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家约好的日子是十九清早在家里等着,因为方志义那边安排事务、车马需要多一天时间。
只是,方徐氏果然如猜测一般,第一反应就是各种抱怨,方志义视若无睹,直接说要一天时间安排。
“我都说了这时候不方便出门。”方徐氏见他不理自己的反应擅自答应要去,气得当场就拉下了脸大起了嗓门。
“你嚷嚷什么!没个规矩!”方志忠把桌一拍,瞪着方徐氏,“你不想去就回徐家过年去,难道你还能左右一家人的决定了!”
“……”方徐氏还是第一次见到大伯哥发火,顿时敢怒不敢言了,瞄了脸色难看的方志义一眼,就坐一旁抹起了眼泪。
“下午我会去趟徐家的,徐守业若是不在家,找你爹是一样的,别说咱们方家都走了,把你一个人扔下了,你若是不高兴,现在就可以回徐家去!”
方志忠见状语气不善地又说了一句,方徐氏吓了一跳,顿时摇头:“不行,哪有我夫君、儿子都去了京城,我却留在青阳县的道理。”
“那就赶紧收拾,若是误了时辰,你就自己在路上慢慢走吧,或许等你终于走到京城,还能赶上喝杯姐妹茶!”方志忠表情不变,又冷冷补了一句。
这次方徐氏心里一凛,小算盘还来不及打,就被吓到了。如果这话是方志义说的,她敢跟他没完没了地闹,可这话是大伯哥说的,方志义也不敢违抗,她又算什么。
姐妹茶,就是妾室向正室敬茶。
方志忠的威胁成功让方徐氏消停下来,虽然心情十分不好,但还是吩咐丫环小厮们赶紧收拾,当天傍晚同方志义一起回了趟徐家。
他们要进京自然要同徐家说的。徐守业也是刚回来才歇了一天,知道方家要去京城过年,在吃惊之余又觉得这很正常。
以小丫头的霸气,那几兄弟的努力,他们又怎会一直呆在青阳县呢。
方山村也轰动了,一时间人人都有了想去京城过年的冲动。不过也就是热闹地说笑一回,然后大人们回家就训起了儿子,他们发达了才是他们家发达了啊。
老方家小媳妇厉害,兄弟几个也争气,他们才有那么快的发展不是!
老方家把下蛋鸡都送去北季村了,攒下的鸡蛋全部煮成了白水蛋带着路上吃。腊鱼、腊肉准备留到出发的早上再收起来装筐带走。
剩下的事儿也就是整理衣箱、带上首饰财产,当然祖宗牌也要带走,老爷子的爹是从京城里来的,如今儿孙要去京城里,自然是要带上这位的牌位的。
在京城里祭拜,想必他在九泉之下必是含笑得意的。
地里到是没什么活儿,给雇佣的人家说好开春照常耕种就是,二爷那边也就是反季菜和做烧腊的活儿,都交代给村长来安排了,收入给村里就是。
赚到如今,老两房都不缺这点钱,只是做惯的手脚,不活动活动就不习惯罢了。
方志诚第二天一早又带着方刘氏去了趟大刘村,方刘氏去娘家传信儿,他则去五子丘,和二祖爷爷沟通作坊里的事情。
刘家,经过昨天的艰苦战斗,不但刘泽齐、刘泽冬、刘泽光会去京城,刘泽华和王小梅、王小菊、王小荷也去。
小弟妹们能战斗胜利,还有两个先决条件,一个是刘石氏娘家的爷身子不大好,毕竟七十多岁了,一脚踏入棺材的人,谁也说不准儿。
刘石氏时常回娘家一个是多聚聚,一个也是尽点孝心,因此带着一个孩子还行,带多了会太劳神。
见兄弟们都去了,也就答应了刘泽华的激烈请求。既然他都去了,王家三姐妹的哭啼也就让人松口了。
这一路上都有马车,又有护卫,又有长辈、大人和姐姐们,带上她们也不是那么辛苦。让他们出去见见世面也好。
刘云欢出了月子,却还没有百日,三姐妹去了京城,她也能更专心一点带儿子了。还好入冬时,方刘氏给妹妹的四个孩子都做了不少冬衣,这出门到是不窘迫。
这两天就跟战斗似的,大人要下决定,孩子们要为自己争取,都挺累的。一旦有了决心,就剩下收拾行李忙了。
当然,最忙的是子维,对于恨不能将屋子都拆下来带走的老太太、娘和婶娘她们,只能再三叮嘱、再三检查,跟她们说带上几件衣裳就好了。
北边冷,南边没那么冷,只要路上有得御寒冬衣,等到了京城,就用新布再做衣裳,布料肯定有的是。
寻常百姓家可不都是自己买布裁衣的嘛,女子都会自己做,只要有布料针线,还怕没衣穿了?
听了他的话,大家就思之再三,将今年赶做出来的冬衣和为新年准备的薄冬衣都收进了衣箱,再将旧年的冬衣另外装了可以路上穿。
路上远行,何需穿得那么好呢。
十八傍晚,方志义安排的二十辆有厢马车和十辆平板马车到了。都是刻着食楼标记却插着天一书局小旗的马车。
再加上本来就停放在大杂院的那几辆,刘家、苏家,和他们方家自己,应该是够用了。
☆、1369.第1369章 切向方徐氏后颈
第二天未见天光,老方家就早早起来最后清点了行李,检查了屋子前后里外的情况,然后所有人在院子里集合。
天还没亮,被子还暖着,他们已经穿戴严实站在院子里。小兄弟们都很激动,一直在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完全不觉得早起是件多么辛苦的事儿。
这时一阵清晨的寒风吹过,将老爷子手中的油灯给吹灭了,于是子维拿出一颗夜明珠,举臂从头顶上方照亮四周,引来大家一阵惊呼。
“四哥,你怎么有这东西!”子雅最先扑了过来,好奇地将夜明珠拿了过去看了看,但他这一看,四周又暗了不少。
“五哥,快举起来啦!”
“五哥,看不见啦!”
“四哥还有没有?”
“……”子维沉默了一下,才吐出一句话,“你当是家里的蚕豆呢。”
“……”小兄弟顿时哑然,突然,子胜一脸向往地嘀咕,“要是蚕豆就好了。”
大家都被他的童真逗笑。
“比小七儿姐上回给咱们看的珠子大呢,这个要不少银子吧?”子鸿也开口说了一句。
“想必是小七儿给的,四哥再有钱怕也买不起这颗珠子。”子雅很理解地说道。
“小七儿姐都不给我一个。”
“……兴许下回就轮到咱们了。”
“就是,四哥都有了,五哥还远嘛。”子雅也觉得子鸿的“兴许”是有道理的,不禁充满了期待。
虽然他已经知道小七儿有分银子给他,但他的银子都让二哥收着呢,他只能默默算一下有多少,却连银子面儿也没见着,哎……
四郎随手一颗夜明珠自然也惊到了家里大人,听着孩子们的议论声,他们越发觉得,这次去京城的决定是对的。
只有到了京城,才能解开他们的许多疑惑。
没多久方志忠就从大杂院带着马车过来了,也派了六辆有厢马车和三辆平板马车去大刘村,是按照昨天商量好的安排。
小姐妹们已经坐在马车上了,马车一到,小兄弟们立刻背着自己的书箱挽着装换洗衣物的小包袱往马车上爬。
他们的标准依然是四人一车,大人是两人一车,有小孩子的就带小孩子。二爷家就坐了四辆马车,老方家这边也是四辆,别外小姐妹八个刚好坐了两辆。
剩下一辆就是一会儿去林家接二姑他们的。
行李都搬上车绑好,又覆上了油毡布再绑,免得路上遇到了雨。
在子维检查了又检查之后,他们也没什么好带的了,就是一些原本为过年准备的东西,其它粮食啥的都不必带。
衣箱、物品箱也都标了记号,马车到后就把炕上的被子、枕头、抱枕都搬到了车厢里,这样就不冷了,路上还能继续睡觉。
等一切准备妥当,又检查了水筒、大家就上了马车往村口出发。今天要出远门,他们没有开伙,是准备到七里坡会合方志义他们时在茶寮随便吃点。
就算茶寮没有,饿到下一座镇上也有的吃。
结果马车快到村口时,上村头那边驶来一辆平板马车,赶车的是一位大杂院的大叔,原来是给他们送刚出蒸的大馒头来了。
热腾腾的大馒头都用干净竹筐装着,竟有十几筐之多。
“时间太仓促,没来得及剁肉做包子,你们凑和着吃点,到七里坡还有些时辰呢。”那大叔笑呵呵地说着。
方家这边都感激地道了谢,大家说几句道别的话,刚把馒头发下去,大刘村那边的人也到了。
小兄弟们和小姐妹都特别兴奋,已经扒开车窗在喊着这个哥哥、那个姐姐。方志忠和方志诚提了两只竹筐过去,也让刘家和苏家人吃些。
苏老太太原本还想端下官夫人的架子,看见方家人这般体贴,顿时有些不好意思了,接过两只热馒头还道了声谢。
苏季成也是别别扭扭地接了,又说了几句客气话。到是苏锦的爹和大哥苏宁下了马车,又是作揖又是道谢。
分好馒头之后,他们将剩下的馒头依然装在筐里,空出来的筐还给了送馒头的大叔,之后在赶来送行的村邻和村长他们的“一路顺风”声里,扬鞭远去。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