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自打同意赵铣辞职经商之后,太熙帝怕寒了忠臣义士报效朝廷之心,总要想法子表白自己不是一个过河拆桥的皇帝,而让和刘识关系密切的张明华担任通判一职,辅佐刘识,监察刘识,这就是在委婉地表达信任和恩宠——对于刘识这个青年才俊、福星福将,太熙帝心底还是很喜欢的。
张明华为了报答刘识的知遇之恩,自甘放弃大好的前程,想要继续留在刘识身边做一名属官,但是刘识却觉得,即便是为了报答他的知遇之恩,张明华也没有必要为此耽误他自己的前程。
刘识认为张明华报答他的方式有很多,未必非要留在他的身边做一名属官不可。虽然有张明华在身边,他会轻松许多,但是刘识又怎么会为了一己私欲就耽误了赵明华的大好前程么。
不过既然太熙帝的召命已经下来,他们也就只能够感激皇恩浩荡,遵命行事了。
二月初六,天气晴好,江南草长莺飞,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刘识等人便乘着春风,一路南下,前往泉州。
这一次同行的除了上次一同前往红河县的那些人,还多了张明华的家眷——夫人黄氏,还有一双儿女,张驹和张骊。
张明华常年在外讨生活,赚钱养家糊口,妻儿都在老家,一家人难得团聚,此次一去又是三年,大家都不想再继续过着相隔天涯、鸿雁传书的两地生活了,再加上张驹已经启蒙,学业很重要,大家便一起随同张明华到任上。
在此之前,大家都和张明华的家眷没有过任何的接触,彼此之间都十分陌生,但是一路行来,见黄氏为人善良,张驹沉稳大方,张骊文静温柔,大家是打心眼儿里喜欢他们,所以相处得十分融洽。
回京后的暖暖难得有朋友一块玩耍,虽然张驹和张骊都比她大了许多,但她却依旧很高兴,每天缠着他们“哥哥姐姐”的叫个不停,那亲昵的模样,就连一双弟弟看了都要吃醋了。
刘湛和刘澈已经快要满周岁了,两个人长得是一模一样,就连性子也一样地沉静少语,总是在一旁静静的,比起暖暖的活泼开朗、上蹿下跳来,他们更像是女孩子。
彭瑾有时候都会忍不住想,是不是三个孩子投生的时候一不小心弄错了性别,然而又觉得这样很好,女孩子最终是要嫁到别人家里的,强悍一些也省得将来被婆家人轻视欺负,而男孩子性格沉静一些也能少闯一些祸端。
一路顺风顺水,等到春花落尽,绿树成荫,船只终于顺利抵达了离泉州最近的湾仔码头。
早有得到消息的当地官员前来迎接。
接风洗尘之后,刘识一行人在当地休整一晚之后,就继续赶路,换乘马车前往泉州府。
泉州府离着海岸线不到两日的旅程,刘识一行人多,又多妇孺,走得又慢一些,等到第二天日落之后,赶在城门关闭之前进了城。
不同于上次去红河县时错开了迎候的吴忠等人,这一次州府的属官一齐在城门等候,顺利地将刘识迎进了衙门。
比起上次去红河县任职时因为初出茅庐而被人轻慢,此时的刘识早已凭借自己出色的政绩获得一片认可和赞许,或许未必每个泉州府的属官都真心地信服于他,但是至少不会再有吴忠那样轻慢并且妄图取代他的人了。
前院的事彭瑾的插不上话,便带着一众女眷去了后院,收拾行李,安排住宿。
彭瑾到了那里才发现,虽然府衙后院很宽阔,但房子却只有一进四合院,他想着张明华拖家带口的和大家一起挤在未必方便,便打算明天一早就如请工匠过来,在空地上另外加盖一层小院,供张明华一家居住。
至于其他人,则仍旧按照先前的住宿的安排。
彭瑾安排完毕,又吩咐大家将各自的行李先收拾安置妥当,等明天再仔细收拾,然后便去了厨房,吩咐下去准备晚饭。
刘识和张明华是不回来吃的,当地官员早就给他们准备好了酒席,要为他们接风洗尘。
这位新来的知府大人,可是出身于开国勋贵之家,娶的又是深得帝心的彭大学士之女,初次做官就政绩斐然,深得民心,不论从哪一点看都不容小觑。他们自然得好好地敬着。
刘识和张明华应酬着,既不过分亲近,也不显得疏远,初来乍到,很多情况他们都还没有摸清楚,自然得小心谨慎。
留在府衙后院的彭瑾等人就轻松多了,大家三三两两的各自围坐在一起,吃着简单又爽口暖胃的面汤、富有泉州特怕的菜式,自在又舒适。
刘湛和刘澈两个也乖巧地坐在桌边,等着彭瑾喂食面汤。
彭瑾本来是打算让他们自己吃的,弄脏了也无所谓,男孩子嘛,可不能那么娇气。
可谁知道刘湛和刘澈两个人宁可饿着,也不伸手去拿筷子,面上全是倔强坚持。(未完待续。)
第426章 面子
彭瑾见状微微生气,觉得刘湛和刘澈两个孩子真是娇气,一点都没有男孩子的大气,吃个饭都不愿意自己动手锻炼,这怎么能行!
潜意识里,彭瑾还觉得刘湛和刘澈今番不听话,让她在黄氏一家三口面前折了面子,心中有些微恼怒。
碍于有黄氏等人在面前,彭瑾不好当场发作,但是等黄氏母子三人吃完饭离开之后,彭瑾立即将刘湛和刘澈叫到身边来,竭力耐心平静地教育他们道:“你们两个都那么大了,可以学着自己吃饭了,别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能连一点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
彭瑾因为有点生气,说起话来面容较平时沉肃不少,一时间也没有顾虑到刘湛和刘澈两个才一岁余的孩子听不听得懂这话。
刘湛和刘澈兄弟俩人闻言只是看着彭瑾不说话,表情上却看得出他们两人不但听懂了,并且对于彭瑾的指责略有不满,一模一样的小脸儿严肃一片,委屈得不行。
彭瑾见状更是生气,觉得两个孩子真是不服管教,也不知道什么叫“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正要张口继续教训他们,暖暖姐在一旁忙开口道:“娘亲不要生气,弟弟们不是发懒不想自己吃饭,而是有黄阿姨他们一家在,弟弟们怕自己吃饭会弄得很邋遢不堪,不好意思,这才要人喂的。”
已经将近四岁的暖暖,已经能够口齿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心思了,事关两个弟弟的名誉,她急于为刘湛和刘澈辩护,一说就是一大串子。
彭瑾闻言不以为然,觉得才一岁多的孩子知道不知道什么面子不面子的,而且就算是如此,刘湛和刘澈两个孩子为了在外人面前保持整洁就不自己吃饭,而是坚决让别人喂食以保全面子,这种行为就是不对的。
然而彭瑾又一想,刘湛和刘澈平时虽然不大爱说话,但懂事却很早,暖暖说的也未必没有这种可能。
都是因为她觉得刘湛和刘澈先前拒绝自己吃饭,让她在黄氏一家三口面前丢了面子,这才失去了平日的冷静,言语之间颇多苛责,少了往日的耐心和循循善诱。
这大概是古今天下父母的通病吧,哪怕是极力地告诫自己不要将孩子当做博取面子的工具,却还总是忍不住下意识地这也想。
想到这里,彭瑾放缓了脸色,低声问道:“是这样的吗?”
刘湛和刘澈两个孩子相视一眼,顿了顿,连忙齐齐点头,却依旧没有说一句话来为自己辩解。
彭瑾看了甚是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怎么想让这两个小的说句话就这么难呢,想想暖暖小时候那叽叽喳喳的模样……
果然是女人话多,三人就能唱一台大戏么……
彭瑾在心中哀叹一声,看着面前的两个孩子一副委屈又诚惶诚恐的模样,不由心疼起来,表情更加温和了,耐心教育道:“你们还小,还不会自己吃饭,就是把衣服弄脏一点,黄阿姨他们不会说什么的。黄阿姨他们也是打小时候过来的,也是从不会自己吃饭慢慢地学会自己吃饭。这没有什么丢人的。但如果你们因为怕弄脏了衣服,丢了面子,就不自己学着吃饭了,这才是应该批评的。”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这样不犯错的方法,实在是要不得!要是孩子们从小就有这种念头,那估计他们将来也不会什么大的作为。
彭瑾不要求孩子们一定要飞黄腾达,但是也不希望他们碌碌无为,白白地虚度一生,然后留待老年时再来后悔。
生命只有一次,自然不能因为顾虑重重而裹足不前,要努力让它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这样的话,刘湛和刘澈现在还听不懂,也没有这样的感触,所以彭瑾只能就吃饭论吃饭,从小处来一点一滴地教育他们,引导他们。
都说最好的教育是“顺其自然”,不扼杀孩子的天性,但是“顺其自然”并不是毫不作为,而是要经过恰当的引导。让孩子觉得他的生活是“顺其自然”,没有任何外力强加干涉的。
这可比严加管束教育要难得多了!
刘湛和刘澈似懂非懂,但都点了点头,虽然依旧没有说话,面上却很认真。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