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有大才、大能为,他不怕宗室子弟,血脉亲近的叔伯子侄有本事,进入仕途;他鼓励大家都苦学爱民勤事务--属有亲疏,则恩有隆杀;才有贤否,则俸有重轻。虽然限制了无才无亲的宗室的供养,却是大方的给了有才之宗亲发挥才能的机会。
清明节这天早朝后,官家在领着宗亲去祭祀祖宗之前,发了一道旨意,“···以九族辨尊卑,以五宗纪远近,听推恩而分子弟,许自试而效才能,宗子之贤得从科举,诸王之女自主婚姻,尽前世之所行,尽当今之未备···。”
总而言之,太=祖皇帝说的三支一家人互相照顾是应该的--太上皇后一直在尽力的关照宗室皇亲里因为各种原因缺衣少食的人家;太=祖皇帝提出来限制宗亲任官的祖令也是要遵守的--学士院对宗室子弟的考核一直是很严格的···。
第62章
官家的这一道诏令在华夏历史上的影响可谓是深远长久, 当然此刻正在给祖宗们上香的宗室皇亲们都是心情复杂。
欣喜于可以有机会做实官入仕, 又有实打实的本事学问的几个人--心里的高兴溢于言表,怎么也遮掩不住;平时学业荒废自觉考核肯定不合格的大部分人--在各自的祖宗牌位前哭的那个凄惨,难得的真情流露,悲声震天。
本来太上皇时期就做了规定,因为宗室人员太多每次清明节回汝州祭祖都要劳民伤财,所以把回去汝州的人精简到了一百人, 可是今年官家咔嚓一下--直接给减到了三个人--各支一个。然后把剩下的九十七个人都拉到平时祭祀的地方--明堂殿上香。
上完了香, 大家伙儿眼巴巴的望着姿态懒怠的小官家,皇家清明节中最隆重的“赐薪火”活动,还有吗?
官家想到每年清明节宫里的小太监们争先恐后的捧着一根干透了的榆木疙瘩“钻木取火”的情景,眨巴一下眼睛, 懒洋洋的说道:“既然是祖宗之法,当然要奉行。只是朕认为, 皇家既然为天家, 日常的用火自然就是‘天火’,不需要在钻榆木疙瘩取火。”
“朕已经让光禄寺引燃了三百跟蜡烛派送到各家各户,诸位回去后就可以看到。”
···皇家既然为天家, 日常的用火自然就是“天火”?官家您可爱您说的对。
和当年做这个“赐薪火”规定的真宗皇帝一样信奉道家的宗室们, 顾不上和官家掰扯“钻木取火”的隆重性、与平时火石打火的不同性,也顾不上悲愤官家对祖法的“强词夺理”,一个个撒开腿就朝家里赶--迎官家的“天火”。
官家对着他们“悲愤”的背影懒懒的笑了笑, 踱步出来明堂殿, 抬头看看天空和四周--春分后的第十五日, 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晴空万里、蓝天白云,春光明媚、草木吐绿,当是一个踏青的好天气。正好昨儿寒食节禁火冷餐有点伤身,应该陪着爹爹和嬢嬢出去动一动,晒晒太阳去去寒气。
官家这里有了主意,同样心疼儿子昨天没有热食吃的亲爹娘恰好派人来喊他,也是希望他出去走一走动一动。
一家三口带着一伙儿侍卫出来皇宫,满汴梁城里到处都是手持蹴鞠边走边踢的男女老少。
等到坐着马车出城来到城郊,就更热闹了,杜鹃花、桃花、梨花等各色花儿俱是开的娇艳可人,风筝漫天飞的欢快,各个参加风筝比赛的选手奋力拼搏、激烈角逐。
溪水潺潺,风儿轻抚脸颊,踏青赏景的、吟诗画画的、铺开场地打马球的、搭个架子荡秋千的、拿着一根柳枝在河边认真挑选地方的、、、,类似懒官家这样的,就是纯粹的围观,纯粹的“踏”春的。
亲爹娘知道儿子的性子,能主动出来走一走是孝顺,让他再和其他人一起做这些···?还是找个好地方赏风赏花吧。
一家人找了一个露天的小亭台做了下来,侍卫们送上来点心茶水和清明节这天必备的食物--白水煮蛋,官家摸起来一个就要敲开。
太上皇后赶紧阻止他,“你放下,我来。”
官家小纳闷,不过他还是停了手,就见太上皇后自己把三个鸡蛋剥开,放在一个大碗里,提起热水壶朝碗里倒水,最后拿起另外一个大碗把这个碗盖得严丝合缝。
“年轻的时候总是以为身体好什么都不注意,到老了才知道胃疼、关节疼,皇儿切记对身体不可随性大意。”
太上皇后谆谆叮嘱,身为“到老了才知道胃疼、关节疼”典型老人家之一的太上皇瞄了太上皇后一眼没有说话。
官家把爹爹和嬢嬢之间的古怪气氛看在眼里,想着他昨儿吃的,虽然是没有滋味但是温热的饭菜,对着嬢嬢露出一个乖巧的笑容,“谢嬢嬢提醒。”
太上皇后笑了笑,等到约莫着鸡蛋捂好了,把水倒出来,拿过两个空碗给他们父子俩一人分了一个鸡蛋,满脸欢喜的说道:“快趁热吃,吃完了一整年都有好身体。”
官家听了很开心,希望爹爹今年能彻底好起来;太上皇听着这个吉利话同样很开心,大口的吃着被捂得热乎乎的鸡蛋。
通过这次儿子宗室改革的事儿,太上皇又深刻的感觉到为了儿子自己必须好好的活着。
儿子还小,还没大婚亲政彻底掌权,做什么事儿都受掣肘,偏偏他又心大性子懒。老百姓都说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他怎么也要再活个十来年把孙子培养出来才能放心。
同样被这个事儿刺激到的太上皇后也在琢磨赶紧把儿媳妇娶进门的事儿,政事上另说,儿子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人她才能放心些。
三个人各有所思的吃完了清明节的鸡蛋,侍卫们把碗筷收下去,一家人安静的沐浴在春风里赏着从冬眠中醒来的天地万物和欢乐的百姓共谱的春光盛景。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祭拜去世的亲人,感恩活着的亲人,又悲又喜的清明节过后,大宋朝的宗室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一开始进展良好,哪知道最后间接引发了一场出乎官家意料之外的大清算运动,起因嘛让人想起来就哭笑不得。
一些想做事又没有学问的宗室皇亲们对着学士院的考核,想说官家您不用太严格,请高抬贵手--不敢;鼓起勇气拿起书本--看不进去。眼瞅着那几个平时老实巴交的“书虫”高高兴兴的去地方上任,被闲下来的他们纷纷找到了宗正令。
早已得到太上皇指示的东平郡王赵德文安安静静的听着他们的抱怨,老神在在的喝茶,等他们都说完后,放下茶碗笑眯眯的说道:“前几天官家提起一个事儿,或许对你们有帮助。”
众人眼睛一亮,东平郡王摸着胡子笑道:“现在墨家要兴起,但是墨家的技艺都是师徒父子相传不利于传承发展。作坊里又急缺好的人手,官家的意思是开两个传授各种技艺的学院,专门培养在儒家方面没有天赋,却对墨家有天赋的人。”
“不需要秀才、举人等功名,不识字也可以去。只要心灵手巧能吃苦就行。”
“学好去作坊做事?”
“对。”
众人犹豫。身为人上人的他们,对于和其他百姓一样去作坊做事,有抵触。可是作坊里的高俸禄又让他们动心。
东平郡王笑着摇头,“学好个手艺,哪怕是学会了记账,也是一个安身立命的本事。”
众人不由得低头思索。眼看着官家要不论身份用人,广备处的地位现在都要赶上枢密院、中书令了,有个手艺确实很好?
满朝文武大臣对于官家要劳师动众的正式建立墨家学院意见不一。奈何官家对于宗室里面纷纷扰扰的事儿都能坚定果断的处置,更何况是这个小事儿?
正所谓天子重英豪,手艺教尔曹。万般皆放下,惟有本事高。官家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读书习艺不仅仅是要做官科考,去作坊做事也行。开卷有益、动手有益,只要你动了,就有本事,就有正经事儿做。
四月初八这天下午,忙完了立夏节的官家站在城郊望着正式奠基动工的墨家学院,心满意足。
晚上的时候,犹自欢喜的官家陪着刚刚从相国寺礼佛回来的亲爹亲娘聊天。
太上皇后瞅着孝顺的儿子开心的说道:“相国寺的住持亲自给你和五姑娘合的八字,说是秦晋之好、天作之合。后儿我就派人去折家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
“问名、合八字后,就是纳吉和纳征。可以让钦天监看婚期了。”
“聘礼的单子皇儿看了吗?可有要添加的?”太上皇一想到纳吉和纳征一起就是正式定下婚事,高兴的问道。
“看了。有点高。”官家看到礼单的时候,对礼单中的银两数额小小的惊讶。
“不高。现在一般富庶人家纳吉都有一万两白银的,当年爹爹娶你嬢嬢也是两万两白银的彩礼。”
太上皇理所当然的说着理由,官家听了虽然还是不大明白,不过他的懒性子习惯的没有再多问。
四月初十八上午辰时正,钦天监选定的大吉日,晴空万里、朝霞满天,百花怒放,小风轻轻的吹。
盛装打扮的皇家三口人在大庆殿正殿隆重登场,要娶儿媳妇的太上皇和太上皇后满脸满身的喜气洋洋,要正式定下小媳妇的官家面容严肃。宣制官手捧诏书,站在东侧丹陛上高声宣诏,任命正、副两位“执事官”去折家行纳吉、纳征礼。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