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剥出几百斤花生米,绝对能剥到手残。更何况,陈白羽家今年种了三亩地的花生,不止几百斤。
陈白羽和阿公阿婆有时间就剥,有时间就剥,勉勉强强的剥了五藤萝。剥好的花生仁装在藤萝里,粒粒饱满,看着就让人觉得喜悦。
在剥花生的过程中,就已经把歪瓜裂枣给挑了出去。那些歪瓜裂枣就用来做花生糖,或者是花生酱。
相对于花生酱,陈白羽更喜欢黄豆酱。
不过,今年的豆类收成一般。
红豆、绿豆的收成最差。
幸好,花生的收成不错,而且花生油也越来越贵。不过,陈白羽家的花生油从不出售,都是送到东莞给阿爸或者小叔做生意的时候用。
阿妈的早餐店需要花生油,小叔的快餐店也需要花生油。真不是心理作用,外面买的花生油绝对没有自己种自己炸的香。
再过几年,多少人想要买这种纯正的花生油而找不到地方?
阿妈的早餐的捞粉生意这么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花生油好。用来捞粉或者拌凉菜,真的好香。
今年的花生虽然收成不错,但花生油还没有榨出来就被陈白羽给瓜分完毕了。一部分留给阿爸和小叔,剩下的一些寄给顾延年,一些寄给黄叔的私房菜馆,一些给诸爷爷饿,一些给黄华伟和李致远......
不够分。
顾海楼和孟三德直接和村里的人买,8元一斤。
这8元一斤的花生油绝对比后世35元一斤的要正宗。顾海楼和孟三德每人买了一百斤,把明年一年的油都给买了。
因为附近村就一个榨油佬,一台榨油机,所以榨油佬就在轮流着往各村跑。因为家家户户都要榨油,所以榨油佬要在村里住上好几天,直到帮大家把花生都榨成油后再离开,去下一个村子。
榨油机就放在晒谷场,榨油佬打开喇叭,让村民把花生挑过来排队。一家接一家,轮流着来。
榨油佬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面庞黝黑,带着憨气。
花生榨油的收费不贵,可以给钱,也可以给花生饼。花生饼也是花生渣,只是农场人习惯叫‘饼’。
“自己准备好油桶。没有油桶的,我这里有买,50斤装的10一元,100斤装的15元一个。镇上也是这个价格,没赚你们钱。”
陈白羽家已经自己准备好油桶,是她是镇上买的,她没买100斤装的,只有50斤装和10斤装的。
50斤装的是要留给阿爸和小叔的,10斤装的则方便陈白羽送礼。虽然量不多,但也算一个心意。
榨油开始了,晒谷场灯火通明。
“今年的花生不错。”榨油佬抓一把花生米看了看,“粒粒饱满。”捏一粒塞进嘴里去嚼,“不错。”
陈白羽在少谷场守着自己家的花生,阿公阿婆负责把花生从家里挑过来。陈白羽手里拿着相机,把这一幕幕记录下来。
拿着相机的还有顾海楼。
“原来花生油是这样来的。”顾海楼有些感慨,真的是第一次看榨花生油。顾海楼把这个过程给拍了下来。
“很神奇。”为什么花生里会也有油?
陈白羽疑惑的看了他一眼,“你该不会也以为花生是长在树上的吧?”
顾海楼瞪大眼睛,“怎么可能?”就算他没有见过种花生,也曾经学过一篇叫《种花生》的文章。
埋一颗花生,秋天长大很多很多的花生。
陈白羽噗嗤的笑了出来。
顾海楼眨巴一下眼睛,“不会真有人以为花生是长在树上的吧?”生活白痴?
“不知道。可能有吧。谁知道呢。”
不是没有,是有很多。
特别是十几年后,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花生是长在地里的。甚至有些孩子连米是怎么来的都不知道。
米怎么来的?
买来的。
超市里的。
猪是什么样子的?
一片一片的。
悲哀。
“陈白羽,那些花生渣有什么用?”顾海楼手里捏着一块花生饼,这是刚刚榨油佬塞给他的,还带着热度。
“喂猪。”
正想把花生饼塞在嘴里的顾海楼愣愣的看向陈白羽。
吃还是不吃?
猪吃的东西,人应该也能吃吧?
“还可以沤肥,是很有营养价值的一种天然肥料。当然,人也能吃,不过不能多吃,对胃不好。就像米糠,也能吃,但伤胃。所以,一般用来喂猪。”
顾海楼抿抿嘴,点点头,然后摸摸把手里的花生饼塞给旁边的一个小孩。
小孩子直接塞回给他,“我不要。我喜欢吃糖。”
顾海楼‘呵呵’,“我也喜欢吃糖。”
第372章 牛犊子
“今年的花生好,油也好。”
塑料桶装油,蛇皮袋装花生饼。
看着金黄色的花生油流出来,闻着浓郁的香味,大家眉开眼笑。
“年景越来越好了。”
“是啊。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这花生油好。”不少人围住榨油机,一边说话,一边看着油流出来。
“小五,你家收花生饼吗?”
正在和顾海楼说话的陈白羽听到问话后,大喊一声,“收。三角一斤。大家装袋后放在一边,我阿公一会带称过来。”
家里放养在‘鸡嘴’山的野黑猪需要大量的猪食,单靠它们在山里找吃的,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养大。所以,阿公就会用剁碎的红薯藤拌米糠当野黑猪的食料。
家里的米糠不够用,阿公就买村里人的,五角一斤。花生饼比米糠要显重,三角一斤虽然偏贵,但也能接受。
顾海楼吸吸鼻子,周围的空气都是浓郁的花生油的味道。虽然,现在的人都说调和油更营养,买油就看准了1:1:1。
但顾海楼更喜欢花生油,喜欢花生油的那个味道。
“陈白羽,你们农场种这么多的橄榄,也榨橄榄油吗?”
“不榨。”农场的橄榄全部用来晒制成情人榄或者是甘榄等等干果,即使这样也常常卖断货。
哪里有多余的橄榄来榨橄榄油?
再说,农场人也不喜欢橄榄油。
“你可以买些芝麻油回去。纯正的芝麻油,人工石磨的零加工芝麻油,外面可是有钱也买不到的。”
农场人一般都是磨来自己吃的,一般人还不愿意卖呢。
“好。我买50斤。”
孟三德赶紧举手,“我也要50斤。”
陈白羽要笑了,直接送他们一个白眼,“50斤芝麻都难买,更不要说50斤芝麻油。能买到半斤一斤的,你们就应该感谢运气的眷顾了。”
50斤?
呵呵。
他们以为这是在买猪肉?
陈白羽家磨出来的芝麻油也没有五斤,只有三斤多一点点而已。大部分人家都是两斤三斤,多一些的也不超过五斤。
人工石磨出来的芝麻油比花生油要难得,也贵。
“那我买一斤?”顾海楼觉得既然难得,肯定是要多买的。
“你问别人去。反正我家没有。”陈白羽摊手。
几乎问遍了农场所有的人家,顾海楼和孟三德一人买了一斤芝麻油。不少人后悔当初没有多磨些。
“早知道能卖这么贵一斤,我就不吃了。哎呀,想想,我就心疼,我竟然用来拌了野菜。”
“谁说不是呢。50元一斤啊。天哪,这吃的不是油,是钱吧?”
“我明年要多磨一些。嘻嘻,小五不是说明年夏天有外地的游客吗?嘻嘻。”
陈白羽无奈,顾海楼和孟三德为了买芝麻油,直接叫出了50元一斤的高价。当然了,他们两觉得值得。
12月份了,顾海楼的设计图出来了。
视觉效果图就贴在村委会外面的墙壁上给大家看。
大家看后,同一动作,张大嘴巴大喊,“哇。”
顾海楼设计的小洋楼偏欧式,每一栋的外观上大体一致,让整体的视觉效果不觉得突兀。但认真看,每一栋的细节处并不尽相同,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之处。
因为快过年了,外出打工的人也陆陆续续的回来了。回来一次,就震撼一次。去年回来,家里的路修好了;今年回来,修了停车场,然后还准备建小洋楼了......
“这是有钱人住的房子。在城里也不多。”
“好啊。我们以后也能住别野了。”
“那不叫别野,是别墅。”
......
“五姑姑,你家的牛要生了。”突然一个小男孩冲过来,直接扑在陈白羽身上,差点把她给扑倒在地上。
“五姑姑,要生了。”
陈白羽一脸的蒙蔽,“啊?”
“不是小五姑姑要生了,是她家的牛要生小牛犊子了。”
“对。五姑姑,你家的牛要生仔了。”
陈白羽一头黑线,然后赶紧跑过去。
她早就听阿公说家里的牛快要生了,这几天都是绑定在橡胶园,就是为了不让它乱跑。
顾海楼和孟三德对视一眼,赶紧跟着跑过去,跑到一半,顾海楼又跑回来拿相机。牛生仔?
怎么生?
真的太好奇了。
会不会像母猪一样,一胎七八九个?
还是像马?
应该是像马吧?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