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极其精妙的做法。
事儿下面的人担了,最终的决定是上位者来做。
诸葛亮都不用思考太多,只要把现在骠骑将军府做事的方式,往朝堂上一套,那就是一个小型的有着新式政体的朝堂。
天子高居在上,掌握最高的权力,天下的士卒精兵,都是掌握在天子手中的,所以他可以大胆的放权,将权力下放到朝堂的那些重臣身上去。
重臣负责理政,和军权分割开来,就算有了权臣,也不会威胁到皇室的地位。
而将骠骑将军府的规模缩小,那么就和每个太守府,每个县衙,那也是一模一样的。
天子就等于骠骑将军等于太守等于县令。
三公九卿就等于骠骑将军府上的幕僚们等于太守佐官等于县令佐官。
从上到下,森严而顺利运转的体系,就这样建立了。
这是前所未有的政治体系,也是一个严密的,可以良好运转的体系。
在这样的体系之下,自己就算是天纵之才,又能如何呢?
也只能按部就班的升上去,虽然诸葛亮自信自己照样能够当一个名垂千古的贤相,可是和他之前的梦想比起来,就显然差了一截了。
这事儿当然也可以做……就是没有之前想的那么带劲了。
当然,遗憾归遗憾,诸葛亮毕竟不是疯子,他也清楚,现在刘备的势力,平扫天下,让天下重新安定下来,让大汉变得更加的富强,已经是一件可能性极大的事情了,在获得荆州之后,刘备治下的人口将会超过一千五百万,甚至超过一千七百万,这样的人口数量,以及疆域,可能已经是其他所有的诸侯麾下人口加起来的总和了。
更何况荆州和扬州已经和平了好几年,接下来的人口,必定有一个爆炸式的发展,而当刘备的势力在荆南和交州开始进行基础建设之后,那些山林内的野人,五溪的蛮人,只怕都会慢慢的融入刘备的治下。
那些野人也是人,他们也向往好的生活,而且在语言上,他们和刘备治下之民沟通,没有什么问题。
这样的话,他们融入刘备的治下,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刘备麾下如何治山越,诸葛亮是知道的,他也清楚,只要以治山越之法,以力威慑他们不作奸犯科,以法平等的对待他们,用良好的生活吸引他们,那么那些野人就会和山越一样,成为刘备治下的良民。
五溪蛮能及时作乱,那么刘备在五溪蛮身上花的力气肯定也不少。
过不了几年,刘备治下人口过两千万,民间殷富,粮草无数,几乎是可以期待的。
以这样的力量去攻取天下,那还不是摧枯拉朽吗?
帮助这样的主公,以更小的代价去取得整个天下,同样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只不过,毕竟还是有遗憾啊。
诸葛亮的迟疑,全数落在了刘铭的眼中。
这让刘铭更确定了,诸葛亮到底是为了什么在纠结……
他这样的大才,也没别的想法,就好这一口……好像也正常。
不过现在刘备的治下,确实不会再出现历史上诸葛亮那样的人物了,各司其职的情况下,就是让个人的智慧能够造成的影响力,降到最低,群策群力的可能性,增加到最高。
当然,以诸葛亮的能力,在任何体制内,肯定都是最亮眼的那个人。
好的体制,是能够让人才顺利的达到最高的位置,发挥出他的全部特点。
可是诸葛亮这种人才,就是在任何体制内,只要这个体制不是僵化得无法流动,他就一定能够脱颖而出,最终成为最重要的那个人。
这样的大才,刘铭怎么可能放过。
扫平天下,对于刘备治下现在不算难事,别的不说,接下来只要积蓄实力,扩展军队,那么光复中原一点都不难,曹操就算再强悍,在实力绝对的差距面前,他的挣扎,最多也就是悲壮一点罢了。
至于袁绍,他的实力固然比曹操更强大,可是他作为上位者,却是不如曹操的,更何况他有天然的劣势,刘铭自信要是和袁绍开片,比攻打曹操要更容易一些。
这两位一输,天下就不会有可以对抗刘备势力的人了。
到时候,治理天下和扩充势力,则是需要更多的人才啊。
所以诸葛亮再纠结,刘铭也要用他,而且最好是能够将他的全部才智都发挥出来,不然岂不是白瞎了这位千古第一智者——哪怕是传说中的!
第345章 规律
“敢问先生,对治理天下,怎么看。”
刘铭问了一个极其大而化之的问题,也就是给了诸葛亮一个话把儿。
诸葛亮正在纠结着,当下一听这话,也是暂时抛下了纠结,开始谈起自己的一些治政理念,从大的方针到具体的方式,无所不谈。
这一谈,刘铭就发现这人不愧是青史留名的全才,嘛都会,不管是大而化之的方针政策方向,还是具体到某一件事如何去做,选拔什么样的人去做什么样的事,做得有条有理,情节分明。
甚至当刘铭问道,如果现在益州由你来管理,你将如何去做的时候,他也从法制、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描述了自己的想法,具体到了下面哪怕一个低级官吏应该做什么,这么一个大州,在他的嘴里,如同眼前的沙盘一般,如臂使指。
虽然具体的情况肯定和后世史书里说的诸葛亮治蜀的方式相差甚远,然而大体上的思路却是不变的,经济上如同初级的计划经济一般,集中所有的财富,官市买卖,平抑物价,保证百姓能够正常活下去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集中了民间所有的财富,去做国家级别的大事。
计划经济不管怎么说,在国家建设的初期,那是极其有用的,历史上蜀国实行的就类似于计划经济,用官市控制物资的分配,平抑物价,以百钱来集中民间的财富,所以蜀中虽然贫瘠,却一直没出乱子,因为大家都活得下去。
现在诸葛亮说的当然没那么详细,可是这思路是展现出来了。
也难怪他在历史上,二十军棍以上的事情都要亲自过问,未必是他真的要事必躬亲,而是维持这么一个庞大的政体良好运转不出岔子,还非得这么个总设计师事无巨细的过问不可。
这样的体系,一直维持到他去世后数十年才慢慢崩掉,他的办事能力可见一般。
“此等经济方面的高论,先生从何处学来?”刘铭有些诧异的道。
这倒不是他看不起诸葛亮,而是现在这个世界上,善于理财的人少,懂基本经济规律的就更少,这种计划经济看起来粗浅,已经是经济学的范畴了,如果放在后世,真不是学圣贤书的古人能够理解的,也就是末汉之时,百家争鸣的遗泽还在起作用,各种各样的所谓“杂学”都还有继承人罢了。
“亮曾与零陵刘子初彻夜讨论过经济之学,获益匪浅。”诸葛亮摇着扇子道。
刘铭恍然大悟。
这就说得通了。
刘子初就是刘巴,后期蜀汉的重臣,他一直讨厌刘备,躲着刘备,最后却还是无奈投入了刘备的麾下,他在蜀国一路做到尚书令这样的高官,虽然当时投入刘备麾下完全是不甘愿的,可是出仕之后却做到了最好,奉献了自己的全部才能。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刘备入蜀之后,整个政权经济接近崩溃,刘巴就出了著名的蜀三条“铸百钱通行,统一物价,官市平卖”,数月内,府库充盈,民间和官府的用度都相对充裕,为刘备接下来取汉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蜀国的法律《蜀科》,也是他和诸葛亮、李严、法正、伊籍等人共同起草的。
诸葛亮此时就和他有过来往,从他身上学到经济方面的知识丝毫不出奇,诸葛亮这人的学习能力堪称恐怖,不管是治政还是带兵,他一开始都有不足的地方,尤其是前两次出祁山,其实打得并不好,第一次借助着曹魏的力量都在南边的情况下,用兵和用人都有错误的地方,所以才无奈的退回,第二次出去又被郝昭以少量兵马驻扎陈仓,诸葛亮久攻不下,还是只能退回。
这两次作战,充分的暴露了诸葛亮在用兵上的短处,可是在吸取了这两次教训之后,他接下来的用兵就开始神出鬼没了,不管是据曹真、杀张郃还是破司马懿,用兵都让这些身经百战的名将们焦头烂额,五丈原病死退兵之后,司马懿观看蜀军的阵营,发出了天下奇才的感叹。
从贤相到名帅,诸葛亮一直在进步,虽然不如演义中那样多智而近妖,却更加的真实,让人感叹这人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怎么学习能力就能这么快?
想到这里,刘铭心中突然一动。
诸葛亮这人虽然是大文学家,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可是这人也是喜欢捣鼓杂学的,传说中的连弩和木牛流马都是他创造的(也有说是他妻子黄月英和他一同创造的),换而言之,这人也是一个文科世界的理科奇才啊。
“孔明先生,可曾见过水车?”刘铭问道。
“自然见过,此物运水极有效果,任何作物都需要水,有此物在,可节省大量人力,田中产出,自然就多了。”诸葛亮道。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