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魁楚这一家子,本就是失败者,结果现在还敢跳这么欢,太子敢拿他们开刀,朱以海双手赞成,他才不管什么证不证据。
皇帝一句结党营私,欺君罔上,百死都莫赎。
这就跟朱元章开国后搞的那些大桉一样,那些桉子只是引线,而不是真正的原因,皇帝只是借机清洗,达到结果而已。
吴易还在这跟皇帝要证据,这不是搞不清状况吗?
要什么证据?他们如此这般攻击皇帝的基本国策,皇帝要处置他们还不够吗?
“范逊、丁文相立即处死,不须秋后,其余参与罢考闹事的,革除功名,永远不得再参与科举考试,既然他们不愿意去京畿,那就全都迁移来甘肃戍边屯垦。”
“其余没参与闹事的考生,给他们补考。”
“丁魁楚、丁启睿、丁启光、侯恂、郑三俊、侯方域、张时夏、陈廷路、范近思皆斩,其家族三代有功名、官爵者全部除籍为民,财产充公,全族流放甘肃安西府。”
朱以海的处置非常狠,从所未有的严厉,以前如陈子龙、左光先也顶多是流放,更早的一些官员,更多只是革职、降级,或罚俸等。而现在一次比一次严厉,从贬官到革职,再到除籍流放,现在更是直接处死,还要牵连家族。
皇帝对于那些还试图恢复旧制的那些士绅官僚,尤其是那些抗虏北伐时没出力,甚至干脆就是降顺投清的那些墙头草,如今却跑出来对抗朝廷政策的这些人,直接就出大招了。
杀鸡儆猴,如果那只鸡吓不到猴,那就多杀几只,杀几只大的。
皇帝也是以此表明对太子的大力支持。
他们以为现在还是以前吗,还以为士大夫就能绑架皇帝控制朝堂?朱以海虽然罢废了太监,也不需要用什么阉党,但依然不惧那些敢跳出来的人。
皇帝有一把最锋利的刀,那就是几十万御营,还有那些从龙士族新贵官员们,丁启睿他们并不能代表所有士族乡绅。
就如四大公子之一的侯方域这次被皇帝毫不留情的处死一样,皇帝曾经对他也是高看一眼,特殊赏识重用,甚至在之前他们犯错后,也给予机会,但这种机会不会一直给,尤其是在错误的时候,站到了错误的队伍里,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后,皇帝可不在乎他是复社四公子。
复社四公子曾经是他光鲜亮丽的羽毛,如今却是他被杀的一个诱因。
吴易脸色苍白不敢多言,皇帝是真怒了。
“陈潜夫在河南要修黄河大堤,结果劳工不够,要官绅一体当差,这一点朕不反对,但是有一点他做错了,如今市面上既然修河雇工一月要起码两块银元,那官府就该给两块银元,而不是一天给五十文钱,
至于说银钱不够,那是另外一回事,可以申请朝廷多拔款,或是发行修河特别债券,先借钱,后面再还,而不是实际雇工一月两块银元,结果只给一块五。
修河是黄河两岸所有人息息相关的大事,这河修好了也是保护大家生命财产安全,虽然大家都缴了地丁银,但现在修河工期紧工程大,缺少人工,那么朝廷再摊派河工到田亩上,也是应当,只要给了雇佣工钱就行。”
“按亩出丁是最公平的,地多的可以雇人代工。河南官府要保证不得在额定地丁银外再额外摊派修河银,也不许克扣雇工钱、材料费、伙食费这些,那么河南士绅就该同心协力。”
修河是大事,谁也不敢大意。
陈潜夫是办实事的人,虽然这政策有些瑕疵,但朱以海觉得还是当下旨嘉奖鼓励,有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就好。
河南修河,固定的丁银远远不够,可以由朝廷发行修河债券,或是先从户部银行或皇家银行借款,毕竟黄河也不是年年要修,以后再由朝廷从修河专款里拔钱还款,或是地方上分期还。
百姓交了代役丁银,现在修河还要派役出丁,虽有不合理处,但没有什么事情是完美的,修河工程大,招募不到那么多人,那就只有派丁,只要按市场正常雇工价付给工钱就好。
“若是别的工程可以取消或是调整慢慢修, 可河南黄河大堤现在等不得了,必须得大修,那么大家就都要苦一苦,事关所有人,这个时候谁要是还要闹事反对,那就是别有用心,河堤修不好,大水一来,到时决堤破口,跟当初铜瓦厢决口一样,造成了四十余府县被淹,上千万人受灾,而且几年都没能堵口,直到这两年朝廷大力投入整修新河道,才算解决年年泛滥水灾的问题,难道河南的百姓也想这样?
忘记了开封决口之事?现在原来开封城还埋在地底下呢!”
文安之也赞同皇帝的办法,虽然这又要增加一大笔开支,但这也是没法省的。
“臣建议派出巡河御史前往河南督促修河,另外河道总督衙门,以及谏院、察院都应当派员前去督促,工部也当派员去指导监督等,户部派人去解决款项问题,各部通力合作,全面监督,河要修,更要防贪污、压榨百姓等。”
“文先生说的对,此事就由陈潜夫和杨文骢一起负责,各部院协同,大堤内的私圩该拆就拆,大堤内的村庄该迁也必须得迁,若是河南没地方安置,正好迁去绥远、甘肃。
谁要是敢扇动闹事者,严惩不殆。”
“告诉陈潜夫和杨文骢,朝廷全力支持河南修黄河大堤,要修就修好,要保他五十年一百年没大问题。提前做好规划,跟山东黄河新河道大堤一样,一年修不好就规划两年三年,河南自己若是人力财力不够,周边省也当有人出人有钱出力对口支援。”
官绅一体当差这件事情,朱以海亲自拍板,提高了些雇工工钱后正式实行。
第808章 黑太子
“三俊为人端严清亮,正色立朝,如今七十六之高龄,朝廷要因言定罪处死?”浙闽总督黄道周进京朝集,听闻郑三俊被定死罪,急的直叩宫门,求见太子。
太子对这位黄先生也是十分尊重,亲自迎接入殿,还给他泡茶。
“先生先喝茶。”黄道周既是浙闽总督,也还是太子的东宫詹事府少詹事,兼太子少傅。
黄道周总督在外,却也没忘记自己兼职,经常与太子书信往来,太子对这位朝中名士也很敬重,两人关系还是不错的。
论起来,黄道周虽然仅比郑三俊年轻十一岁,但却算是郑三俊的学生。
郑三俊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黄道周是天启二年进士,万历四十二年郑三俊在福建做过提学使,黄道周那时参加乡试。
那年黄道周三十岁,本来文拟第一,最后以违式列第五,郑三俊深为惋惜,不仅让黄道周为自己代写《齿录后序》,而且还拿出了一百五十两银子为黄道周的母亲祝寿。
对于一个科举新人来说,这可是莫大荣耀。按晚明时的科举风俗,举人黄道周可称提学郑三俊为师。
相比起黄道周的仕途坎坷,郑三俊的仕途要顺畅的多,二十四岁中进士,从知县做起,历任南京礼部郎中、归德知府、福建提学副使,天启年间因反对阉党专权,被夺职闲住,但很快在崇祯元年重新起用,任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再调入北京任刑部尚书,转任吏部尚书。
黄道周自从得到东林大老郑三俊的赏识后,在天启二年中进士,初任翰林院编修,但因与数次与崇祯冲突,仕途不畅,崇祯三年,因救钱龙锡,坚决请辞。
崇祯十年重新起用,升左谕德再升少詹事,可第二年就因反对杨嗣昌夺情,被崇祯降六级贬往江西,后来江西巡抚举荐他可用,反而招致黄道周被廷杖发配广西,十四年崇祯将他召回,但他却不愿做官,回乡着书讲学。
黄道周的仕途其实与刘宗周非常像,两人也是明末有名的大儒宗师。池州南原郑氏,也是明代有名的士族。
郑三俊和郑氏落的如此下场,黄道周如何能见死不救。他急的满嘴是泡,向年轻的皇太子数着郑三俊出仕之后的种种政绩官声,说他当年如何反对阉党,如何举荐贤良等等,如今快八十岁了,也还兼着东宫师傅之职,现在因言获罪,还要处死并牵连家族,这种事情怎么能发生在绍天朝?
天启年间魏阉当道的时候,这样的事情都不会发生啊。太子弘甲坐在那里很平静,事实上当他决定处死范逊、丁启相时,他就知道将迎来一场风暴。
而他选择直面迎接。他的决定奏报天子,皇帝不仅同意,还加码了。不但诛丁氏叔侄,还要把郑三俊、侯恂、侯方域等牵连进来,一共是十三名三品以上官员当斩。
这事情比太子预估的还要扩大。皇帝远在西北,但既然有了旨意,太子自当遵行,不过皇帝没明发谕旨,而是在给太子的书信里回复的,正式的处置,是让太子这个留守监国摄政皇太子和留守朝廷正式出面。
朱弘甲发了监国令,处置涉桉的一众官吏学生。这个桉子最终是郑三俊侯恂丁启睿丁魁楚等十三名高级官员处斩,另外三百多名品官被夺职问罪,上千官吏、学生革除功名、除籍举族被流放边疆,牵连万人。
监国令一下,朝野巨震。无数求情书呈上,甚至国子监等诸多学校的学生也有许多人上书请愿。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