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是吗,我媳妇说,我是干部要以身作则,早点回来。家里也没啥事,就提前回来。这连里的基础设施都没有建设好呢,不得早点回来干活呀?”许昌明还在战友面前给晓晓脸上贴金,晓晓就是离得远,也听见了。说让这些老爷们儿说话声音都不清呢。
“嫂子的思想觉悟不错啊。”
“那是。”许昌明脸上都是骄傲的样子,他也没有全部说假话,晓晓之前也说过的,早点回来也有这个意思在。
“走,帮你把东西搬上来,趁天还早,我们赶路。”
“媳妇儿,给你介绍一下,这是我们兵团二连的连长吴六齐,老吴这是我媳妇儿陈晓晓。”
“吴连长好。”
“嫂子好。”
寒暄过后,就是搬东西,一起搬到马车上面去,晓晓坐在后面,挡住东西。
许昌明和吴六齐坐前面,一边赶车一边聊天,都是兵团最近的一些事和新的政策之类的,还有怎么提高生产力。
晓晓抱住装棉被的箩筐一直昏昏欲睡,这马车颠簸的滋味很不好受。路面崎岖不平。
到一连的时候,已经是晚上的时间,“连长回来啦!”
有第一个发现的,后面的人都爬了起来,晓晓这一路看过来,才知道这里到底有多荒凉。
没有一会儿,全连的人都起来,围了过来,个个对着晓晓叫“嫂子好(弟妹好)。”
晓晓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些热情的人,都是发自内心的热情。
吴连长要赶着回去送东西,晓晓在行李中掏了老半天,掏出来一块三斤重的腊肉,这是晓晓从来这个世界后就拿出来的腊肉,一共就几块,婚礼吃掉一块,还剩下几块。“吴连长,谢谢你一路送我们回来,要没有你,我们现在还在路上呢?这块腊肉是家里带来的,你带回去给战士们炒点什么野菜就着吃,味道不错的,当初做的时候我放了很多大料一起腌的。”
吴六齐不好意思接,这不是别的小东西,这块腊肉一看就是好的,熏的油亮亮的,都透着光。
“嫂子,不需要的,我们想吃肉自己在外边打就是。”不过不准用枪打,子弹多精贵。不能随便使用,虽然他们还有枪,也不是随便能打猎的。晓晓也知道,他们的生活肯定不好。
“拿着,吴连长实在是不愿意要就找个地方扔了?反正送出去的东西,我不带往回收的。”
“这……这……。”
“老吴,你是不是一个爷们儿,做事咋那么磨磨唧唧的,我媳妇儿让你收下你就收下。还有一段路,你快回去。”
“那行,谢谢嫂子,我先走了。”吴连长哪里是不想要,要是是一连自己做的腊肉,他都敢抢,可是这是人家家属带的,自己哪里好意思要。要不然也不会被许昌明说他磨磨唧唧的。
送走吴连长,连里的每一个人都围许昌明两口子。
一直直到指导员章杰开始赶人,知道会来些家属,战士们已经抽空建好一些房子,都是留给那些成家的人住,都是一些比较简易房子,泥砖的房子上面还盖着茅草。晓晓家里和指导员家里都是挨着的,晓晓住在第一间院子里面,到现在大家伙也才盖了十来间房子,指导员比较细心,还在每家后面留了几分地的菜园子,前面的篱笆远需要家属或者是住在这里的男主人自己扎。
还有炕也是简单砌好的,晓晓第一夜就是在新房子里面,随便睡了一宿,卫生啥的,压根就没管。
天亮睁开眼睛,边上睡的那一块地方都是凉的,一早许昌明给家家里挑好水,就到连部去了。
一边还放着一份早餐,大碴子粥和一点咸菜,都是野菜做的。
起床以后,现在家里打扫卫生,把家里带来的一些东西,给拿出来归置好。没有柜子,许多东西,晓晓还是放在箩筐里面。外边有一个土灶,是连着炕的。
在炕上铺上一层棕垫才好,可是这里没有,晓晓只好把家里带来的报纸拿出来,都是她从废品站收来的,带来糊墙的,先糊炕。
一天没有出门就在家里收拾。
连部
“老章,这段时连里情况怎么样?”许昌明拿出来一包好烟递给章杰,他特意给章杰带的烟。
“大前门,不错还记得给我带包喜烟,怎么样。嫂子对你好!”
“我媳妇儿当然对我很好啊,也不看看我是谁。”
“吹,你就吹。”
“咱们还是说说连里的情况?”
“行 ,之前开的荒都种上的那些,涨势都不错。一定能丰收。”
“那就好,我在家也担心着。”
“……”
一连还有三个排,大家都在比拼着,卯足劲的PK。
看哪个排开的荒地多,哪个排打的粮食多。
几个月下来,这里比之前来的时候好了很多,有点样子,可是在晓晓眼里还是一片荒芜。
“昌明,你现在把家里的腊肉送几块到连部食堂去,家里留一块就行,过几天家里请客,请在这里的人吃饭,有多少人,你说说我好好准备准备。”
“媳妇儿这么多人的饭,咱家的粮食够吃吗?”
“够的,够战士们吃一顿的,过几天我坐连里马车出去一趟,找人换些粮食来,我知道这里有很多的野鸡野兔,我这几天打点,到时换些回来,咱们的房子都是这些留在连部的战士的盖的,不得做一顿饭谢谢大家呀。”
晓晓知道一个连就一百来号人,不超过一百三十人。回去一半,还有一半最多六十几人。
不算多,主要是自己要和战士们先打好关系,请客是晓晓融入这里的第一步,这些都是最可爱的人。
刚从战场下来,又投入到农垦的大军里面来,这很不容易。
“我算算,加上我们俩应该有六十四人。”许昌明想不到自己的媳妇儿这么通情达理,还主动请客。
黑龙潭给人感觉是,这里是人烟稀少、野兽横行,沼泽成片、冰雪苦寒的地方。这里有世界上最肥沃的黑土地,却一直是我国最荒凉的地区之一。
要知道这里的锄头都不多,听许昌明讲刚开始的时候,全是用手拔草,用木棍插坑下种的方式开始在这片荒原上。
没有牛马,都是人拉犁,没有农具,大家是仓促上阵,好些都是临时在周边买的,可是也不能做到人手一把农具,有的用铁锹,有的用锄头,有的用木棍大家每天轮换使用农具,现在已经种好许多大豆。
这次许昌明还把晓晓家里的农具全部带来还有在老家收集的一些旧农具,卸掉木头把子。晓晓也买了一套新的。
这些都是在这里要生存下去的必备品,晓晓是大概知道这里是什么情况 ,可比大部分的人都b准备的要充分。不过一连从晓晓来了以后,第二批回去的都知道要带什么东西来,这是后话。
第三天,晓晓开始了在房子后面的菜园子开荒 ,她开一垄出来,就先种一些白菜,在这种地方尤其要补充绿色蔬菜 ,到了冬天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 ,很多人不适应会得雀盲眼,就是到了冬天的晚上看什么都是白茫茫一片。下午打猎,多存点过冬。
晓晓暂且没有加入到开荒里面去,连里就她一个女人,还有家里还没有规整好。
晓晓每天比开荒的人还忙。
“嫂子,明天有车进城,你要去吗?”
“去 ,怎么不去呢,几点起床?”晓晓第二天就问过什么时候有马车进城。
“凌晨三点出发,回来还不会很晚。”
“行,我知道了,谢谢。”
“不用谢,我先走了。”
晓晓要到县城里面买柜子和桌子,还有家里还缺的一些东西。家里缺的东西实在是太多。
凌晨两点,晓晓就起床开始在捣鼓着,在锅里热了点吃的,还带了几个野菜馍馍,依然带着她家的箩筐。
“嫂子,还以为要去叫你呢。”赶马车的是在战场上受过伤的年轻小伙子邹勇,左手的胳膊使不上什么力,赶赶马车还是可以的,平时都是他在照料连里的两匹马。这还是来了这里很久之后才一个连配两匹马,用来做交通工具。就是下地都很少,怕累着马。以后运东西都费劲。
“坐便车,还让叫那能呢。”车上还有连部的文书小文,也是个腼腆的年轻人。
县城也比晓晓老家的县城要差点,不过该有的基本生活用品还是有的。
他们出办事,约好在城里的牲畜市场等,在那里可以花点钱给马喂的饱饱的。还可以等人,大家一般都是集中在这边上等人。
大部分都是一层的平房,不过在县城的中心有几栋两层的建筑。
晓晓第一家就奔一些卖盐和姜醋的地方,还买了一点菜种,见到有油腊店,晓晓好奇进去看了看,东西很少,不过腊货比较多。还特别关注了一下腊货的价格。
转到这次逛县城的重点地方,废品收购站。看门的是一对老夫妻,“婶子,大叔,你们收购站有就柜子和桌子没有 ,还有椅子。”
“闺女,这个有啊,不过好些都是坏的,能用的不多 ,你要自己找。”
“行,谢谢大叔和婶子,我先进去找找看看。”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