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河山风月 (我的长枪依在)
- 历史军事
- 作者:我的长枪依在
- 更新入库:04.13
其实越是站得高,看得越清楚,对那些框框条条,各种东西也没那么重视。
再者现在还不是明、清,很多东西是很宽松的。
看社会风气首看法律刑罚,因为一朝的法律刑罚残酷不残酷是塑造社会风气的重要原因。
宋代的刑罚比唐朝还轻,是古代封建帝国中最轻的,这本来正常,就像唐朝比汉朝轻,汉朝比秦朝轻一个道理,社会是要往前进步的。
可等宋之后反而看起来不正常了,就像来个大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特别明、清,不但没轻,反而越来越残酷,什么灭三族不爽灭九族,灭九族不爽灭十族,腰斩,凌迟等等各种酷刑肉刑要么被重新启用,没有的就自己发明出来。
这样的刑罚下,社会风气也越发保守、森严和死气沉沉,这就是后来多数人对古代社会的理解,因为明、清距离最近。
但现在其实是不同的,而且非常不同。
如今即便战乱连连,很很多事是十分宽松的,大家也没那么“讲究”。
特别是在忠孝节义,纲常伦理,称呼,名号,以及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上,都没那么斤斤计较。
且不说普通百姓,皇帝都没那么多讲究。
赵匡胤篡位后仍对郭荣遗孀叫太后,叫太后的父亲还是叫国丈;叫前朝驸马张永德依旧叫驸马;叫他的一些爱将之类的还是老样子,基本都是爱怎么称呼怎么称呼。
批示奏疏的时候也会脏话连篇,连登基大典,设宗庙社稷,祭拜天地的大事都是抓紧时间草草搞定了事。
文武百官也没人觉得不妥,天下也没人说什么。只有窦仪有次批评赵匡胤,别见大臣的时候老是随随便便的,衣衫不整,身为皇帝,少说穿戴整齐点。
这个时代,乃至之前的汉、唐,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明、清及其之后闹出来的那些森严风气,以及各种瞎讲究,社会风气也比较随性,开放。
像赵匡胤和李世民等开国皇帝都差不多,至于刘邦就更不用说了,他简直是一朵奇葩。
要说不循规蹈矩,刘邦干出来那些目无岗纪,不守规矩的事都能写本书,而且绝对是让人忍俊不禁的书。
这种开放的风气,从汉朝就已经定下,之后一直延续发展。
很多人只知道汉朝打仗很多,打仗很猛,但不知道跟随卫、霍建功立业封侯的人好几个都是匈奴人,率先进军西域的先锋将领也是匈奴人,甚至汉武的托孤大臣中有一个也是匈奴人,他当初是被霍去病俘虏的。
再比如赵破奴率七百骑兵出玉门关攻破车迟,楼兰,围困中亚两个国家;还有那场“虽远必诛”,在今咸海附近杀了郅支单于的大战等,这些大战中远征的汉军其实数量不多,大头是西域各国派出“协从军”。
汉朝继承秦朝很多东西,其中广博开发,吸纳天下人才这点也是。
所有人不会因为出身而区别对待,也不会抱着自己的东西不放,兼容并包,对外族杀归杀,打归打,也一直秉持开放态度,只要有本事,不看出身,不看是哪里人,有功就赏。
这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如果统观历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无论是汉人自己,还是外族,用“汉”为国号的国家,割据政权等,多到离谱。
以致历史上都写不过来,只能给他加别名来区别。
如西汉、东汉、季汉、南汉、北汉、后汉、玄汉、盆汉、成汉、汉(赵)、刑汉、侯汉、朱汉、王汉、郝汉、陈汉.......
乃至现在,北面的辽国很多人一厢情愿的说他们是继承大唐,可他们自己是不承认的,他们的皇帝直接就说过,想做汉高祖。
某种程度上,辽国算是成功了一些,因为自汉朝立下规矩后,之后无论是魏晋北朝,还是隋、唐,乃至到如今五代十国,众多无论哪里来的人,多数都想着要做汉高祖,一旦立国也遵循汉人的规矩,以夏、商、周,春秋战国的古国名为国号,这样无论怎么变,都以示同源。
但辽国打破这千年来的规矩,并且没有受到惩罚,于是规矩就变了。
之后在辽国治下女真人,蒙古人等纷纷立国,他们立国就不再如当初他们的祖先那样,依旧循序汉朝的规矩,而是跟着辽国。
金国的金,就是仿效辽国,辽国以镔铁为国号,女真人就以黄金的金为国号,而蒙古人起初的蒙兀王也是辽国封的。
等到蒙古人彻底用武力吞没所有南面的山河之后,通行千年的规矩彻底被打破,由汉朝留下的规矩变成了辽国为开端的规矩,也标志着农耕民族在在政治,文化,军事上占据千年的主导地位丢失。
这点来说辽国确实差点成为他们梦想的汉高祖,制定新的规则,可惜他们始终没法往南,没把自己那套推行出去,最后还是靠蒙古人。
短短两天,从立宗庙社稷,到登基大典,史从云快马加鞭,草草走了一遍,等第三天,朝议已经正常开始,庞大的国家机器再次运转起来。
而此时,史从云篡位,改国号为秦的消息,差不多也已经陆陆续续到了天下各处........
第305章 、是件好事
河东北部向来四季分明,冷的时候根本不讲情面,热起来也不含糊,夏天很很热却不是南方的闷热,没那么难受。
晋阳城的宫殿里放了一些冰盆降暑气,冰块用得却不多,皇帝刘钧正好自己的宰相郭无为讨论国家的事。
郭无为,字无不为,原本是齐地(山东)人,曾经投靠过大周,但却被随便对待,在官场很不得志,还被上官百般刁难。
乱世中官场贪腐联结,堕落腐败之风更盛,周国也不例外,郭无为一气之下弃官而走,之后北汉皇帝听说他的才能,以三顾茅庐的诚意将他请到朝中。
郭无为却有本事,整顿朝纲,操练军队,很快成为独揽大权的宰相,北汉能撑到今天,有他很大功劳。
不过此时两人脸上都有愁容,话里话外都透着无奈。
这些年来北汉很不好过,国家穷困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大家都知道,而且感同身受。
北汉开国皇帝是延续被周国篡夺的后汉名义,依靠北面辽国立国。
几乎是与南面周国一同开国,而且视周国为敌寇,一直觉得周国是夺了他们刘家的江山,这也是为何当初大周一换皇帝,北汉就迫不及待联合契丹发兵,想要夺回大梁的原因。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周军于高平大败北汉军,围困太原,若非辽军救援得力,只怕北汉早就亡国了。
而当初高平一战,国中精锐几乎全部损失殆尽,数万青壮战死,对于国小地狭的北汉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如果不是辽国撑腰,只要周国敢发大军,他们就敢亡国。
所以为拉拢讨好辽国,刘均对辽国皇帝不只每有事比请示,而且隔三差五就要上贡,同时辽国给他的诏书中称呼他为“儿皇帝”,他虽觉得屈辱,也只能毕恭毕敬,向辽国请罪时甚至说了“父为子隐,愿赦之”的话。
如果不是情非得已,谁愿意当儿子,可刘钧心里也有数,高平一败之后,北汉其实就已经要亡国了,只要辽国不出兵救,周国灭他们简直易如反掌。
之所以久久不出兵,只是忌惮辽国,这种情况下,即便辽国皇帝叫他孙子他也得答应,否则就会亡国灭种。
但从去年起,情况更加严峻了,杀神史从云在关北大败辽军,听说杀了五万左右的辽军精锐,打得他那爹皇帝在幽州城里龟缩不出,如果不是周国皇帝病死得及时,只怕辽国皇帝早被史从云擒了。
而周国大将李重进又于太行山口大败他们派出的援军。
国中上下震动,如果只是本国战败,尚且不至如此,但他们的靠山,曾经以为天下无敌的大爹辽国也狼狈至极,损失惨重,连皇帝也差点让那史从云捉了。
这些不只自己被打,自己的爹也被打了,辽国能不能保护他们?在所有文武乃至百姓心中都成问题。
于是朝野震动,人心浮动,举国上下都透露出不安的气氛。
恰逢这时,麟州刺史杨重勋趁势投降了周国。
刘钧大怒,派出兵将征讨,战争持续将近一年,终于有了分晓,他派出去的众多兵将居然不敌杨重勋被打退。
战报前几天才到太原,这也是他和郭无为忧心忡忡的原因之一。、
南面大周虎视眈眈,别面的大爹辽国被狠狠打了一顿,如果南方再次出兵,契丹人敢不敢冒险救他们就是问题,如果契丹人不救,他们小小的北汉绝无对抗整个周国的可能。
所以这一年来刘钧愁得几乎夜不能寐,翻来覆去睡不着,想起这些事就怕不知那天南面大军就会兵临城下,将他们刘家灭门。
“杨重勋吃里扒外,亏先帝如此看重他们家。”郭无为颇为不忿的说,“先帝还给他的弟弟杨业赐名刘继业,带在身边视为心腹爱将,领了保卫指挥使,乃至建雄节度使,他们杨家就这样对先帝的恩遇么!”
刘钧摇头:“刘继业不同他哥杨继勋,对朝廷忠心耿耿,也是骁勇之将,不用怀疑。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