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谭希思先生所著的《四川土夷考》散失,仅有第三卷残存于世,实乃是一大遗憾。以后世人研究四川少数民族历史,估计都要仰赖顾炎武先生的《蜀中广记》。”
不从历史角度,单单是对小太子个人来说,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顾炎武先生作为一名饱受改朝换代苦痛的汉人,能做出这样大气磅礴的华夏“天下观”,真的是实属不易。也难怪让后来所有的华夏人民都真心的感佩他。
老先生推翻了儒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华夷学说,游学各地宣扬“华夷一家,兴利天下”的主张,当然让自家皇阿玛无话可说,只有数声感叹。
尤其是还有顾老先生的母亲王老夫人,在以身殉前朝之前,留下的那句遗言在先。 “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简直是,哎。
现在顾老先生能把他的嫡传弟子,派到京城为官任职,实在是。哎,小太子也只有在心里默默的替老先生叹息数声。
七想八想的小太子回过神来,才发现四位先生又都呆愣了。
对着小太子疑惑的小眼神,万斯年先生满脸苦笑,“太子殿下,为何单说顾炎武先生是“朴实治学”开山始祖?”
文平之师徒三人虽然也是震惊,但是好歹是又惊又喜。因此文平之先生立刻谦虚惊恐的表示,“老师常说,天子有才之士众多,他也只是其中之一。太子殿下如此赞誉,老师若得知,肯定是觉得愧不敢受。”
小太子这才反应过来,他这样夸奖顾老先生,有点儿像皇阿玛说的,忽视了黄宗羲先生的大弟子万斯年先生“面子”。
“四位先生不要误会。孤不懂很多学问,这些只是孤的个人观点。如有疏漏之处,还请四位先生不吝赐教。”
“孤的理解,当世三大家,黄宗羲先生,王夫之先生,和顾炎武先生。”
“王夫之先生的学问朴素唯物,认为“天理存于人欲,当均天下”;黄宗羲先生的学问注重法理公正,主张“以民为本,法治天下”;顾炎武先生的学问则是朴实,注重实际,主张“文化天下,兴利天下”。”
“三位先生的主张都是济世救民的良方,安国定邦的大道理,分权,法治,富裕。”
“只是王老先生离群索居,不问世事,所著书籍暂时只在少数人之间传阅。而黄宗羲先生虽然一直在浙江书院做馆讲学,却是一直没有再北渡过。只有顾炎武先生不辞辛苦,四处游学,为天下老百姓所熟知。”
“皇阿玛和孤要的,不是一个短暂的太平盛世,而是国富民强,震慑内外,四海升平,华夏大地再无战事。”
“因此,就需要把“分权,法治,富裕”这些简单朴实的学问,应用到实际中去,传播到田间市集,为大清各个阶层的老百姓所熟知。大清各个民族的人们都能够自我觉醒,自己立起来,方为国家长治久安之根本。”
王启之看着这个金娃娃一本正经的,在绳祖兄的面前这么直白的表示,黄老先生这些年意志消沉,现在就是一个教书先生,忍不住心里乐呵。这岂不就是,所谓的越描越黑?
万斯年先生忍不住又无奈苦笑,小娃娃就是这么凡是只看表面,眼里黑白分明,他哪里真的能懂得,老师和王夫之先生心里的痛苦无奈?
“太子殿下,草民大致了解你的想法。你放心,关乎江山社稷的百年大计之事,家师会慎重考虑的。”
“草民有些好奇,此次大清律的稿件,太子殿下是怎么想到那些条条列列的?可是有哪位法家大贤参与其中吗?”
就他目前亲眼看到的几个条列,他的老师都没有研究的这么明白透彻。想想老师的岁数和多年来对于律法的钻研,大家伙儿实在是难以相信,这是出自刚刚满七周岁的太子殿下之口。
“万先生,没有法家大贤。皇阿玛说孤是小儿无知,因而无畏。”
“起因只是孤要办一个休闲读物,特别是要让女子和孩童都喜欢订阅的民间报纸,《藤萝日报》。当时皇阿玛不同意,担心遭到士族保守派的反对,计划着徐徐图之。”
“当时又因为在实施给汉家女子放脚命令的时候,处处受阻。皇阿玛感慨做事困难,告诉孤,他命令官员们修订《大清律》都好些年了,还没有丝毫进展。”
“所以孤才想到自己动手,帮皇阿玛分忧。为了赶速度,就在翰林院找了几个写字速度特别快的官员帮忙。”
四位先生互看一眼,心里是同样的复杂心酸。
难道就是因为面前这位“学皇上本着脸装大人”的小娃娃,无知无畏,打小受宠,没见过什么世间苦难,人心险恶,所以没有大人的权利欲望,也没有大人世界的等级界定,只是以一颗至纯之真的童心,就对天下万民抱有同等的仁厚善良,进而要“分权,法治,富裕天下”?
万斯年先生心里对自家老师是满满的同情。
文平之师兄弟三人心里也是对自家老师满满的同情。
辛辛苦苦的到处寻求国家长治久安之道,一辈子苦读不缀,反复研究,古今论证,结果还不如一个小娃娃的“无知之言”?
面对丝毫不觉得自己又多聪明灵慧的小太子,几人中最为自负的王启之也忍不住叹息,“太子殿下,吾等苦读多年,却大大的不如你的“小儿之言”。惭愧惭愧,实在是惭愧。”
小太子摇摇头,“几位先生切勿妄自菲薄,孤是看了三位大家的著作,站在先人长辈们的肩膀上才会有这些想法儿。”
“孤经常和皇阿玛说,孤只是在历代伟人圣贤的学说上,做了一个粗略的总结而已。实在不值得一提。”
“孤的玩具处,才是孤真正做的一件事儿。不过它也是在黄履庄和很多匠人大师们的帮助下才建设起来的,皇阿玛还不让孤亲自动手制作一个零件儿。当然孤也不确实不会炼铁生火这些。”
感受到几位先生的心情恢复了一些,没有刚刚那一瞬间的低沉了,小太子就拿出他昨天晚上做的课表,递了过去。“这是有关几个学院的汉文化课单。几位先生看看,可有什么异议?”
这下,文平之先生师兄弟三人和万斯年先生一起苦笑了,“太子殿下,此事可是已经定夺?”
四书五经居然只保留了《诗经》,《孟子》,《论语》,《礼记》,《周易》,却是加入了《史记》,《道德经》。尤其是,小太子还把黄老先生和王老先生,以及自家的老师的一些著作也给加上了。
再看看下面一张纸上,其它的那些法家,算学等等各方面的课单,他们都觉得,“无知无畏”的太子殿下,这是要把天地给翻个跟头了。
关键还有一个极尽宠儿子的,大权在握的皇上在后头大力支持,让天下人拒绝不得。
回去后还是让公肃的三弟调到那个地方任职,躲个几年吧,熊老大人他们知道后,绝对是要闹起来的。
摇摇头,小太子说明,“这是孤昨晚知道,今天要见几位先生,临时做的。还没有定夺。几位先生有什么建议,尽管提出来。”
临时做的?饶是最稳重沉默的万斯年和姚谨之,也忍不住的想抱头大哭一场。
太子殿下就没想过,虽然他们也反对程朱理学的一些不合理教条,可是,他们也是儒门中人啊,打小儿接触学习的可都是孔孟之道,圣人学说。
最终文平之先生咬咬牙,一脸的悲怆壮烈 ,答应道:“太子殿下,吾等答应下来了。”
“不过有关三位先生的著作,还需要和三位先生本人沟通,挑选合适的部分,细细的整理出来。当然,也需要太子殿下配合一件事儿。”
“文先生,请讲。”
“可否不公布这份书单,我们只按照太子殿下的意思授课就是。”
小太子明白过来,他们是要不声张,“偷偷的干活儿”,“可以。按照几位先生的意思来办。”
说完自己也跟一个偷油的小老鼠一样,眼里露出一丝小狡猾,小开心的笑意。不过小太子在敏感的察觉到王启之他们惊讶的看着他的眼睛的时候,立马收敛神色眼神,变回刚刚一直保持的一本正经。
顾虑到小娃娃的面子,王启之没笑出声来,却是低着头,捂着自己的嘴巴,双肩不停的抖动。
小太子无视掉忽然变得一点儿都不严肃,欢乐起来的气氛,对着万斯年先生说道:“万先生,可方便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偶尔在几个学院讲讲《明史》?”
“孤认为,当今天下,能够心无旁骛,一心研究明史的学子,当属万先生了。”
那知道万斯年先生却是摇了摇头,“太子殿下,草民只擅长自己做事,于讲学一道却是实在不通,有心无力。”
“孤明白了。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能找到自己的长处和爱好,并且在自己的长处上,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才华,当为一件幸事。”
此时王启之缓了过来,笑嘻嘻的开口逗小太子,“太子殿下,可否先给吾等透漏一下,玩具处在下半年有什么新物事?”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