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不养闲人,努力干活的就有一份干粮,虽然不算特别好,起码能果腹。
如果想要过得好,就只能更努力干活。
他打算把人变成小队,五人一小组,五十人一大组,把人登记在册。
以后这五人彼此之间互相监督,犯错就要同小组的人一起受罚,同大组的人也得减一点粮食。
如此一来,他们彼此之间为了能吃饱肚子,就不会轻易有异心,还会盯着其他人,不让他们犯错。
不然这些人犯错,他们就得跟着饿肚子,何其冤枉了。
而且盐湖远离人烟,离着蒙古人住的地方也远。
如果他们身上带着疫病,盐湖很大,分散开来,也就不容易传染开去。
一旦发现,就能立刻处置和隔开。
康熙让人安排下去,大部分跑来的百姓都是愿意的。
大清的皇帝愿意出粮食给他们,叫他们能够活下来,何其大方和善良。
只让他们干活,还不是送命的活计,自己卖力点就能多挣点粮食过冬,感觉浑身都有了干劲,对以后的生活有了几分期待。
当然其中也有人不乐意的,康熙也不勉强,直接把人从边境撵回去,如果再跑回来,那就杀无赦。
这些人发现自己不能再回来,哭着不想走,还是被撵走了。
他们站在不远处,看着炮口对着自己,只好灰溜溜走了。
剩下的人就不敢多有意见,一个个乖乖登记身份造册,然后编成小组和大组,只要记住自己的编号就足够了。
这些人安排在各处的盐湖里挖盐,也不是多重的活计,很适合这些千里迢迢逃难跑来的人。
不然太粗重的活计,他们这小身板亏空太久,没多久就要受不住了。
因此他们对康熙更为感激,干活也十分卖力。
当然康熙也让人留意其中有没他国的钉子在,尤其是怂恿难民跑过来的人。
有几个蒙古人跟着一起干活,也是指导这些人怎么挖盐最省力气,然后盐巴都送到哪里,由蒸汽机车带着几节装满盐巴的车厢离开。
哈尔汗国的人第一次看见蒸汽机车,这黑漆漆的东西带着轮子居然自己就会走,不需要牲畜来拉,他们顿时十分害怕。
还是蒙古人跟他们解释后,才知道这东西是机械,只要人掌握方向就能走,能省很多力气,也不需要照顾牲畜来拉车,根本不会累,能一直拉货,叫他们相当惊奇和敬畏。
蒙古人很快跟他们打成一片,私下旁敲侧击,很快就发现其中几个算是领头的人。
难民都说是这几个人带头,才叫他们过来大清,然后过上好日子的。
在哈尔汗国,他们地位低微,原本就是种田的农人,重税之后只剩下一点点粮食勉强能过。
干旱之后,粮食交完税后根本没有剩下的,他们活不下去,正一筹莫展的时候,是这几个人带他们逃了出来。
光是他们自己几个人根本没勇气逃出来,但是有人领头,还有成千上万人一起逃,就要安心也要安全得多了。
但是这几个人从哪里来,原本是什么人,难民们互相一问,居然谁都不清楚,这就很奇怪了。
他们心里有点嘀咕,却不敢说什么,毕竟没这些领头,他们当初也不能平安逃出来,还能好好在大清这边活着过日子。
康熙直接派侍卫带走了这三个人,只道他们能够带领哈尔汗国的百姓过来,熟悉来大清的路,又十分大胆,是可塑之才,打算培养一二。
这三人当中,其中两个人都愿意,只以为康熙要给他们当官,真是意外之喜。
他们刻意靠近过大清的大臣,如今在蒙古最活跃的大臣就是户部尚书王谈了,还是大清皇帝心腹。
王谈还是个健谈之人,对几人十分赏识的样子,没多久就请他们吃饭喝酒,很是想要结交的模样,叫他们不免心里有些飘飘然。
尤其听王谈偶尔说起在京城的日子,住着很大的府邸,奴婢成群来伺候,俸禄也不错,更重要的是天子重臣,那出去是可以横着走。
只要不犯错,那就是荣华富贵的大好日子,这能让几人不心动吗?
其中一个还勉强稳住了,觉得天上不可能掉这么大的馅饼,这中间肯定有诈。
另外两人却觉得他婆婆妈妈的,这么大的好事摆在面前居然胆子太小不敢去拿。
他不敢就算了,还要拦着其他两个人发财,这不是断了别人荣华富贵之路,谁能乐意?
于是三人就吵了起来,甚至还大打出手。
最后这两人跟着王谈离开,说是要去京城了,剩下这人留下来,心里却很不是滋味。
过了一段时间,他心里不免动摇,跟户部侍郎打听,知道两人在京城已经暂且住下了,等着吏部那边安排,没多久就能当个小官。
哪怕是小官,能做京官那就是不得了的事。
见户部侍郎都一副羡慕的样子,这人心里更是动摇,忍不住就试探着要为康熙效力,他愿意禀报几人的秘密。
户部侍郎二话不说就带他见李德全,要康熙亲自见他,那是不可能的事。
这人有点不乐意,不过到底还是把话告诉李德全,让他代为转告。
他说的秘密,正是三人都接了沙皇的密令,把哈尔汗国受灾的难民全部带到大清来,并想办法让康熙把人都收下。
康熙听到禀报后并不意外,顾凝宸倒是诧异道:“我还以为皇上带走那两人,是为了仔细审问,只是怕难民们发现自己的恩人被带走会闹腾,才会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把人带走。”
如今看来,康熙的目标竟然不是那两人,而是留下的这个人吗?
第103章 二更合一
康熙就笑道:“是也不是,那两人被王谈带走,却未必会说实话。”
当然,王谈确实带着两人去京城了,也不是带他们去京城当官,而是悄悄送到慎刑司里头审问。
康熙并不相信他们二人为了自保说的话,这第三人因为嫉妒,说的就要真实多了。
“同伙两个人要平步青云,只留下他一个人在蒙古挖盐,这境遇千差万别,他心里愤愤不平。自然不愿意另外两人过好日子,必然想办法要搅黄。”
“而这办法,当然就是跟朕告密了。为了让朕相信,他应该会拿出更有利的证据来。”
比起那两个一点利益就能勾走的人,这三人当中拿主意的很可能是留下的这个人,另外两人更像是烟雾弹或者帮手罢了。
他要是轻易就能勾走,就不会是沙皇派来的钉子了。
果不其然,这人禀报后,还拿出一封指头宽的羊皮纸条,就藏在这人的腰带上。
腰带上有个机关暗格,只有他本人才知道。
羊皮纸上用很小的字写明了这次的任务,最后还有沙皇的徽号。
沙皇那么谨慎的人,必然是让卧底看过后就把羊皮纸条烧了。
这人很谨慎,竟然没烧密信,而是藏在了腰带的机关上。
只能说沙皇确实选了一个城府深有头脑之人,此事才能如此顺利进行,哈尔汗国的难民才会被全部带到大清这里来。
然而这人却也谨慎又心眼多,竟然会留下沙皇的密信,有一天竟然为了让康熙相信,而把密信送了上来。
康熙给顾凝宸解释道:“如果他率先投诚,那么沙皇自然不会放过他,朕也未必会相信。但是其他两人先投诚了,那么他就可以撇清关系,又能在朕这里立大功了。”
这人可以对沙皇说自己是迫于无奈,是无法自保,被另外两人出卖。
对着康熙,这人又能说自己深受沙皇器重,见大清帝王对另外两人都愿意提拔,必然是有胸襟有远见之人,所以愿意投诚。
不管如何,他总有理由能糊弄住沙皇,保住性命,还能在康熙面前请功了。
顾凝宸眨眨眼,康熙对人心的把握依旧那么可怕。
想来他先派王谈鼓动另外两人,其实就为了最后这条大鱼?
人都是从众,从众还可能为了脱罪。
想想如果是第一个跳出来当出头鸟的人,下场一般都不会太好。
但是如果他怂恿了很多人,藏在乌泱泱的一群人当中,那么罪责就落在很多人头上,分摊了开去,就显得他的罪过没那么大了。
另外两人先投诚,就显得他孤立无援,不得已为之,大的罪过都在其他两人身上。
但是康熙愿意用敌方的人,还打算提拔二人,证明并没想直接杀掉他们,这就让人很是心动了。
做卧底回去后,可能会得到沙皇的一点嘉奖,随意打发了去,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不可能在沙皇身边担当什么要职,就是个跑腿的。
如果能在大清当官,成为康熙面前的红人,这权力和利益就要足够诱人得多了。
如果康熙直接提拔他,招揽自己,这人兴许还会迟疑。
但是另外两人真的跟着户部尚书去京城了,此人哪里还会犹豫?
他巴不得拿出最有用的东西来取悦康熙,好让自己也能有更好的前程!
顾凝宸笑笑道:“皇上是真的打算接受他的投诚吗?拿到密信后,是打算去质问沙皇?”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