇后真情显露,是真不忍让秦夫人代她受过,母女俩紧紧握牢的手掌,青突的指节不断颤栗,泪眼对着泪眼。
摒弃私怨仇恨,旖景心头不免也有不忍。
可是她却看见秦子若在一刹时放松的肩脊,却似乎重新积蓄了力气,而不再呈瘫软之势。
这姑娘,没救了。
与天子当真是一对——唯利是图,狠绝果辣。
怎么就没进后宫呢?倘若秦子若身在后位,的确更难对付。
“秦夫人,你好大的胆子。”天子紧咬牙关,却忽地起身,向太皇太后一揖:“祖母,此案已经水落石出,朕以为皇后确是无辜,都是秦夫人因私欲妄为,该当死罪。”
“圣上!不行,圣上!”皇后语无伦次。
但她却被秦夫人紧紧拽住:“娘娘,臣妾自知难逃死罪,娘娘休为臣妾求情……”
但太皇太后显然不肯甘休,直盯了天子好一阵,才淡然说道:“即使皇后与此事无关,但哀家认为,秦氏身为中宫却不能公正礼法,一昧护私,失尽贤良,秦怀愚身为国相,持家无方,才引这桩滔天恶行,当受处责,不能置身事外。”
“祖母,皇后到底是孙儿结发元配,为先帝当年赐婚,还请祖母宽恕。”天子一掀黄袍,竟跪地恳求。
好一副情深意重的模样。
旖景不无讽刺地想,却在移开目光时,瞧见对面的陈贵妃唇角轻卷,那不是笑意,而是难以言说的讽刺与凄凉。
☆、第七百三十九章 拨乱反正,太后施令
贵为九五至尊屈膝,跪的虽是亲长,可毕竟是当着朝臣命妇的面,太后就先变了颜色,秦家针对苏、楚两府她可以漠然旁观,却又牵涉上了陈家与贵妃,贵妃甚至还怀有龙子,秦氏族党居心可谓险恶,太后恨不能在今日就将皇后废位赐死、问罪秦氏阖族。
但天子这一跪,太后到底不忍,想到儿子举步维艰的处境,眼下远远还不是与秦家翻脸的时候,便就起身,面向太皇太后,一声“母后”的轻唤,双目泛红,已是劝谏的语气。
得念在帝后到底是一场夫妻,天子又如此“重情”的份上,宽恕这一回呀。
可见,太后也不相信一系列事件皆是秦夫人内宅女流在后主谋。
当然,天子都跪下了,底下那些或坐或跽或侍立一旁的人自然都得紧随跪地,殿堂里难免一阵骚动。
尽管部分人真心不是要为皇后和秦家求情,但浩浩荡荡这么一跪,越发让太皇太后感觉到了逼迫之意。
可天子不惜把先帝也搬了出来,太皇太后不得不有所顾及。
大婚于今,皇后才总算切身体会了一把天子的结发“恩义”,但她这时的心情怎么说不上庆幸就是了,是以完全忽视天子当众“示爱”,内心里只有悲恸满怀。
她就要失去母亲了,除了祖母之外,又将失去一个时时处处都替她打算的人,可怎么就到了这般境地?明明她位及皇后,母仪天下,非但不能将仇人置于死地,甚至还连累了母亲担责,以一己性命,保她继续尊崇。
果然会有尊崇么?在世人眼中,累得母亲丧命的中宫,不过就是一个懦弱之徒、无能之辈。
可是天子却也放任把所有责任推给母亲担当,为了继续保留秦家为他效命,假惺惺地上演这一幕“夫妻情重”!
皇后这时清醒无比,悲痛欲绝涨得双目涩厉,泪眼模糊中,她却无比清晰地看牢天子的侧面,多么冷酷无情。
而她又听见高高在上唯一安坐的太皇太后明知故问的冷声质询:“皇后,哀家问你,今日之事是否果然与你无关?”
这是要让她亲手把母亲送上断头台呀!
皇后的拳头直抵坚硬的青砖。
放屁!与母亲有什么干系,都是天子主谋!你们有本事,让天子为那娼妓之子偿命,有本事就把天子赐死,为楚王妃与苏家泄愤!
大逆不道的冲动在皇后周身血脉里横冲直撞。
可是她的手却被秦夫人握在手中,暖暖包容,母亲目光坚决又慈悲,这么看过来——娘娘,不能糊涂,你要好好的,我就没有遗憾,否则,死难瞑目。
皇后重重喘息,嗓子里灼痛像被烙得发红的利匕来回切割出来,一股子腥甜冲喉而出。
什么是字字泣血。
“娘娘,臣妾确为无辜。”骄傲的肩脊匍匐下去,泪水滴入青砖,瞬间却被森沉吞噬。
太皇太后冷笑,抬眸间,看向殿外一片渐郁的霞色。
天子是铁心要保秦氏一门奸侫,既然如此……
“哀家就信皇后一回。”太皇太后挥挥敞袖:“圣上平身吧,诸位也都归座。”
“诸位”自然是不包括已然认罪的秦夫人以及诸如采薇、秦子若等人。
“陆尚书,事发经过你一直耳闻目睹,皇后生母区氏已然认罪,称一切皆为她主谋,据现场罪证与一应口供,是否还有可疑之处?”太皇太后待天子落座,依然主持大局。
疑点当然不少,比如秦夫人是怎么避过皇后收买宫婢,那采薇为何企图让苏氏三娘作供,就算认错了人,蓦然出现在案发现场的贵妇又是哪个?陆尚书当然不信罪魁只有秦夫人一个,但太皇太后既然“信过”皇后无辜,那么说明希望此案便以秦夫人“自首”终结,身为朝臣,陆尚书哪里还有异议,当然要称“确凿无疑”。
“哀家今日所言,在场史官务必细听,择关键录史。”太皇太后发号施令,完全不顾天子这个九五至尊一国之主:“早前流光亭,就发生后宫与命妇妄顾尊卑礼法之行,原本无涉朝政,但既然多少牵涉大皇子被害案,那么哀家今日就当着朝臣之面一并处决。”
“张选侍无状,不敬宗室王妃,又有隐瞒出身以庶乱嫡之罪,赐廷杖之罚,废除选侍品阶,发役庭为奴。”虽未直接赐死,可数十廷杖下去,娇滴滴的女子哪挨得住,又立即发往苦役处,其实就是死刑。
“御史之妻李氏,妄布谣言毁及宗室,跋扈逾礼,更犯国法,除其诰命,贬为庶人,依律处廷杖之罚,并由宗人府严审,势必深究背后可有人主使!”一轮刑罚,一轮刑逼,李氏又万万没有胆量再把皇后、秦府供出,她也怕是要死在宗人府难见天日了。
太皇太后自然看也没看一声短促的哀嚎后,就被内侍掩嘴拖出正殿的李氏。
接下来的话,就更让在场众人心惊!
“李氏不过内宅女流,缘何得知御史闻风弹劾细节,有人指使是一方面,怕是也少不得孙御史泄露政务之故,御史上谏密折,唯君帝能察,孙御史难逃渎职泄密之罪,当与李氏同罪,罢官待察!”
太皇太后处治后宫以及命妇还算合理,却完全不顾天子意下直接罢免朝官,在场诸多翰林,除了苏明以外,大多悚然变色。
天子再难保持沉默:“皇祖母,楚王妃被掳一事闹得众说纷芸,便是市坊之民也有诸多议论,李氏有所耳闻并不奇罕……”不是天子要保区区御史,皆因必须遏制太皇太后当众干政。
“哀家正好借着今日,只作一回声明,从前种种,百姓无知并不为过,但有将来,谁再陷构楚王妃失贞有损皇室声誉,便即散布流言、心怀叵测!”太皇太后打断天子的话:“戚家堂决非罪逆,早归顺朝廷,之所以未公,而是需以之为眼线将前朝余孽一网打尽!楚王妃被余孽布陷掳掠确为事实,但王府亲兵护卫得力以致罪寇并未得逞。”
这话一出,便是当事人旖景都大觉讶异,她身边,虞沨却仍正襟在座,云淡风清像是早有所料一般。
“盖因戚氏打探,有显贵当日竟也欲陷王妃不利,哀家知情不免惊怒,正是为了察明真相,揪出幕后真凶,才让王妃隐匿一时。”
这么一来,王妃压根就没有身陷贼手。
“可凶犯好本事,哀家授令楚王察了近两载,也就只有蛛丝马迹。”
蛛丝马迹四字尤其引人品咂——是谁希望楚王妃横死而不能安返?简直昭然若揭,谁家女儿处心积虑想取而代之?
又听太皇太后说道:“虽无罪证确凿,但王妃也不能总是不见天日,是以,当楚王奉哀家之令清剿余孽,才借戚家堂投诚之名让王妃安返,事实上王妃那一年间,根本就在楚地王府别苑静养。”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