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小学生 完结+番外 (随轻风去)


  秦德威就翻检着看了起来,先看的是地方奏疏抄本。
  反正就是浙江巡海军发现有夷船三只,上挂日本国进贡旗号,自称是日本国王源义晴遣使来贡。
  浙江巡按傅凤翔等人奏道:欲遵明旨,仍前坚却,但其卑词效顺,势难阻遏,悯其悔悟之忱、略其蒙昧之罪,乞敕该部再加详议。
  秦德威看到“日本国王源义晴”三个字,有点小小迷惑,换算成了足利义晴才恍然大悟,就是太阁立志传里那位剑豪将军足利义辉的父亲呗。
  反正大明对日本内部事务没多大兴趣,当初随便就册封了将军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
  嘉靖皇帝的对地方奏疏的批示是:夷性多谲,不可轻信,礼部便会同兵、刑二部、都察院详议来说。
  秦德威看着真是心痒痒,嘉靖皇帝怎么不来问自己,这满朝文武,谁能比他更懂日本国!
  然后秦德威继续看今日的奏疏原件,是礼科都给事中丁湛所上。
  其中结论是:倭夷再来修贡,仰承祖训,却而不受,以示天朝不通无礼义之国!
  秦德威将丁湛的奏疏摔在地上,骂了一句:“庸人误国也!”
  不只是骂这份奏疏,也是骂历史上这个人,将来此人出任浙江海道,也干了不少蠢事,甚至都能被严嵩当倭寇大起的替罪羊。
  方佑连忙将丁湛奏疏捡了起来,这可是今天送入的奏疏原件,马上要送到阁老们手里的。
  让秦中堂提前看,都已经是打擦边球了,要知道秦中堂的入直文渊阁差遣后面,可是加了不预机务几个字!
  就是有这几个字,奏疏虽然经过秦中堂之手,但秦中堂根本没有资格对奏疏提出任何意见。
  方佑请示过后,就捧着奏疏原件出去了,混入其它奏疏,一起送往西苑。
  又到次日,秦德威看到了嘉靖皇帝的对丁湛奏疏的批复:这本说的是,送至礼部看过。
  朱批在秦中堂手里转了一圈,做好备案存档后,又送出去了。
  于是秦中堂心里更难受了,一份份文件出现在自己面前,自己明明有很多想法,却没有权力表态和处置。
  这种感觉就像是看得见却吃不着,比看不见还要难受!见鬼的不预机务!
  朝廷是有规矩的地方,不是你职务分内事,不是可以风闻言事的言官,皇帝又没有咨询你意见,那你就最好少说话。
  如果每个人都随便对其它衙门事务指手画脚,那就乱套了。
  特别是秦德威这个入直文渊阁,本来位置就很敏感,只要想几乎就能接触到所有文件。
  如果动辄对奏疏朱批大发议论,不加掩饰的真拿自己当内阁大学士,肯定要被所有人猜疑。
  当初秦德威为什么话特别多,因为翰林词臣能经常面见皇帝,本来就有顾问职责,可以与皇帝面对面随意议论,这就是词臣特权。
  但现在皇帝隐居西苑,不上朝也不怎么见外人了,词臣就很难面君了,这就是秦德威当初最担心的事情。
  而且嘉靖皇帝没有赐下银章,秦德威也就没有上密疏的特权,对于一个喜欢议论飙发的人来说,不能说话这就很蛋疼了。
  无论如何,这件事一定要发声!秦德威抓起笔,就开始写奏本。
  方佑很不能理解,秦中堂管这闲事作甚?日本国贡使这种小事,有什么好关注的?
  行走于宫廷,谨言慎行是最基本的准则。
  如果为这种根本于己无关的小事随便伸手,引起了别人尤其是皇帝的猜忌,反而得不偿失。


第六百八十四章 涉及秦德威无小事
  没人觉得日本国朝贡事件是大事,连自己人都不能理解秦德威目的何在。
  只有秦德威自己明白,他就是为了借这件事,争夺对日关系的话语权,将今后外交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把外交事务交给其他任何本时代的人,秦德威这个穿越者都不放心。
  非程序性的奏疏,秦中堂还是会自己动手写的,因为让别人代笔,很难完美体现他这个穿越者的意图。
  将一本章疏拟完并誊抄后,秦德威又喊来中书舍人方佑,吩咐道:“与其它奏疏一起送到西苑。”
  方舍人很有凡事都想在领导前面的精神,请示道:“要不要中堂奏疏单独送去?这样更能引发关注。”
  秦德威语重心长的对手下教导说:“我们臣僚要牢记克己二字,又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怎能随意借着职务便利,给自己搞特殊化?”
  方佑只能做出受教模样:“中堂所言极是,是下官肤浅了!”
  退下后,方佑偷偷打开了秦中堂的奏本,结果发现奏疏里内容只有一条,奏请四夷馆增设日本馆。
  高,真是高!方舍人不得不佩服,秦中堂真善于利用条件钻空子!
  这样一来,还挂着提督四夷馆差事的秦中堂就能名正言顺,参与日本国相关话题的议论了。
  按照传统老规矩,应该是司礼监文书房每天代表皇帝收一次内外章疏,然后送内阁。
  司礼监权力比较大的时候,司礼监诸秉笔还能先代表皇帝看奏疏,看完后再送内阁。
  但在嘉靖朝,司礼监权力被嘉靖皇帝限制了。甚至连司礼监秉笔批红这样的事,嘉靖皇帝都经常在修仙之余亲自动手。
  所以此时阁权渐重,奏疏一般先送内阁手里看,这就是为什么嘉隆万时期被称为大明文官政治的顶峰。
  但这也不意味着嘉靖皇帝对内阁就放权,奏疏一般都要亲自过目,简直勤奋的不像是个正常大明皇帝。
  能跟嘉靖皇帝比勤政的,大概只有大明太祖高皇帝和崇祯了。
  后世时常有人分析,为什么嘉靖皇帝如此沉迷修仙还能保持大权不旁落,首先抛开所谓权术不谈,第一个原因就是嘉靖皇帝本人勤奋啊。
  有一个时时刻刻盯着你、怀疑你的皇帝,大臣想夺权也难。
  次日,方佑亲自跑腿,将今日份章疏一起送到了西苑迎和门,秦中堂的奏本也很普普通通的夹杂在其中。
  在那边接收章疏的人是一名小内监,名叫冯保,年纪不足二十,刚从内书堂肄业,进入司礼监参加工作还不满一年,负责在迎和门收外面奏疏。
  方舍人想了又想,就对冯保说了一句:“秦中堂的奏疏就在其中。”
  冯保闻言,就翻出秦德威的奏疏,放在了最上面,然后又对方佑笑道:“阁老们早有言在先,若有秦学士奏疏,务必优先对待。”
  方佑突然醒悟,难怪秦中堂不需要单独送他自己的奏疏,确实完全没这个必要!
  哪怕是混杂在上百本日常奏疏里,秦中堂的奏疏也是会被阁老们特别留意的,所以根本不用为了醒目而单独送!
  此后冯保冯太监又将奏疏送到无逸殿夏言夏首辅的直庐,也“好心”提醒了一句:“最上面那本乃是秦德威的章疏,咱特意翻到上面来的。”
  虽然这种小细节没什么用,但也是一种示好。
  刚开始职业生涯,各方面还很生涩的小太监冯保,也知道尽力拓展自己的人脉。
  但贵为首辅的夏言只对小太监冯保挥了挥手,冷淡地说:“知道了,你下去吧!”
  冯保失望的从首辅直庐退出来,就在院中遇到了另一个阁老严嵩。
  “又劳烦小哥儿来送奏疏了。”严嵩和蔼可亲的对冯小太监打招呼说,顺便将手里两盒茶叶递了过去,“家里面刚送过来的,小哥儿拿两盒去。”
  冯保连忙推辞,但始终推辞不掉,就收下了严阁老的小礼物。
  他一边向外走,一边暗暗想道,难怪天子近年来越发亲近严嵩,看这做人姿态就可见一斑。
  夏言自然不会关注冯保这样一个龙套小太监的心情,现在他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秦德威的奏疏上。
  其实这本奏疏的内容很简单,秦德威只说了一件事,请求四夷馆增设日本馆。
  原本四夷馆有八个馆,当初秦德威接手后增设了西洋馆,变成了九馆体制。没想到时至今日,秦德威又来奏请增设第十个。
  但在朝臣的认知里,悬隔海外的日本国对大明没什么用,日本国也不是特别从顺的藩属,往来也不多,所以没必要设日本馆。
  不过事情本身并不是大事,可朝中大佬心里都有一条规律:涉及秦德威无小事,越看起来莫名其妙的越不是小事。
  所以奏疏内容不值一提,关键问题在于,奏疏背后的秦德威到底又又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夏首辅对此有一个猜测,越想越令他自己不满的猜测。便对随从吩咐道:“请礼部张尚书来!”
  没过一会儿,同在无逸殿入直的礼部尚书张潮九到了。
  夏言将秦德威奏疏递给张潮,淡淡的说:“你且看看。”
  张潮展开看完,也是一头雾水,同样不清楚秦德威的目的。
  秦德威提督四夷馆,那都是三年前的事情了,其后三年秦德威一直在不停的升,但秦德威却始终抓着四夷馆不放。
  如今已经贵为三位一体清流,半步入阁的官职,却还挂着提督四夷馆。
  有人对此说笑道,这可能是大明开国以来,最清贵的提督四夷馆官员。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