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海上升明帝 (木子蓝色)


  船只装货卸货,力工们更是早早开始卖力气。
  码头上各个铺子也都开门营业,那些做小本买卖摆摊的更是卖力气吆喝着。
  看着他们,朱慈安再看了看身上的绸缎衣衫,看着这辆马车,他心里很复杂,看看嬉戏玩闹,一身体面的三个儿子,他又万分自豪,更加感激圣人之恩德。
  青岛是一个新兴的港城,虽然皇帝已经迁回旧都北京,但登州仍保留了东京陪都的地位,跟南京应天地位相当,青岛港做为优良的北方不冻港,而且这里还有一条胶来运河,在迁都北京后,胶来运河反而比之前更兴旺了。
  虽说海运发达,但青岛港通过运河直抵来州,却可以不用绕山东半岛,还是刺激的青岛进一步提升。
  不仅青岛港的运输很繁忙,而且胶来运河也很繁忙,另外这里的造船等一些新兴产业也都很不错,人口大增,工商兴盛。
  朱慈安也充分的享受到了这些红利。
  他这个德藩的旁枝穷宗,在之前几代都混的没名没爵没粮,差点饿死,后来绍天帝宗室改革,既救助也解放了他们,他到青岛落户,被宗人府安排在恒兴号钱庄做伙计。
  这个皇家少府监和宗人府合伙的产业,这几年业务也是做的非常好,在老掌柜朱琳坤的带领下,买卖做的风声水起,他在老掌柜的亲自提点教导下,也是进步飞快,几年时间,从伙计都成了三掌柜了。
  早就开始获得了不错的身股分红,因为业务好利润高,所以都不用四年一个帐期分红,都是年年先分一半。
  做为恒兴号的三掌柜,又是钱庄这样的带皇字的金融行业,那收入也不是一般的高。
  短短几年,他就买了地盖了大宅院,郊外乡下的田庄甚至在原来的那块分来的地边,又买下几块地,如今庄子有一百亩地了。
  家里甚至还请了仆役车夫,还有一辆四轮马车。
  那大宅子买地、建筑,加上家具装饰等等,花了一百多块银元,而他的这辆四轮马车,马车加上草料钱、车夫工钱等,一年下来起码也要三十块了。
  曾经的他饿到刚出生死掉的孩子都被迫换粮。
  “老爷,钱庄到了。”
  车夫稳稳的停下马车,出声提醒他。
  朱慈安收回心思,整理了衣帽,带着三个儿子下马车。
  “叔公,早。”
  老掌柜朱琳坤是唐藩一系的,论辈份是他叔祖辈,这几年多亏他教导提携,老掌柜在院里舞太极剑,看到他来了,笑道,“你来的也早,几个小子没瞌睡呢。”
  朱慈安让儿子叫曾叔公。
  “走吧,”朱琳坤回去换衣服,今天是初一,对他们这些皇族子弟来说,初一十五是重要的日子,不拜神仙不拜菩萨,但必须要去拜拜祖宗,也要一起朝北京拜谢皇帝。
  不管做多大买卖,有多忙,都要早起恭敬的去宗祠。
  现在大明各地都有朱氏宗祠,虽然宗祠地位远不及天子太庙、藩王宗庙,以及宗室家庙,但对于他们这些出了五服的皇族子弟来说,他们虽没建庙的资格,但皇帝却也特旨给所有皇族朱氏远支,许各地建立宗祠,朱家子孙都可以拜祭,比起天子太庙、宗藩宗庙祭祀五庙,宗藩公侯伯子男祭祀四庙三庙。
  各地朱氏宗祠却可以直接祭祀太祖朱元章。
  这可本只有天子太庙才许祭祀的,各宗庙家庙,都是只能祭祀自己的开支祖先,
  礼,支子不祭。
  比如朱以海以前是太祖朱元章之子鲁王一系的,所以鲁王府有宗庙,但不能祭祀朱元章,只能以朱檀为祖,始封者开始祭。
  而鲁藩郡王府,也不能祭鲁王朱檀,得从首封郡王开始为祖。
  宗子设庙,支子从祀的原则下,天子太庙、宗王宗庙和将军家庙三者,组成了一个互不干扰,又环环相扣的宗室宗庙体系。
  不过朱以海进行宗氏大改革后,皇帝出五服的宗氏,改叫皇亲,或皇族,不算宗室,也不能封爵、授禄,他们自然也就不再享有立庙的资格。
  而五服内的,因为爵位现在不是世袭罔替,所以他们立庙就按品官勋贵一样,是宗庙或家庙,郡王以上爵者可立宗庙,郡王以下爵者立家庙。
  宗庙供奉五庙,家庙里公侯爵者供四庙,伯子男爵者供三庙。
  拜天祭祖,对于华夏民族来说是一件天大的事情,谁能祭谁不能祭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宗室嫡庶的区分。
  一个家族一支一支的分出去,只有宗子才能设庙,支子只能从祀。
  朱慈安他们这些人以前也都是各藩宗室旁支,但如今全都成了皇亲族人,所以现在都是直接在各地的朱氏宗祀祭祀,直接祭祀太祖朱元祖,假如以后朱慈安去世了,他儿子朱和绅是可以把他的牌位供进去的,并不要求只供五庙,不需要进一个撤一个。
  老爷子换好衣服,也系上了红带子。
  这是大明皇族的标志,红带着意味着是皇帝五服以外的皇亲族人,都是太祖子孙,而五服以内的叫皇家宗室,系黄带子以示区分。
  两辆马车先去了隆升号饭店,这是楚藩朱辅机的饭店,早几年在码头摆摊煎海蛎子,凭着勤劳忠厚手艺好料又足还新鲜,赢得好名声,后来朱慈安和朱琳坤便劝他开家店,一番考虑后,他接受了建议,并邀请两位族人入了股,饭店开张,果然生意很好。
  青岛的皇族很多,如今散居各业,但都非常齐心,能捧场帮忙的绝对会支持。
  马车到了隆升号门口,朱辅机也已经换好正式的礼服,带着儿子在等他们了。
  “给你们准备了热乎的海蛎子煎,赶紧吃。”
  简单寒喧几句,大家各自上车,朱慈安和孩子一起吃了起来,又香又脆还鲜,几年了,总吃不腻这个。
  隆升号饭店这几年生意很好,还在来州和奉天都开了分号,如今一年也能给朱慈安带来不少分红。
  青岛城南,青岛朱氏宗祠,所有朱元章后人都可以来祭祀,这宗祠修的很气派,皇帝内库和宗人府都拔了钱,然后各地宗亲会也捐了钱。
  本地的红带子们更不用说,不管有钱没钱,都会力所能及的捐一些,不管是捐了一千块还是捐了一百文钱,都刻在了宗祠落成的那块大碑上。
  当他们马车抵达时,宗祠前宽阔的广场上,已经停着许多马车,另一边系马桩上也系着许多马、驴、骡子,广场上到处是人。
  所有人都穿上了红黑色礼服,很庄重,个个腰间系上了红带子,附近的朱氏男丁几乎都来了。
  大家一边打着招呼一边自觉的排起了队。
  待到七点整,宗祠大门打开,这里有宗亲会专门负责日常管理维护等,大家提着自己的祭篮带着祭品鱼贯入内。
  上香,祭祀。
  大人鞠躬,小孩磕头。
  整个仪式庄重而又严肃,不管平时什么身份,但在这里都是宗亲家人。
  祭祀过后,朱慈安带着三个儿子上前,捐献。
  “朱慈安十块银元,朱和绅朱和经朱和纶还有没来的朱和纲,各两块。”
  负责记账的是宗亲会的理事,也是账房,对他也是很熟悉,恒兴号的三掌柜,在青岛也是有身份的体面人,都说他一年起码进账几千块。更重要的是恒兴号可是青岛数的上的大钱庄,还是皇家字号的,多少做买卖的要仰仗着,三掌柜的人脉关系等自然不低。
  “叔真大方,每月初一、十五,都要捐十八块,逢清明端午重阳冬至新年等还要多捐。”
  朱慈安笑了笑,“咱们朱氏一家亲,都是红带子的皇家人,早些年受苦的多,现在圣人洪恩,给咱们这好政策,我也是托圣人洪福才能过上好日子,自然也不能忘记其它宗亲。”
  帐房登记好,一旁的保管把钱收了,他们还出了收条给他作凭证。
  朱琳坤和朱辅机也都过来排队捐钱。
  捐赠全凭心意自愿。
  宗亲会收到的钱有专人保管,理事会也会定期查帐并公示,这些钱的用处,也都是宗亲会大会上早定下的章程,比如救济孤寡残疾,新出生的孩子到六岁,年满六十的老人等,都是会有一笔补贴的。
  而其它诸如读书进学,当兵打仗,都也有一定的奖励补贴。
  收到的捐款有余,还会用来购买一些田地做为祠产,也会买一些地做为族坟,甚至还会建宗仓,用以购买储存一些粮食,以备饥荒,甚至还会建立一个宗亲金,就是如果有宗室族人要用钱,不论是娶亲嫁女还是盖房做生意,都可以申请,通过后就能获得一笔宗亲会的贷款,利息相比外面的要低一些。
  至于说如果有大病,甚至还能申请宗亲大病帮扶。
  而本钱,就主要来自宗亲的捐赠,宗亲会帐上的钱多,那给宗亲提供的保障也多,如果钱少,则除一些基本的老弱病残的帮扶,其它的一些项目就只能先暂停。
  朱慈安每次祭祀,都要捐十八块,家里五个男丁,他成年人捐十块,四个小的一人两块,没规定,但他一直如此。
  这边捐钱,那边就有人登记,还有人负责唱报,某某捐了多少,都要感谢的,最后还要抄一张大报,张贴在宗祠大门口。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