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想问,他得到了三姐姐的同意后,却没有办法完美的解决好这件事儿,不能让大家皆大欢喜的接受他的退婚要求,反而引发了让他们两家亲戚交恶,或者是他表妹跳楼轻生等等恶**儿,三姐姐心里可安?”
“皇阿玛心疼各位姐姐妹妹,想让你们长到二十岁左右再嫁人,孤也心疼你们,不想你们因为女子的身份收到约束,尽量让你们自由行事。”
“可是三姐姐你找到孤,却是说了这么一番话,你是要让孤取消你们的自由行动,再让皇阿玛立刻给你们指婚蒙古?”
不理会被他这番话打击的站立不稳,摇摇欲坠,却还是不见棺材不掉泪,一脸倔强的三格格,胤礽直接开始赶人。
“就算他最后把家里的那些事儿都给完美的处理好了,孤最后也因为你的坚决答应下来,皇阿玛也点头同意了这门婚事,那又如何?”
“且不说他是汉人子弟的身份,就单论以他现在这个无名白丁的身份,你要嫁过去,就不可能是以大清国三公主的身份。孤也绝对不会接受这么一个懦弱自私的男子做三姐夫。”
“你自己想一想,为了这么一个毫无男儿担当的男子,放弃自己的父母家人,放弃自己的出身血统,去做一个汉家五品小官的小儿媳妇,和其他大清的小女子一样,每天站着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打理后院,为了日常生计烦恼,是否值得?”
“孤言尽于此,三姐姐暂且回去西三所,自己好好的静一静先。想通了,孤就当今儿没有在毓庆宫见到三姐姐。”
三格格发现一向对人温和有礼,对她更是关心爱护的太子二弟,不光没有理解她的自由爱情,还对着她露出非常失望,不耐烦多说的表情,在赶她离开,心里就跟有一把刀在直直的绞动一样,痛苦难当。
强忍着眼里几欲落下的泪珠儿,三格格也没有行礼,直接就打开书房的门,蒙头跑了出去。
胤礽见此,赶紧也出了书房,示意喜梅姑姑带着人跟上去,不要让三格格冲动之下做了什么无可挽回的错事儿。
紧接着转头又吩咐魏忠,让他到西三所三格格的住处,和三格格的教养嬷嬷说一声,看好三格格,这几天不要让她外出,老实的在西三所待着。
想了想,他也没吩咐人去查那个少年的实际家底儿,反正这个事情的根源在三格格的身上,只要她不给那个少年任何荣华富贵或者是情深不渝的希望,他应该就不会去做什么退婚的事儿。
不过,以防万一,胤礽还是找来了三格格的贴身大宫女画眉,问清楚了那个少年的家庭地址,具体姓名,派人去他们家盯着一些,发现有任何不对的地方,立刻前来汇报。
把该安排的都安排好了,自觉没有什么疏漏的少年太子,烦躁不已的皱起了眉头。他心里闹不明白,这不应该是荣妃娘娘,或者是自家皇阿玛该头疼的事儿吗?
皇家有太皇太后,皇太后,还有皇阿玛,荣妃娘娘,最不济还有三格格的亲弟弟三阿哥,如何轮到他去伸手干涉她的婚姻大事?
更何况,这事儿根本就不消多说,皇阿玛是绝对不会答应这样荒唐的,毫无礼法,影响皇家声誉的一门亲事。就算他答应下来,去帮三格格在皇阿玛面前求情,也没有丝毫用处。
除非是最后三格格以死相逼,甘愿放弃皇家三格格的身份,死遁嫁人,皇阿玛或许会看在父女亲情上面点这个头。
简直是,···
匆匆的换了身衣裳,胤礽就大步的朝乾清宫而去。
作者有话要说: 亲们,腊八快乐哈。 吃腊八粥了没? 在下被按着在家里看锅煮粥。
第121章 飞机
少年太子带着一大队宫人侍卫, 行色匆匆的大步赶路, 无视一路上向他摇头摆尾打招呼的花花草草们。
未来大清国少男好女们,因为各自的亲事会引起的各种恶**件,还是要和皇阿玛说一说。
尤其是三格格的这个事儿, 也要好好的给处理了。
既然这个事儿是他让三格格出门自由活动引起的, 那就应该是他来收拾这一团糟糕的乱麻。而且,他也实在是看不下去三格格这种痴心错付, 还不肯回头的情况。
如果三格格喜欢的是一个很不错的少年, 能够给予她幸福和安稳的生活, 他或许真的会支持一下她的想法儿。毕竟动心喜欢上一个人,却被现实或者家人逼迫活生生的放弃, 应该是挺痛苦的?
对比荣华富贵, 权势地位,甚至皇家格格的身份,显然一个有情郎更为难得。
可是, 这个少年郎他并不是世间难得的有情郎,胤礽只是听着三格格的几句诉说,就觉得其人非常的不可靠, 三格格就算付出一切, 嫁了过去,估计也不会幸福。
康熙皇帝难得的看到一向温和平静的儿子, 脸上挂着些许郁闷深沉,一副明显有心事儿的模样来找他,有点儿惊讶, 又有些乐呵,“胤礽晚饭还没吃?”
“回皇阿玛,儿臣还没。”
哎吆,瞧这小模样,好像真有了不得的事儿?康熙皇帝一直等儿子来吃完饭,自己当然也还没吃,不管什么事儿,也要先吃完饭再说。“传膳。”
“传膳。”“传膳。”···经过多个大小太监的口口相传,一道门一道门的从乾清宫传到了御膳房。
没道菜都一一的尝试完毕,察觉今儿已经过了传膳的钟点儿,一直耐心等候着的内延御膳房总管,赶紧的安排几十个统一穿着“膳”字服饰的小太监,仔细的抬着膳桌,稳稳的捧着放有食盒和餐具的红木漆盒,列着不怎么长的队伍,浩浩荡荡把御膳送到乾清宫西偏殿门口。
康熙皇帝身边的专职小太监麻利的上前接过这些餐具和食物,在偏殿暖阁放桌摆宴。
父子俩落座后,一个小太监立马喊道:“打碗盖!”四五个小太监倾身上前,利索的把所有菜品上的银盖子都给取下来,轻轻的放到旁边的大盒子里,再轻手轻脚的抬出西偏殿。
果然,一做到饭桌上,面对这丰盛的,香喷喷的佳肴美食的少年太子,表情立刻就舒缓和了下来。
在小太监举着小银牌挨道菜试毒的时候,迅速的清空脑袋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儿,端起来他那个惯用的明黄小瓷碗,认认真真,专心致志,细嚼慢咽的开始用饭。
康熙皇帝瞄了一眼,心里暗暗点头。
再普通平常的的食材,也是经过这方天地几个月的滋养,经过了农民们几个月的汗水浇灌,经过内务府管事的认真检查,才能有被送到御膳房作为食材,被御厨们再次挑选的那一刻。
经过御厨们精心繁琐的烹调后,拥有这番食用者体验到的珍贵温暖的味道后,才会被宫人们郑重的摆上他们的御膳桌。
虽然朱子制定的“三纲五常”等等压抑人性的理论确实不大好,但是他说的这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却是非常有道理的。
当然,宝贝儿子这种打心眼里流露出来的对于食物的尊重,感恩,敬畏,有时候就算是康熙皇帝也自愧不如。
原本康熙皇帝本人是不大喜欢,也不大食用,这些从御膳房统一端过来的膳食的,端上来也大多是摆走着排场,然后就给收了下去,倒了菜桶。
因为那些御膳房的管事们为了能在听到“传膳”后,及时的把各色膳食一起给送到乾清宫,都是事先把菜都给炒好了,汤给炖好了,然后就放在炉膛上小火煟着,等到康熙皇帝尝到嘴里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有了任何滋味。
可是自从儿子满了五岁,能够自己拿起筷子吃饭,经常不回自己的毓庆宫小厨房,顿顿都是认认真真的和他用这些没滋没味的饭菜,康熙皇帝看着实在是不落忍,就对着御膳房进行了一番大整改。
景运门外的御膳房主要负责宫里其他人的日常膳食,以及平时节日宴会的准备等等。
养心殿旁边的内延御膳房就和御茶房一样,单就作为康熙皇帝的小厨房,只负责他们父子的膳食,汤羹和粥之类的可以先做好小火保温,肉食可以先做好一半儿,和青菜一样,都是听到传膳后,再迅速的炒制出来,送到乾清宫。
正好康熙皇帝的养生学也是饭前先喝一点儿汤水之类的,再把每顿膳食中皇帝份例的的三十道菜品改为十五道以后,御膳房临时炒制也完全跟得上他们的用膳速度。
当然,康熙皇帝作为一个满人皇帝,和他的祖先一样,用膳的时候是不喜欢听华夏历朝历代皇帝用膳时候的正式乐曲的,他喜欢听一些轻快的曲子助兴。对此,胤礽当然没有意见。
虽然因为康熙皇帝的影响,大清的“钟鸣鼎食”之家也都纷纷的,在用膳的时候,听起了轻松欢快的曲目。
让胤礽提出意见的是,对于他们用完膳后,这么多剩菜剩饭的处理方法。
爱新觉罗家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不得更改,皇家历来秉持着“吃菜不许过三匙”的原则,每个菜最多吃个两口半。
虽然经过胤礽这些年的争取,传膳大太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容忍,他可以抱着鸡腿啃了,遇到新鲜时令的美食也可以多吃一碗了,平时用膳基本上还是遵循这个“两口半”的原则。这就导致了他们每顿饭都会剩下很多的饭菜。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