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首先,白居易是一位颇有行政能力的官员,这一点就和李白大不一样。
  李白的壮志与幻想是谁也比不过的,但他能作诗不能作官,这一点他自己固然永远也不会承认,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唐玄宗说他不是"廊庙之材",并非没有道理。杜甫居官也敢言能谏,但比之白居易,仍嫌理想太多,实际不足。
  其次,白居易是一位有明确文学追求的诗人,他的文学主张,可以看作有唐一代最著名的文学理论之一。李白、杜甫的理论表现主要在于诗歌创作经验。杜甫还算实事求是,李白耽于幻想,难免言行不尽一致。白居易的文学主张是自觉的,他的文学理论,集中到一点,就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所以郑振铎先生说他是:"彻头彻尾抱着人生的艺术之主张的。"他的这个观点不但用于自己的实际创作,而且影响了他的时代,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的相当时间内,也是最受欢迎的古代文学主张。
  再次,他年轻时锐意求学,中年时锐意为官,后来受到挫折,又曾近佛近道,尤其向往佛学。但他与李白、杜甫、王维不一样,毕竟时代不同了,他的文化品位没有达到盛唐几位大师那么高的文化追求。他近佛,但不能在诗歌中充分反映佛的文化意境,这一点不如王维;近道,又不能在诗歌创作中反映出道教的文化精神,则更不如李白;纵然他比杜甫更具行政才能,对于儒学的历史作用,却又看得不甚明白,不但不如杜甫那样对儒学一往情深,也缺乏韩愈那种以儒学继承人自命的勇气和精神。他一生所爱,其实专在他的诗歌。后人评价白居易,称之为"诗魔",很是恰如其分。他爱诗如命,既天性早慧,又刻苦过人;既有理论,又多实践,这种风格,一直到他晚年,都不曾改变的。而且愈到晚年,此情愈切。即使已经中瘫,犹然伏枕作诗不辍;虽佳人宝马,都能放弃,唯有诗歌,一时也离不得。他生前亲手写定同样内容的诗集五本,每本皆收有诗文3784 篇。而且将这五本诗集分于五处,一本藏于庐山东林寺,一本藏于苏州南禅寺,一本藏于洛阳圣善寺,一本交给他信任的侄儿,一本交给他疼爱的外孙,其用心之良苦,史所罕见。大约只有贾岛对自己的诗作才有这般痴迷,却没有这样有条不紊的精心安排。或许可以这样说,李白近道,王维近佛,杜甫近儒,白居易终生只管痛爱其诗。因为白居易有这样独特于前人的自觉追求,他的诗名才如此广大。但也因此,使得他的诗歌,从历史的悠远地方遥遥看去,不如李、杜、王、孟、高、岑的诗歌来得立体浑然。
  3。白居易的诗作与艺术特色白居易一生诗作编入《白氏长庆集》,后世虽有散佚,损失不多。他的诗流传至今的有3000 多首,堪称唐代诗人之冠。他自己将这些诗分为讽喻、感伤、闲适和杂律四个部分。对其中的讽喻诗最为重视,最有自信。
  白居易诗才卓越,无体不能,这一点是可以和李白杜甫比美的。他的诗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简而言之,白诗的艺术特征,可称之为"三最"。(1)白诗最典型的风格是"铺绘陈事,平易近人"。铺绘陈事是白诗的创作手法,平易近人则是白诗的典型风格。或者说,没有铺绘陈事,很难平易近人。元稹为白集作序,说:"20 年间,官署、寺院、驿站墙壁上没有不书写元白诗的,王公、妾妇、牧童、马卒也没有不吟唱元白诗的。至于手抄本摹写本在市上贩卖,或者用它们换茶换酒的,更是比比皆是。我在平水草市看到村里学童都在学诗,就问他们学的是什么,学童们齐声回答:先生教我们元白诗。"这样的影响,没有平易近人的风格是办不到的。据说白居易作诗,每每请一位老大妈来听,听得懂,留下;听不懂,改写,直到听懂为止。这传闻颇有些杜撰嫌疑,但白诗平易,确实不错。
  白诗平易但不平庸,貌似顺流而出,却有诗意诗味。他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都能作到明白如话而意境自在。他有一篇《闻夜砧》,内容固然深沉凄苦,同样做到字字明白,诗境不俗:"谁家思妇秋捣帛,月苦风凄砧杵悲。八月九月正长夜,千声万声无了时。应到天明头尽白,一声添得一茎丝。"
  (2)白诗最重要的成就是他的"讽喻诗"。
  讽喻是唐人旧话,变成现在语言,就是写实手法与写实作品。白居易本人最看重这部分诗作,以为他的其他作品都是"不足为多"的,唯有这部分诗,才是他的压卷之作,白居易这个评价有他的道理。白的讽喻诗继承杜诗传统,而且题材尤其广泛。加之语言比之杜诗又特别通俗易懂,写实色彩愈加浓烈,这类诗作题材几乎无所不在。诸如广为流传的《上阳人》、《杜陵叟》、《盐商妇》、《重赋》、《轻肥》、《歌舞》、《卖花》种种。这些诗大部分皆为《新乐府》,也有的收入《秦中吟》。这些虽历千年而久颂不衰的讽喻诗作,正是白诗中的主要精华所在。此处收他的《歌舞》一首,以飨读者:"秦城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畅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乐饮,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3)白诗中最广为传播的则是他的《长恨歌》、《瑟琶行》。白居易对此也十分清楚,只不过他有自己的评价就是。他说:"自长安到江南三四千里路,大凡乡校、佛寺、旅店、行舟之中,往往题写我的诗句,士民、僧徒、孀妇、处女口里,每每吟咏我的诗句,时俗所及,正是杂律诗和长恨歌一类雕篆之戏,不足为多的诗。"
  但文学艺术有它自己的传播规律。当她未曾面世的时候,她只是作者的一片情思,而一经面世,便成为社会的公有财富,至于她是否被人理解,受人欢迎,能够传递和反馈到什么样的信息,就不是作者可以左右的了。况且说,毕竟历史的发展既需要反映社会现实的写实之作,也需要以给人审美享乐为主的艺术品。高山大川是一种美境,奇花异草又是一种美境。不但要叱咤风云的秦始皇,还要捧心颦眉的浣纱女。从现时情况看,越是繁荣昌盛的时代,人们对于"寓教于乐"或者"有乐无教"的文学作品还更为喜欢。毕竟人类的生存,需要欢乐的时候远比需要庄严的时候为多。
  白公一代诗宗,人愈远,诗愈行。
  (五)韩白诗派之外的重要诗人刘禹锡、柳宗元与李贺刘禹锡,柳宗元,李贺是中唐诗坛上的三颗耀眼明星。他们的诗歌质量并不比韦、韩、白、元逊色,但影响不及韩白。这是因为韩白二人是中唐诗派的代表人物,而刘、柳、李主要是单兵作战。这和他们的生活命运有关,也和他们的独特经历及个性有关。
  刘禹锡,有人将他划入元白一派;李贺,则有人将他列入韩孟诗派;柳宗元则上承王、孟、储、韦,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歌最重要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但他们的诗作都有极鲜明的个性,他们的为人也都能特立独行。他们是可以与中唐韩、孟、元、白诗派并立的大人物,如果说他们最终没能确立自己的诗派,那也只是因为历史老人出现某种误会罢了。
  1。诗中豪杰刘禹锡刘禹锡(公元772-842 年),字梦得,洛阳人。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人物。他是大诗人,也是重要的散文家;是唐代文人词的主要作者,也是唐代名列前茅的哲学家思想家。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改革家和卓有贡献的地方长官。他于贞元九年进士,年仅21 岁,他才学满腹,年轻有为,关心时政,要求改革。德宗去世,顺宗继位,他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形成当时政坛上的一股清新活力。但顺宗未曾亲政,已然中风,王叔文的改革,又缺少必要的基础,加上他们年轻气盛,理由充分,准备不足;很快顺宗被逼退位,贞元改革归于失败。王叔文被逼自尽,他和柳宗元等8 人被贬边远地区,各任司马之职,史称八司马。刘禹锡自是八司马中的翘楚。而且不畏艰险,不改初衷。直到公元815 年,他被召回京师,因为游玄都观时他的一首诗而再次被贬。等到14 年后再次诏回,已经是公元828 年了。此时,不但宪宗已经亡故,连穆宗也去世了,他本人业已54 岁,然而豪气不减当年,重游玄都观,又赋诗一首,还加一个序言在诗的前面。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令又来。"
  虽熬过14 年光阴,还是这般神气,不逊当年。
  刘禹锡一生为官,近似自居易。他曾作过多年刺史,所到之处,总能革除旧弊,确立新风。他曾任苏州刺史,苏州人将他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贤"。可见他是一位很得民心的地方官。晚年虽然没有实权了,依旧壮心不已。作诗说:"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