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陆昀比谁都明白……
陆昀看着父亲,灯光下的他依旧儒雅挺拔,可却少了许多锐气与精气神,看着苍老好多。
“您是一家之主!”
室内静了好一会儿之后,陆烁才下了决定,抬起头看向陆昀,“不管您想要做什么,尽管去做就好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儿子享了这么多年的福,出了什么事,自也会跟您一同承担。”
这便是支持他的意思了。
陆昀嘴唇蠕动两下,没说什么,心里却有股暖流淌过。
“放心,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
陆昀笑道:“昨晚的事我做的那么明显,一来是想给晋王一个震慑、毕竟我的行动也是代表着陆家,代表着四所,二来,也是为了有个辩解的机会……”
前一句懂了,后一句没听明白,陆烁脸跟着皱了起来。
陆昀解释道:“今日早朝时,不少同僚向我打听此事,连圣上都亲自过问了。”
陆烁眉毛一提,“结果如何了?”
“自然是实话实说了!”
陆昀笑道,“在陛下面前,我不止一次提到过成王世子,虽说没交出什么确切的证据,但陛下心里早有准备。此次再提出来,陛下虽说仍是不信,不过态度却极为和缓,知道我是为了此事才去惊动轩德太子,还拿你做幌子,倒是笑我大惊小怪草木皆兵了……”
听了陆昀的说辞,陆烁心里一松。
跟惠崇帝提前打好招呼,这倒是个好法子。
……
次日一早,陆烁刚到翰林院,张学士便把陆烁和何青云都叫了过去。
相比何青云而言,陆烁一脸坦然。
昨日的事闹得不小,张学士虽走的早,却也听说了。
既然听说了,就要有个说法。张学士把两个人都叫过去,公平起见每人训斥了一句,就也算完了。
不过,训斥何青云时,张学士明显要咬牙切齿一些,想来昨晚两人的对话已经有人一五一十向他交代过了。
张学士最重自己的清贵身份,如今何青云敢明摆着拆他的台,说他以权谋私,他又岂会给何青云好脸色,心里早拿他当眼中钉了。
此事虽有很多人关心,但毕竟只是口角,张学士略训斥两句,此事就算揭过了,翰林院内也没人敢再提。
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编修一事上。
距离千秋节不远了,任务却如此艰巨,翰林们只得加班加点完成此事。
《大齐典律》以文官官制为纲,以事则为目,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按照回目名称,邹学士将编修任务拆分开来,一一对应到每个人手中。
如此一来,每人编修好与坏,是否完成,自然也是一目了然,根本不会有交叉和差错,更不会存在抢功之事。
此举不知有意无意,总之之前从来不是如此,听到邹学士这么安排,想偷懒的知道没了机会,许多人也暗暗看向何青云,心道这打脸手段可真强劲。
陆烁没理会同僚们无聊的小心思,专心看向他的回目。
他领到的是“赋税”一目,归户部所管。
自古统朝治国,最难的就是军队和财政,赋税更是财政中的重中之重,可见陆烁要修的这一回目分量有多重。
要看的资料庞杂,要修的篇目也比别人多了许多,看似很不容易,不过陆烁倒觉得还好。
一来经济一事他本就游刃有余,二来……他不行,不还有陆昀吗?
有个在户部任职的爹,要查探相关的资料,明显方便许多。
因此,编修第一天,他先请教几位编修过的老翰林,将要用到的翰林院里的书拿了过来,回了陆府后又找了陆昀,把相关的资料都整理了一通,摞成小山放在他的案头。
接下来的几天,陆烁什么也不干,专心致志的把这几本书上下通读了一遍,并且结合《大齐典律》一书中原有的内容,适时做出了记号,以备后用。
等到时间过了一半儿了,其他人已经下手做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候,陆烁才丢开书本,开始专心编修“赋税”一目。
☆、第491章 现状
六月的京师白云浮动,淡薄的日光从云层中露出脸儿,透过树影直射而下,在地面上跃动出碎金般的光斑。
着实是个好天气!
这样的天气很适合边品茗边闲适读书,可对于翰林院里的众位编修官员来说,如影随形的燥热却让人更加躁动,难以沉下心来,手中的一本本经史典籍恍若压在心上的小山,让人喘不过气。
大半时间过去,离截至日期越来越近,新进翰林官们待的检讨厅早不复开始的模样,往常珍贵难得的典籍、卷宗被随处摆放,斯文儒雅的年轻官员们也一个个纠结着头发,面上尽是苦色。
唯独陆烁悠闲从容,比别人淡定许多,始终保持着世家子温润如风的气度。
读书是乐事,于陆烁而言更是如此。
赋税一目相关的书籍虽杂乱琐碎,其中还带着许多艰难晦涩的词句,陆烁却从中找出不同寻常的乐趣出来。
这些都是前人的心血,许多书外头市面上根本找不到,只有翰林院中的官员才有资格阅览。
陆烁读了这五六日,早已沉浸其中,不知不觉案上小山似的书目也都被他读完理解通透了。
至此他才开始细细编纂。
与其他官员边看编修的方法不同,陆烁是一下子看完了所有要参考的资料,编纂起来也更加游刃有余。
其他翰林越到后来越显吃力,陆烁却是越到最后头脑越清晰,该做什么,要做什么,一条条一件件他都划分的很清楚。
不过,碍于他要编纂的篇目幅度很大,加之此次编纂时间所余不多,几乎修完的是什么样,交上去的成品就是什么样。
这算是陆烁在翰林院中第一次独立完成一份大的任务,也是一次加官进爵的好机会,再有何青云前几日那一闹的激励,陆烁打起了十二分精力,心里默默想着此次定要做一番成绩出来。
一天时间很快过去,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暮霭深重,翰林院的灯火如豆,陆烁案上亦是如此。
与其他翰林官为了按时提交任务不得不留下来不同,陆烁要完成任务的话,时间并不紧张。但他却不想中途打断思路,于是准备连夜将手头未做完的一则篇目直接写完。
李炎按照陆烁的吩咐,派小厮往陆府递了信,之后就买了饭食回来,尽心服侍在陆烁身旁。
陆烁匆匆吃了几口,就伏在案上继续刚才的进程,一张俊脸被灯火一照如雕刻般,灯影之下更显认真。
其他编修却没陆烁心如止水的定力,忍不住抱怨起来。
“抄录典籍条目,注明文章出处,随便找一名贴书吏就可以抄录完,何必要用我等……”
“寒窗苦读二十几载,本以为中了翰林一朝风光,却要来此修书……”
“是啊,家中父母本以为我进了翰林院,能在御前侍奉,随时面见圣上,是最为清贵的去处,不成想我虽为翰林,却跟抄书匠没什么两样……”
“先熬着吧,翰林嘛,熬得就是个资历……熬个一年两年,自然也就出头了,当初几十载寒窗都熬过来了,现在也是一样……”
怎么会一样?
听到此话的许多翰林官纷纷对视一眼,无奈摇摇头。
为科举寒窗苦熬,到底有个出头的目标在!
此番勤恳修书,虽说张学士已经允诺圣上满意便给所有人官升一级,他们原本也是抱着这样的念头,可不过几日过去,热情就已被彻底打消。
编修一事,还真不是个简单的事儿,单单那一部部厚厚的典籍,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更何谈还要从中找出有新意又无错的观点来,更是难上加难。
随他们如何闲话,陆烁不动如山,周茂和孙哲也是如此。
周茂跟陆烁一样、沉浸其中无暇分神关心翰林官们在说什么。
孙哲却是牢记住了陆昀的话。
官场上多说多错,很多时候一句不重要的话,却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若是让人记下来背后捅你一刀,连说理的地方都没有。
那日陆烁与何青云对峙的事情发生之后,各翰林的反应,更让孙哲坚定了这个想法。
时间一点点耗尽,很快外头梆子敲了三声,陆烁抬头看看正中央的沙漏,竟已快到了子时了。
此时已过了宵禁时间,街上禁止人员走动,陆府是不能回去了,只得暂时休息在翰林院内。
到了此时陆烁才有精力抬头看看同僚们,发现竟没有一个走的,有的还在伏案书写,有的却已经流着哈喇子睡着了。
陆烁看看手下的书册,已是写的差不多了,他将东西收拾放好,就也和衣在翰林院睡下。
打雷似的呼噜声响在耳侧,陆烁这一夜睡的并不踏实,更何况有人熬了个通宵,以何青云为典型,他似乎与陆烁较上劲儿了,一整夜未睡看书,灯光亮着,陆烁极为不适应。
清晨起来迷迷糊糊,眼睛都睁不开,一把冷水敷在脸上才算好了些,又用了杯参茶提神,陆烁便又再次生龙活虎。
陆烁匆匆用了饭,便又继续昨日未尽的工作。
“赋税”一目共十七个条例,陆烁查询资料对这些条例修改了一番,又另外增添了十二个条例,共二十九条例,如今他已完成二十一则,只差最后八则。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