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小学生 完结+番外 (随轻风去)


  秦德威不满的扭头喝道:“你干什么?别捣乱!”
  徐贤妻难得不讲理一次,小小的撒泼说:“这劳什子伯爵没意思,将来我儿子也要考状元!”
  如果按照秦德威那种设计,这个嫡子将来注定是混吃等死的富贵闲人,不会有半点实权!
  秦德威执笔叹道:“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总要有人做出牺牲,就让他去当伯爵吧!”
  还有另一份自辩要写,安抚好了徐妙璇后,亲德威就换了本札子,再次执笔开始写。
  “臣风闻朝廷要增补大学士,是以严世蕃又开始跳梁!臣疑心此乃背后有人挑哄也!
  臣委实不明白,以臣之功勋,不计出塞之事,文臣官职才是四品。
  而严世蕃何德何能,一年骤升为部院从五品,与臣只相差一品半?”
  与第一份自辩不同,这份口气就很不一样了,充满着攻击性,甚至还直接把是否要增补大学士的问题挑了出来。
  两份自辩疏明传后,朝中立刻意识到,秦德威还是那个秦德威!
  虽然秦中堂一直不上班,但仍然能掌握住节奏!


第七百四十三章 学习实践
  秦德威的自辩奏疏被送进宫里后,朝堂暂时又恢复了平静,大臣们都想先看看嘉靖皇帝的反应。
  内阁并不愿搭理秦德威,直接把两本自辩疏都呈给皇帝了,一切交由圣裁。
  嘉靖皇帝到了夜深人静的半夜三更时,才开始看奏疏,最近开始了这样的作息节奏,而这时候在旁边侍候的是大伴黄锦。
  看完秦德威第一份自辩后,嘉靖皇帝直接批道:“朝廷以爵位酬功,本不欲虚置,待嫡子成年之后,可再转袭。”
  按照制度,让儿子袭爵有两个前提,第一是武勋本人必须年满六十;第二,儿子必须成年,也就是年满十六岁。
  秦德威两个条件都不满足,嘉靖皇帝不能完全照顾和纵容,又不能完全不照顾。
  所以就定了个嫡子成年之规矩,两个条件里只需满足后一条即可。
  又看完第二份自辩奏疏,嘉靖皇帝便叹道:“朝廷可用之人何其少也。”
  这句话没头没尾的,乍然听到让人难以理解,朝廷里不说人才荟萃吧,但怎么也不至于到无人可用的地步。
  但默不作声的黄太监脑中转了几转后,才稍稍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前些年,皇帝起居一直比较正常,接触面很广,时常能选拔出比较顺眼的大臣,到了需要用人时,就可以直接补位。
  而最近这一两年,皇帝潜心修仙,虽然阅览奏疏没落下,但直接接触的大臣很少,来来回回就是夏言、严嵩、秦德威等那几个。
  所以在当今需要增补大学士时,皇帝发现,没有候补的宠臣可用了,所以才会生出“可用之人”太少的感慨。
  在原本历史上,嘉靖朝前期首辅更换十分频繁,而在中后期,严嵩一个人就干了将近二十年首辅,未尝没有“选择面太窄”的原因。
  正在黄锦暗自揣摩的时候,嘉靖皇帝突然抬起头,对黄锦说:“明日你去翰林院,让词臣们撰青词,宫门落锁之前带回来。”
  到了次日清晨,黄太监就奉旨去了翰林院,顿时让整个翰林院鸡飞狗跳起来。
  嘉靖皇帝自从移居西苑后,不上朝,不开经筵,少见大臣,对一般的官员而言,可能还没那么大影响,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
  但翰林院就“深受其害”了,翰林的性质本就是文学侍从,与其他官员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接触皇帝机会多。
  如果一年到头接触不到皇帝,那翰林还有什么威望和上升渠道可言?
  所以嘉靖皇帝突然派了亲信太监来到翰林院,并搜集青词,跟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差不多。
  稍微聪明点的人也能猜到几分皇帝的心思,但众人对此也是态度各异。
  想想秦府门客归有光对写青词的态度,大概也能明白大部分翰林的心情了。
  黄太监一直在翰林院呆到了午后,然后带着数十份青词回到宫里。
  在仁寿宫外的迎和门,黄太监遇到了锦衣卫指挥陆炳,两人一个是皇帝自幼的大伴,一个是皇帝的奶兄弟,自然亲近。
  打完招呼后,黄锦笑道:“听闻陆大人此去大同,收获颇丰。”
  这次从大同回来的人里,除了秦德威就是陆炳收获最大了。
  押着武定侯郭勋、原大同巡抚史道、原大同总兵王升这样的超豪华犯官阵容回京受审,陆炳这个关系户在锦衣卫里算是“一战成名”。
  至少在现有的锦衣卫官里,除了经历过当年左顺门事件的老人,没谁这么勇猛过。
  虽然朝臣心知肚明怎么回事,其实都是秦督师为了避“专擅”之嫌,所以借着陆炳之手进行的大清洗。
  但在表面上,这些犯官还是陆炳押回来的,功劳也得认,别人都得给皇帝奶兄弟面子。
  感觉自己在锦衣卫里的威望急剧增加,陆炳正春风得意,听到黄太监的话,也笑着回应道:“收获委实良多,但真正收获不在于几个犯官,而是在心里。”
  他在大同亲眼看着秦德威如何争权夺利,如何铲除异己,如何结党营私,他发自内心的感到学到了不少。
  黄锦闻言产生了小小的讶异,从刚才这句话来看,陆炳可能真有长进了,前途更进一步看好。
  于是黄太监产生了进一步卖好的念头,主动开口道:“你来西苑有何要事?可曾需要我帮助?”
  陆炳想了想后,答道:“特为武定侯郭勋而来,欲向陛下请旨。”
  被陆指挥“押解”回来的三名犯官里,巡抚史道、总兵王升都属于罪证确凿的,制造“天日昭昭”冤案的最大主犯。所以罪责完全没有争议,就等着刑部走完审判流程,论罪后明正典刑。
  但武定侯郭勋就比较特殊了,严格来说郭勋的罪证并不充足。
  而且郭勋本身就是奉旨前往大同捉拿秦德威的,不能因为他企图对秦德威动手就判他有罪。
  再说郭勋在大同,不依靠本地巡抚、总兵又能依靠谁?要说郭勋勾结巡抚、总兵共同犯罪,也缺乏过硬证据。
  况且郭勋身份也比较特殊,家世乃是开国侯爵,又是前十几年的风云人物,武勋里的头号大礼议功臣,实在有点贵重。
  所以刑部对郭勋的情况十分棘手,又把郭勋退回了锦衣卫,让锦衣卫“补充侦查”。
  这里面的潜规则就是,如果郭勋有罪,你们锦衣卫就把他屈打成招;如果郭勋无罪,你们锦衣卫就直接放人好了!
  反正这种不清不楚的、可能徇私枉法也可能制造冤案的脏活,需要由你们锦衣卫来干,这是你们锦衣卫诏狱的责任和存在意义。
  至于谁来决定郭勋有罪还是无罪,当然是宫里那位大明至尊了。
  黄锦听了陆炳的来意,不禁对郭勋产生了一些同情。
  当年的郭勋何等风光,屡屡以武臣身份干涉朝廷政务,堪称近百年来的独一无二,甚至还能成功举荐兵部尚书人选。
  就是遇到了秦德威后,郭勋的好运戛然而止。
  数年前被削去实职权柄也就罢了,今年好不容易重新取得皇帝信用,得以作为勋贵代表在无逸殿侍奉,可转眼间居然又混到了下天牢的程度。
  但郭勋到底有罪无罪,黄锦并不很在意,这与他关系不大,让他感到敏感的却是另外一个情况。
  “陆大人你为了郭勋之事,直接过来请旨?没有先上报东厂?”黄锦收起了笑容,神色有些严肃的问道。
  陆炳答道:“即便上报东厂,还是要请旨。不如我直接请了旨,然后再禀报与东厂,这样更便捷些。”
  黄锦一时无语,由谁来请旨不是随便小事,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好不好?
  久在宫里,黄太监当然明白很多惯例办事程序。比如郭勋如何定性这样的大事,锦衣卫应该先禀报东厂,然后由厂公向皇上请旨。
  一是因为太监出入宫禁面君更为便利,二是皇帝日常与太监更为亲近,往往也更亲信太监。这也是东厂一直凌驾于锦衣卫之上的原因。
  但陆炳这次绕开了东厂,直接向皇上请旨,就不符合惯例程序。往严重里说,就是与东厂争权。
  黄太监知道陆炳肯定具备这样的“软实力”,但陆炳现在这样做,后果如何真不好判断。
  他还是对陆炳提醒了一句说:“只怕有人不高兴。”
  陆炳故作轻松的答道:“无论怎样做事,总会有人不高兴的。”
  黄太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好,以陆炳的“软实力”,可以判断迟早会有这么一天的。
  可那东厂的秦太监能从一干潜邸从龙之人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为二号太监、东厂厂公,又岂是好相与的?
  次日清晨,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秦福来到仁寿宫,趁着皇帝早膳的时候,进行日常汇报。
  汇报完毕时,嘉靖皇帝随口对秦太监问了句:“昨日陆炳为郭勋之事请旨,你可曾知晓?”
  秦太监心里动荡了几下,但面上平静的答道:“实不知。”
  然后嘉靖皇帝就没再说什么,秦太监也就告辞退下。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