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以上述认识为基础,赵匡更提出一些惊世骇俗之说。一是《左传》非亲受经于孔子的"左丘明"所传,而是出于孔氏之后的门人。其引孔子自比,率前世人老彭、伯夷等,并非同时代人。尤其是《论语·公冶长》有"丘明耻之,丘亦耻之"的话,所以"丘明者盖夫子以前贤人,如史佚、迟任之流,见称于当时耳"②。自西汉以来,今文经学非议左氏,只在左氏不传经上,也未疑其作者。自赵匡此论始,《左传》的作者为何人,竟成了经学、史学研究中的重大争论问题。二是对于《春秋》的"例"所表现的怀疑态度。《春秋》的"例",即其表示微言大义的条例,历来被奉为研究的圭皋。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杜预释《左传》之"例"了。杜预称:"凡例,皆周公之旧典、礼经。"其"例"有云:"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赵匡驳道:"然则,周公先设弑君之义乎?"其"例"又有:"大用师曰灭,弗地曰入。"赵匡反问:"又周公先设相灭之义乎?"①周公时的"旧典",怎么可能为后来春秋时期的"弑君"、大国吞灭小国事先规定出"义例"?这可以说是赵匡"求事实当推理例"的最有力的例证。
  有疑则有辨,啖、赵的大胆怀疑精神,对中唐以下的疑古辨伪,显然开了一个好头。但他们对三传也不是一笔抹煞,陆淳曾经明确说过:② 《纂例》卷一《三传得失议》。
  ① 《纂例》卷一《赵氏损益义》。
  ② 《纂例》卷一《赵氏损益义》。
  ① 《纂例》卷一《赵氏损益义》。
  啖氏新解经意,与先儒同者,十有二三焉。②最后,上述各主要观点的形成,都可归结到啖助对于《春秋》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上,这就是:《春秋》参用二帝、三王之法,以夏为本,不全守周典礼必然矣。③上千年来,三传释《春秋》都以周代礼法为准则。就历史事实而言,孔子确曾强调过"吾从周",《春秋》书中表现出的倾向无疑也是这样的。但到中唐,安史乱后藩镇此起彼伏,如果讲《春秋》按周代礼法行事,就难以回避周初分封制的合法性,也就等于说安、史以来的藩镇抗命称王是符合周代"典礼"的了。那样的话,《春秋》作为传统经典,岂不就彻底失掉了"劝善惩恶"的"神圣"功用?为了保住《春秋》的"神圣"的"经典"地位,只能采取"信经驳传"的手法,三传解释的义理都不算数,错都错在三传的说法上,《春秋》经还是好经,责任不在"圣人"身上。于是,需要改变的只是三传中的陈旧观念,重新赋予《春秋》经新意就行了。结果,《春秋》就被说成"不全守周典礼"。这显然是强加到《春秋》名下的说法,用意旨在否定分封制。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是汉唐之际的一大政治体制之争,几乎在所有思想文化领域的所有重要论著中都要涉及论列。
  安史乱后,《春秋》学作为一个学派,首先从这一体制问题入手,形成较为系统而又特点鲜明的思想学说,这已无庸置疑。但其为维护经典的"神圣"地位另强加"新意"的做法,似乎并没有使经典"神圣"起来。
  ② 《纂例》卷一《重修集传义》。
  ③ 《纂例》卷一《春秋宗旨议》。
  (三)从历代评论看其影响与地位中唐兴起的《春秋》学派,自宋至清评价不一,甚至互相对立,截然不同。对此,人们有着种种解释,大多言之成理。但是,普遍忽略了一个关键性问题,即其正处在由经学思想向理学思想的转变时期。对于转折时期尚未定型的思想,自然容易引起来自各个不同方面的不同认识。下面,分别评述。1。救乱之旨影响久远在唐代后期至北宋初年,凡尊奉中唐《春秋》新学的,几乎没有庸碌懵懂之辈,多是接受其"从宜救乱"的救世宗旨,试图实现"革新"或"新政"者。
  前面已经谈到,陆质本人直接参与了"永贞革新"活动,其他重要人物多是其弟子或私淑弟子,几乎都是家有其书,详见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春秋〉书》。柳宗元是受陆质影响颇深的一位代表人物,其《非〈国语〉》一书"非左氏尤甚","黜其不臧,以救世之谬",可视为是啖、赵、陆学之后的又一继作。柳宗元深受《春秋》学派影响,除章士钊《柳文指要》有论说,迄今仍少有人涉及。吕温早年就受学于陆质,陆质病故,著述尽付吕温。吕温在《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中强调:"夫学者,岂徒受章句而已,盖必求所以化人。"显然,也是要学以"救世"。至唐文宗之世,刘蕡对策,全文6700 余言,竟有12 处用"谨按《春秋》"的方式立意,指陈当时的祸患,"浩然有救世意"①。
  到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孙复、刘敞等再倡《春秋》新说,使陆氏整理的3 部书有了最早的刻本,为其学派的复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庆历新政"出现,也与新经学关系直接。
  自中唐"永贞革新"至宋初"庆历新政",面对"国势浸微"的局面,大都着眼于新经学"从宜救乱"的救世之旨,因而几乎不存在持否定态度的情况。及至清末戊戍变法,也与新经学有着不解之缘。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唐《春秋》学的"从宜救乱,因时黜陟"的宗旨,举世公认并产生出久远的影响。
  2。《新唐书》的苛责新经学"从宜救乱"之旨虽然可以借用来"托古改制",但其强调的"以明王道"、"忠道原情"都是紧紧围绕"解经"而发的,对于现实中如何"明王道",如何进行"忠道原情"的教化,却是"纸上谈兵",没有能够提出具体的办法。当"庆历新政"如"永贞革新"般昙花一现之后,北宋政权面临的形势如欧阳修所说,"夷狄叛、盗贼起、水旱作、民力困、财用乏"②。为此,十分向往唐朝"为国长久",又不满意五代时纂修的《旧唐书》"使明君贤臣、俊功伟烈,与夫昏虐贼乱、祸根罪首,皆不得暴其善恶"。于是,仁宗君臣决定重新"刊修"《唐书》,以"黜正伪谬",《春秋》学又演为
  ① 《新唐书》卷一七八《刘蕡传》。
  ② 详见《欧阳文忠公集》卷四六《准诏言事上书》。
  唐史热。
  在重新认识唐代历史的过程中,《新唐书》的"刊修"(主编)之一宋祁,从唐代以前经学发展出发,对中唐《春秋》学始持否定态度,提出严厉批评。他先这样写道:左氏与孔子同时,以《鲁史》附《春秋》作《传》。而公羊高、谷梁赤皆出子夏门人。三家言经,各有回舛,然犹悉本之圣人,其得与失盖十五,义或谬误,先儒畏圣人,不敢辄改也。
  这是中唐以前经学演变的梗概,由此出发,宋祁进一步评论:啖助在唐,名治《春秋》,摭诎三家,不本所承,自用名学,凭私臆决,尊之曰"孔子意也",赵、陆从而唱之,遂显于时。呜呼!孔子没乃数千年,助所推著果其意乎?其未可必也。以未可必而必之,则固;持一己之固而倡兹世,则诬。诬与固,君子所不取。助果谓可乎?徒令后生穿凿诡辩,诟前人,舍成说,而自为纷纷,助所阶已。①其后的批评,包括清代乾嘉学者,都没有超过这一范围。宋祁如此评论中唐出现的新经学思想,应当看到他是有一定客观原因的。北宋仁宗时期,新的理学思想尚在酝酿阶段,先前的经学思想虽然出现种种"危机",受到各方面的冲撞,却仍然是官方统治思想的基础。还应看到,宋祁是在总结唐代历史,而在唐代前期经学思想又是定于一尊的。《新唐书》要"黜正伪谬",在思想领域除了佛教思想外,比较而言就要轮到啖、赵、陆等人头上了。3。理学大师们一致称赞宋初自孙复、刘敞再倡《春秋》之学后,"宋人说《春秋》,本啖、赵、陆一派"。值得注意的是,高度评价中唐新起《春秋》学,宋元理学大师几乎是一致的。请看:邵子(雍)曰:《春秋》三传而外,陆淳、啖助可兼治。
  程子(颐)称其绝出诸家,有攘异端开正途之功。
  朱子(熹)曰:赵、啖、陆淳皆说得好。
  吴澄曰:唐啖助、赵匡、陆淳三子,始能信经驳传,以圣人书法纂而为例,得其义者十七八,自汉以来,未闻或之先。①理学大家们的评价,何以与宋祁为代表的批评如此相悖?除开社会背景及各自看问题的角度等外在因素外,主要应从啖、赵集传《春秋》,取舍三传的内在蕴含去寻找原因。而经学评论者们,大都无视这一关键性的环节,只注意其对传统的义疏章句的变异,因而斥之为"穿凿诡辨"。相反,理学大师们,则都很看重其内在蕴含与理学的相通之处,因而评价甚高。
  啖、赵学说中,有两个取舍、损益的基本标准--"理"与"教"。关于"教",前面已论说。关于"理",啖助是这样提出的:予所注经传,若旧注理通,则依而书之;。。若理不尽者,则演而通之;若理不通者,则全削而别注。②赵匡在说"教"的同时,同样谈到"理":
  ① 《新唐书》卷二○○《啖助传》"赞曰"。
  ① 转引自皮锡瑞:《经学通论·春秋》。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