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人拖家带口,行动相对迟缓,因而走得最早,但只要进了河北路就是大同帝国的稳定控制区,护送的任务不算太重。
第二批撤回的是南下同军主力,由徐泽亲自统帅。
除了将大部队安全带回国内,正乾皇帝还有两个任务。
其一,安置宋军战俘。
激战正酣的同宋两突然国和谈,填到大半的护城河工程停了下来,临安城最终没有被攻破,俘虏们期盼的“破城后就饶恕众人对抗王师之罪”自然没了。
不过,正乾皇帝胸怀天下,当然也会给这些表现积极的战俘一条出路。
其人给了他们三个选择:遣返、整编或安置。
当今之世,大同帝国已经是最强大的存在,迟早要吞并诸国一统天下。
而大同全取河东、河北两路后国势愈增,稍微有点见识的人都能看到其并吞天下的雄壮气势。
这也使得同宋两军再交战时,宋军成建制投降的概率激增。
这一战,从京东西路到南阳府,同军连抓带降的宋军俘虏早超过了十万之巨。
其中,还有不少是河东之战被释放的宋军“二进宫”。
这还不算,得知两国议和后,汝州、唐州、颍昌府等地将要归还大宋,一些百姓竟然提出了跟随同军北上的请求。
以赵宋如今混乱的形势,将这么多人全部遣返绝对会捅出大篓子。
所以,将其部分整编和分散安置是必然的。
同军去年新编的部分师营至今未满编,就是考虑到了战后俘虏的整编问题。
不过,同军兵士的挑选非常严格,想吃上大同的皇粮可不容易。
包含自愿追随的百姓在内,绝大部分人将会被安置在相对苦寒的北疆各地——这也符合大同把重心放在北疆的既定策略。
出发前,徐泽便公开了相关选拔条件,是走是留,都由百姓和俘虏们自己选择。
结果,因故土难离等因素接受遣返者不足三成,大部分人宁愿远离家人到苦寒的大同北疆种田,也不愿再回到没有希望的大宋。
其二,安置投降宋官。
大同讨宋之战从一开始就呈现一面倒的趋势,赵宋朝廷虽然再一次割地赔款,屈辱至极,却因此暂时躲过了王朝覆灭的命运。
如此一来,之前认定大宋必灭而主动卖身的的汝州和颍昌府等地官员则悬在了半空,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从本心上讲,对这些没眼光的投机分子,徐泽是一个都不想要。
所以,之前南下临安城时,其人便拒绝接见这些人。
但作为胸怀天下的王者,做事就不能只图一时爽快。
赵宋朝廷在此次大战中的一系列荒唐操作,让徐泽意识到之前的设想不切实际,统一天下的进程必须加快了。
大同立国后就一直在快速扩张,基层官员始终有缺口,指望培养好了一批官员再扩张一块相应的地盘同样不现实。
在相当长的一个过渡期内,还得使用并改造旧体系中的可用之才。
因而,开拔前,徐泽便命人传诏汝、唐两州和颍昌府:
所有降官皆可随同军北上,但要先经过训部的相关培训,才能重新授予官职。
大同治下官不好当是客观事实,不到万不得已,没几个人愿意弃了宋官做同官。
而献表投降了还要再培训才能做官,更是大大的荒唐。
由是,此诏一下,不少赵宋忠臣再次反水,上演了一出“委身侍贼只为保一方平安”的精彩戏码。
对此,徐泽也不在意。
赵宋王朝好歹立国一百六十余年,怎么能没有忠臣义士呢?
其人有很多的大事,不值得为这些投机者浪费时间。
同军主力随皇帝回开封府后便分散开,其少部分将回到河北驻地,另一部分则留在仍未完全平定的开封镇守慰稳,还有一部分继续随皇帝巡幸各地。
不错,亲临南阳问罪赵宋只是徐泽此行的任务之一。
正乾皇帝日理万机,出一趟燕京很不容易,不需要其人亲自上阵的大部分时间里,徐泽都在巡视自己的帝国。
待同军主力顺利回到开封府,担任偏师的王进、史进以及殿后的岳飞这才开始撤回,种师道率领的勤王大军也终于进抵临安城下。
有了武力保障,赵宋君臣终于松了一口气,开始处理善后事宜。
第一件事便是按照两国停战协议,派人接回中宫和大宁郡王。
接受此任的是次相赵野,其人尚未赶到开封府,尚书右丞李纲便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章:
“澶渊之役,虽与辽人盟约,及其退也,犹遣重兵护送之,盖恐其无所惮,肆行掳掠故也。同军之去三日矣。盍遣大兵用澶渊故事护送之!”
第六十七章 拨乱未必反正
大宋太宗皇帝赵光义灭掉北汉后,不顾众臣反对,强行北伐,硬是将开国精锐兵马大半葬送于高粱河。
七年后,其人又趁着辽国新君初立内部不稳之机,再命三路大军北伐。
结果,还是惨败。
此后,宋辽两国攻守易势。
这期间,白藤江之战交趾独立,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战党项坐大,蜀地又爆发王小波、李顺起义,严重打击了赵光义的个人威望。
为了自己的帝位稳固,其人只能不断强化守内虚外和以文驭武的国策,逐步削夺军头的权力,使得向来有造反传统的军队战力尽废,再无法对赵氏江山造成严重威胁。
等到赵光义死去,大辽为报复大宋屡次兴进犯而大举南下时,大宋军力不振的问题便显露无疑。
辽军连战连捷,凿穿了河北路,兵锋直抵澶州(即后来的开德府)濮阳县城下。
危急之时,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寇准的力劝真宗皇帝赵恒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复振,守住了摇摇欲坠的防线。
辽军则因孤军深入,战线拉得过长补给困难,又攻击守阻,情况相当不妙。
不过,宋军虽然主场作战,而且人数比敌人更多,却是守城有余攻击不足,想赶走战力强悍的辽军同样不容易。
辽国承天太后萧绰意识到继续对抗下去于两国都不利,乃主动释放和谈的善意,最终与大宋达成澶渊之盟。
从此,两国结束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状态,并开启了此后一百多年的和平时代。
宋辽两国签订盟约后,辽军主力如约班师回朝。
但一些随主力南下的部族武装还没有捞够钱财不愿意就这样走,仍赖在河北各地劫掠,赵宋朝廷乃以大军“护送”。
如今,同宋两国签约后,正乾皇帝就立即分批退兵,却又沿途招揽官吏百姓,严重扰乱了各地社会秩序,与当年辽人南下时情景看起来有几分类似。
李纲以澶渊之盟旧事上书,实际是建议皇帝派大军驱逐行动拖拖拉拉的同军,必要时打几场反攻,如果能够趁机夺回失地那自然再好不过。
同军这次入侵来势极为凶猛,眼看就要攻破大宋国都临安城,赵桓冒险出城见了徐泽一面,才乞求对方放过自己一马。
现在,局面占优的正乾皇帝主动撤军,赵桓好不容易才松了一口气,打心底里不愿再招惹强大的同军。
两国议和之后,其人便听取了部分臣子的建议,下诏追封范仲淹为魏国公,追赠司马光太师、张商英太保,并除元祐党籍学术之禁。
此诏绝非小事,而是对道君二十多年残酷打压正派士大夫的拨乱反正,代表着大宋朝政将要再次由新到旧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是极为强烈的政治信号。
诏令一下,众多正派臣子就争相上表为皇帝歌功颂德。
同军尚未退去,赵桓便被臣子们捧到了挽救江山社稷和百年国运的神坛。
其实,赵官家并没有这么复杂的想法。
其人只是单纯地认为自家老子信用新党开启党禁,才致大宋江山残破到如今这一步,也让朝野内外对他骂声一片。
既然新党解决不了大宋的问题,那便让旧党再次出来执政。
亲贤臣远小人能不能治好国,暂时不知道,但至少能让他落个“好皇帝”的名声。
其实,绝大部分能力超群抱负远大的君主并不在乎臣子们对自己的评价。
君与臣,本就是对立又合作的主从关系,君主的抱负应该是名垂千古的历史功业,而非非狗屁不是的士林舆论。
但对赵桓这等根基浅薄的又缺乏政治手腕的皇帝来说,士林舆论就非常重要。
没有“真正的贤臣”支持,一帮尚未出仕的太学生就能以舆论裹挟民意,对其指手画脚,甚至肆意屠杀传诏内侍,并逼迫皇帝任用他们认为必须重用的贤臣。
现在,天子刚刚下达追封旧党魁首的诏书,就立即受到大批臣子的拥护。
这种拥护不仅是口头上的叫好,还有实实在在的利益交换——部分臣子便上书请求天子惩处暴民重振朝纲。
这正是赵桓需要的舆论,其人当即顺应民心,诏诛当日士民暴动杀死内侍的为首者,并禁士民伏阙上书,废除因战争需要向百姓敞开的苑囿宫观之令。
如此,君臣各取所需上下一心时,李纲却建议追击同军。
赵桓担心由此招致急于稳定内部的群臣反对,拿不定主意,只能向作战经验最丰富的军帅种师道征询意见。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