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类评委掌握评奖权力的场面,私心和分猪肉式的平均分配就成了众所周知的潜规则,往往总是会出现本国导演力撑本国电影拿奖、评委不喜欢就尽力不让某个大热门拿奖的情况。
相比起吃大镬饭的奥斯卡,想要获奖就要靠背后各种各样的公关手段获取票数的方法;康城则是在片子质量过关的基础上,考验有没有评委喜欢你这部电影的运气。
而且喜欢你这部电影的评委最好还得足够强势,最好是能吵能闹,能以一己之力干翻其他人的那种超级战斗机……
这一届的评委之一,美国著名影评人宝琳·凯尔,就是以诙谐、尖锐、一针见血兼且固执己见为个人特色的女士。
说来也是巧,当初苏韵以未满十岁的童稚之龄成功超越另一个只比她大几个月的对手,成为最年轻的奥斯卡女配奖得主时,那一篇《昔日辉煌与未来展望》的评价,正是出自宝琳·凯尔的手笔。
数年过去,苏韵主演的优秀电影陆续有来,塔图姆·奥尼尔则是就此沉寂音讯全无,因此性格本来就绝不为了和谐而选择中庸地保持中立的宝琳·凯尔,对于自己当年的眼光就更有自信了:只要是她认定的,那么即使再怎么在主流眼光里没可能,都会因为她而变成有可能。
当年她押对了苏韵这个优秀的异军,如今这届电影节里还没有当年的竞争激烈,苏韵凭什么不能拿一个奖?!
就因为她是华人身份?!
有眼睛的人都看得出,这些候选电影里面,《怦然心动》的剧情编排、拍摄手法和演员演绎,都是能力压其它对手、超越当前时代的存在。
但偏偏评委会主席罗伯托·罗西里尼这个老家伙,更偏向故事老套传统的自传类剧情片《我父我主》。
到底是因为罗西里尼的年龄原因偏向传统类电影,抑或是因为这部《我父我主》和他出身同一个国家意大利……她才不管!
《怦然心动》这部电影的优秀程度,就足以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拿下一个它所展示的质量所对应而应得的奖项。
可惜,再怎么强烈的新锐支持也还是抵挡不住传统思维的枷锁,带着支持自己的另外两个评委和其他评委争论了一通,宝琳·凯尔原本力撑《怦然心动》拿金棕榈的心思,最后终于还是妥协了下来:苏韵这孩子是个多面手,按照一部影片尽量只拿一个奖项的潜规则,如果拿不到最佳影片的金棕榈,最起码,最佳编剧或者最佳女主角,是必须得给她一个。
毕竟这部电影里最出色的,除了那两相交错但又丝毫不显凌乱的双角度剧情线之外,无疑就是从沉迷暗恋迷失自我到最后破茧成蝶展露光辉的女主角。
哪怕电影节所钟爱的都是晦涩难明的文艺片或者看着就让人对社会失望的报社之作,观众认可度很高的家庭类温情电影总是不受故作高深的评委人青睐,但现在有了自己,她便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去为那些表达人性温暖世间美好的电影,踏平这一条艰难险阻的道路。
商议争论的最后结果,便是定下了给予电影里表演最为出色的苏韵,与《摄影师马丁》的莫妮克·梅居尔、《三女性》的谢莉·杜瓦尔这两个成年女演员一起,拿最佳女主角奖。
这个最佳女主角奖的三黄蛋名单一出来,在场不少人都是一阵震惊,然后又逐渐化作恍然。
康城国际电影节从来不缺双黄蛋、多黄蛋的存在,早前三黄蛋、四黄蛋不在少数之余,55年的第8届电影节,更是连开十一个影帝和六个影后……
人们震惊的是,苏韵华人之身还是其次,毕竟这时候她所真正归属的那个国家正在强势崛起,导致她已经先一步破了奥斯卡的桎梏;而去年那个多事之秋里,她救援震区和面见离去伟人的传奇经历,都足以让这个国度的人高看她几分。
所以,才会以十二岁的年龄,拿下了一座康城影后的奖杯——影后奖杯是对一个演员在职业生涯里最好的加冕,但一个影后奖的价值在圈内,是不如一个编剧奖或者影片奖。
康城的最佳影片奖颁发的人是电影导演,而一个优秀的导演或者编剧能给一个地区娱乐事业带来的正面影响,远远大于一个人们眼中风光无限的影后。
苏韵也是在宣布得奖名单后,明白到了这一点:正是因此,她拿到的是原本不抱希望的最佳女主角的影后奖杯,而不是本来认为胜算不小的最佳影片的金棕榈奖杯。
演员奖杯是小叶子,金棕榈奖杯是大叶子——那些人对她和她所属的国家深怀提防之外,却又不得不重视它陆续展示出来的巨大潜力。
不得已,只能妥协地作出取舍,给她一个足够分量但又不至于完全掀起狂风巨浪的奖项。
毕竟她被封禁、没了一半市场,说不定这就是她职业生涯里最后一次辉煌。
最年轻康城影后之名,也许就是最后伴随她的最大荣誉,往后倘若有更优秀的苗子,这个荣誉便会再次被取代。
北美重视论资排辈,欧洲却更喜年轻天才,他们就不信,往后没有人能破这个玛丽苏的获奖年龄记录!
可惜,大概历史总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所相似,第二个年轻的天才影后乔迪·梅,出现在11年后的1988年第41届电影节,并且同样也是第二次最佳女主角奖评比之下的三黄蛋结局。
不过,乔迪·梅以《分离的世界》与同电影的演员琳达·姆夫西、芭芭拉·赫希同获影后时,年龄却刚刚好超过了苏韵所创造的记录,比她大了半岁,是实打实的十三岁。
在88年那离打破苏韵记录最接近的一次都未能如愿打破苏韵的记录之后,时至今日,那些人所期待的被取代,仍未出现。
但这些都是后话了。
这个时期的苏韵,虽然没能拿到心目中的大叶子金棕榈,不过小叶子奖杯却也是照样笑纳——于是她保持着笑容走上了颁奖台,从评委会主席罗伯托·罗西里尼那里,接过了自己的奖杯盒子。
外部红色皮质,内衬白色羊皮,打开之后,椭圆形陶制底座上是一枚倾斜着的、茎部底端成心形的棕榈枝,颇有那奖杯设计灵感来源、康城的市徽中那棕榈叶的意蕴。
康城的市徽以及城市格言,翻译意为“棕榈叶代表了胜者的价值”。
在这一刻的颁奖台上,她就是未来无限辉煌的胜者。
第129章 加冕之后
苏韵缓步下台的时候, 台下人们的神情状态可谓是真正的五花八门。
既然《怦然心动》已经拿到了一座影后奖杯,那么最后的大奖金棕榈是基本没希望的了——但是,哪怕她并没有凭借“最后”一部合拍片拿到金棕榈, 十二岁的影后,也堪称是一个时代的神话。
作为演员身份的一个完结篇章, 这一座影后奖杯,带给她的, 并不止是荣誉。
那些人不舍得给她最佳影片的金棕榈,很重要的一点是怕里面的东方面孔演员借此而获得上升的机会,所以是权衡利弊之下的妥协,只捧她这个看似没有什么未来发展机会, 而且又基本是一直在混好莱坞的童星。
但是在苏韵这种经历了后世各种营销手段、甚至还亲身上阵搞过营销的水军打工人这里, 连带着旁边还有一个营销思维和手段都十分高明又超前的奥维茨,奖项的内容反而是其次了:只要在康城拿到一个足够份量的奖,接下来卖片的事,就是加了一枚份量不小的重要筹码。
虽然混合了不少文艺片的内核,但《怦然心动》这部电影由始至终的定位,都是商业片, 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更多的票房。
于是苏韵心安理得地下台,和同样笑容满面的汤姆和奥维茨一人来了一个胜利的拥抱, 很是激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欣喜之情。
因为知道苏韵这次的目标是康城国际电影节,并且这又是她目前最后一部、转了人物形象的电影,所以香江这边也是派了记者过来。
当初最年轻的奥斯卡女配虽然会在本土掀起电影公司的波澜, 但亲眼目睹同胞在外国人的地盘上得到认可,说内心不激动, 那是假的。
如今, 即使苏韵暂停了拍戏生涯回归学业, 但这“最后”一部电影也是尽力拿到了最大的辉煌,一座属于最佳女主角的影后奖杯!
这是继赵氏电影公司在康城拿过技术大奖之后,他们香江人能在异国拿到的最大荣誉——而且苏韵之前就已经在康城拿过一次技术大奖了,可以说,整个赵氏都不如苏韵一个能打!
想到小道消息里吕少龙和苏韵都是先去找了赵氏被拒绝,最后才寻上的佳和……记者灵感如泉下笔如飞,很是添油加醋地描述了一番苏韵得奖的盛况之后,又继续添油加醋地总结起了苏韵的经历再联合吕少龙与佳和的发迹史,明里暗里嘲了赵氏一通。
赵氏的电影公司他们可是有耳闻了,虽然有着老人们打造的新式古装武侠片和一众年轻俊男打星在苦苦支撑,但人家佳和已经开始走上了800万票房的翻倍大路——要知道,75年的电影票房最高也就是佳和出品的《天才与白痴》455万,但去年年底,佳和勇破自己去年创造出来的最高票房记录,853万的票房一路绝尘领先,抛去了第二名的《跳灰》387万的票房一倍有多。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