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明末之席卷天下 (明镜要高悬)


  反过来,如果一个乡绅贿赂一个官员一千两银,乡绅再反手举报。
  官员免职被抓不说,罚官员十倍一万两银返给乡绅,而且乡绅所有的田免税三年。
  这样的双重举报,谁先占优的情况下,乡绅不敢给钱官员,官员更不敢收别人的钱。
  从而保证了乡绅们的利益,替他们省了以前的孝敬。
  刚开始乡绅们可能觉的,自己大量的田被逼的送人或低价卖掉,以后的日子一定要清苦起来。
  但后来发现,每年的开支也少了,不用动不动给银子各级官员和吏员,出去的费用也少了。
  交的各种税也没有了。
  不做商业的话,也没有商业税,几百亩田家里吃吃用用是足够。
  慢慢的他们也开始认命。
  但不认命也没有用,失去奴仆和家丁,仅靠乡绅们自己,是什么风浪也卷不起来。
  搞定农业税后,丁毅又开始征商业税。
  第一批,选酒楼,客栈,布商,粮店,盐商,牙行、酒商,等几种大的商铺和与民生相关的商铺,收税。
  定额收税,每户每年,十两到五万两不等。
  刚刚搞定农田税,丁毅又收商业税,民间顿时哗然,很多商人都破口大骂,自明一朝,还没有谁收过这样的商税。
  明朝的商税分住税和过税。
  住税中分官店税,塌房税,市肆门摊税,落地税,牙税,契税,酒醋税,屠洁税,其他。
  过税中分钞关税,抽分税,门税,淮安四税,其他。
  看这税法,几乎和后世差不多,到处都能收税,但实际上操作难度极大,特别在京城和江南等发达地方,越是收不上税,你有关系能免,他也有关系能免。
  魏忠贤在时,曾免了关外潘家口、桃林界、岭冷口、潼关、咸阳、大庆、庆阳、凤翔、汉中、临洮、西安、三原、浙江、直隶等处的商税,范围之大,比东林党主政时期还夸张。没免的地方主要是跟东林党人关系比较大的南直隶地区的一部分,那里的人一看其他都免,就我们没免,马上不干了,把派来收税的人打死了。
  都敢把收税的人都打死,你说能收多少税。
  所以明朝的税种类很多,但收到的税少得可怜。
  现在丁毅先把驻军驻到各县,再把吏员一换。
  以前那么多乱七八糟的税我都不认,就按定额收税。
  每个铺子,先有捕快衙役观察十天,看其客人进出,判断卖货量,从售价到成本评估,最后给他们一年十两到五万两的固定税。
  各种生意当然有淡季和旺季,但丁毅不管,以某月份一个月为标准来定额。
  以前明廷定的税全不算,事实上以前也是名存实亡,根本收不上。
  这时有大量的商铺都不在里面,如肉铺,衣铺,脂胭水粉,杂货等,不在里面的还沾沾自喜。
  第一批被征税的人中,自然有不服的。
  有人还想学南直隶(南京),组织人驱赶殴打上门收税的捕快衙役。
  “杀”各县没有犹豫,户主被杀,家里被抄,所有财产充公。
  几个出头鸟被杀,其余的俱是瑟瑟发抖。
  这时官府有人出来保证,以后除了这定额税,不会再有其他税费,只是每年会调整高低。
  官府收税,就要保护商铺,有人敢到你们商铺闹事,必抓。
  其间路超的情报司行动起来,派人暗中鼓动各地青皮去商铺闹事,商人们报官,官府果断派营兵出动,活捉了几百个青皮,在各县当众砍头,查抄青皮家里,赔偿给商人。
  大部份青皮很穷,官府认为商铺破坏较大的,则免税若干。
  这下商人们的心情又不一样,突然觉的这种交保护费性质的税费,挺好的。
  你交了税,官府替你做主,还不收你的好处。
  这么好的官府,到那找啊,大伙自然慢慢认可了这种税。
  到九月时,各县府和登州一样,选最繁华区,设正规堵档,按各县人口不同,每县每州只准二家。
  与登州一样,按人口数每家每年要交一到五万两,县州下面的镇,每镇只准有一家,每年按人口数交三千到五千两。
  众商人趋之若鹜,纷纷投重金找关系竟争,莱州人口众多,有商人甚至提议,本州只能开一家,我给你们二十万。
  十月,登莱两地十几个县府同时打击红楼,每县州只能开二家,每镇只能开一家,与堵坊在同一条街上。
  每家按县府人口数,每年要交五千到一万两,镇级的则为一千到三千两,商人们同样趋之若鹜。
  很多之前被逼卖田的乡绅们,也开始竞争干这个行业,丁毅也果然上路子,支持一些失去大量粮田的缙绅们,算是对他们的补偿。
  这商业税能收起来,还是非常可怕的,特别加入了红楼和堵坊这两个暴利行业。
  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末,登莱两府加十五个州县所有镇新收各种商税破100万两(因为是先交税,所以算到当年9月算到明年9月一年的税)。
  登莱两地的商业税震惊丁毅的部下们。
  所有明末的人第一次见识到商业税的威力。


第654章 人生有多少个十年
  但对丁毅来说,这种还只能算是小钱,如果将来占有江南,商税将更加的可怕。
  当然了,这也是这个时代山东地区受灾不严重,丁毅经营的好,人口比较多的原因。
  你换成陕西山西等地,很多县都没多少人口,商业也不发达,你开价五千,也未必有人愿意干。
  明代不是没有消费能力,明代的人大量藏银,把银子做成冬瓜,一个个藏放在家里。
  明代有的是银子,只是大伙不拿出来消费。
  丁毅把堵坊和红楼放在一起,形成热闹的商业街,再把欧洲,日本,朝鲜,大员,济州,东江等地的特产拿到各县去卖,并且在他治下是没有宵禁的,晚上一样可以活动,促进消费。
  再控制数量,让他们相互以质量取争,争抢客源。
  商税的威力慢慢呈现,百姓也愿意消费。
  为了征收农田税,商业税,丁毅先征八千吏员,然后又在次年再征七千吏员。
  登莱两地新增吏员达到一万五。
  这在大明朝已经是不可想像的夸张。
  整个大明全山东省的官吏加起来,估计也没有这一半多。
  但想想后世,随便一个县里,吃财政饭的加起来,就可能有上万人。
  这个时代官员少,却能办事,以前就是靠各地乡绅。
  现在丁毅踢掉乡绅,全由自己人来办事,只要人多就好办事,人多了就有控制力。
  但丁毅在登莱十五个县府州仅吏员就接近一万七八千人(登州是最多的,以前就有一千多)。
  平均每县达上千吏员,对当地的村、镇级控制力极强。
  吏员们分县里和村、镇。
  县里的吏员家属,都由县里安排事做,比如建筑,缝衣,打扫卫生,清理沟渠,引流安置灾民等。
  村镇的吏员家属在各村被分配田地,囤田养渔,养殖家禽等。
  从而使丁毅的人马和势力,完成了从府,州,县,镇、村,五级的控制。
  当然,这样的花费也是巨大。
  这么多吏员的工钱、福利加吃等,有孩子的还要集中上学,这样一年各种开支近五十万两白银。
  这要放在以前,对丁毅又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现在每年他征税就一百一十万石粮,按现在的粮价,随便卖个二三十万石粮就够了。
  而吏员的家属们也帮着丁毅卖粮等各种用工,从而保证吏员全家都依附丁毅而活,死心踏地跟着丁毅。
  等丁毅商业税和农田税全收上来后,登莱地区仅每年两税,折合银子已经接近三百万两。
  有了钱他马上又大手大脚花钱,因为手下的营兵和吏员家属都要养起来。
  他开始修整各县道路,清理卫生,修建水渠,打造水车,加大用工,促进当地就业,和提升农田质量,银子哗哗的流出去。
  次年就用了一百多万,而这么多银子砸下去,不但带动了各种消费和用工,整个登莱各州县的面貌完全不一样了,老百姓都能体会到,很快人人称颂。
  并且经过丁毅这么一搞,县城卫生情况不说,乡村农田抗灾能力也获得极大的提升。
  看到登莱两地农商两税如此之高,东江镇的人也终于明白,只要有固定的地盘,有大量的人口和繁华的商业,这银子来的也很容易啊。
  丁毅层层推进,先全面控制登莱,再推进商业税,终于在经营登莱近十年后,开始获得丰厚的回报。
  过几年,等民心稳固一点后,他再征收其他所有商铺的商业税。
  到时又能小赚一笔。
  ------
  时间回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六月。
  五月时,丁毅把登莱各地守备以上营将俱强留在登州,然后他自己也回到旅顺。
  而旅顺那边,还有朝廷宣旨太监王承恩在等着他。
  王承恩做为丁毅的老朋友,当年第一次过来宣旨时就与丁毅一见如故,但后来随着丁毅的官越做越大,崇祯对丁毅的印象越来越大,王承恩也很少再过来。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