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水浒新秩序 (江湖野人)


这几年,大宋屡屡败于大同,国势急剧衰落,对内的压榨却越发严酷。
而各地文武官员经历中山府陈遘、代州郭仲恂等事后,也逐渐认清了教主道君皇帝的凉薄,尽皆选择明哲保身。
当官的不管事,地方上匪夷所思之事便层出不穷,头脑稍微聪明点的人都能看出大宋亡国迹象尽显,野心之辈的机会已经来临。
孔彦舟、傅庆等人能力皆不及李成,野心也稍逊,却都清楚赵宋这艘破船就快要沉了,而李成则是符合他们期待的新船长。
尽管后者这艘小船也很破,但至少能载他们一程,先过了眼前这个阶段再说。
得众好汉相助,李成方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掌控上万兵马,能不能打暂且不论,至少做到了号令基本统一。
赵宋朝廷发现卫州“数万大军”隐隐失控后也慌了神,一套加官进爵的老套路下来,反让李成、孔彦舟、傅庆等人愈发看清了朝廷的软弱。
因而,即便以王黼太傅楚国公之尊,要想由卫州渡河,也得经李捉讨的同意才行。
幸好王太傅别的本事没得,见风色的本领却是一等一的,发现获嘉县形势不对后,果断收起自己的官威,老实等待李成的放行命令。
李成是个很善于学习的人,他从大同正乾皇帝的起家史中得到了启发,很清楚借势而为和拥兵自重的重要性。
其人只是要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大肆扩充实力,以备即将开启的天下大乱中大展拳脚,并不是樊瑞、方腊之流看到点苗头就跳出来作死的无脑莽夫。
因而,得知朝廷使团要求过境时,李成立即赶赴获嘉县,拿出当初侍奉王安中的态度,亲自护送使团由新乡县渡过黄河。
有惊无险地回到开封府,得到了更多消息,王黼等人方才知道这段时日发生的一系列大事。
仅仅是大同正乾皇帝巡游河东北路,同军都没有正式发动进攻,大宋王朝便风雨飘摇,亡国之相尽显。
因隆德府兵变传言而导致的泽州百姓逃荒大潮,已经波及京西北路孟州、河北西路怀州、卫州等地,只是朝廷要解决的众多棘手大事之一。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怀州百姓大逃荒的背后,竟然还有教主道君皇帝的一份“功劳”。
隆德府兵变发生后,河东路宣抚使王安中根据部将李成的建议,及时派快马将此事上报了朝廷。
赵宋王朝面对大同帝国(同舟社)始终处于下风,这些年一再经历出现突发事件,多少也锻炼了赵佶等人的神经。
在朝堂乱作一团中,天子居然还能想起自己的宠臣——两个月前因父丧丁忧在家的怀州籍尚书左丞李邦彦(王安中出职隆德府后,赵佶晋李邦彦为尚书左丞)。
教主道君皇帝一面下诏永兴军路、京西路、京畿路、河北西路、淮南东路等地加强戒备,以应对河东路失控后的危急形势。
一面又向怀州派出专使,以国难当头需重臣辅佐为由,对尚未满丁忧期的李相公夺情(即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怀州李氏商贾之家却出了李邦彦这个如此得天子宠信的相公,自然倍受人关注,李邦彦被天子夺情,理所当然地惊动了很多人。
好巧不巧的是,其人回京复职时,泽州大逃荒的百姓正好逃到了河内县。
两件事扯在一起,很难让人不怀疑朝廷早知道隆德府问题的严重性,只是故意瞒着怀州的愚民村夫。
在知州老爷借为李相公送行之机遁逃后,这场逃荒浪潮便进入了高潮。
从这个意义上讲,野心极大的李成主动进兵卫州,挡住了百姓继续逃荒阻止事态进一步扩大,还真是立有大功的。
但去路受阻的百姓在恐慌的驱使下,私渡凌汛期的黄河,由此导致大量死伤,则不在朝廷的考虑之中。
当怀州、卫州大乱之时,朝廷寄予厚望的陕西诸路也出了大问题。
唯一能够牵制河东路的永兴军路西军竟然在朝廷最需要的时候,闹出了兵变。
其实,也不算是兵变,准确来说是士卒鼓噪,以朝廷用人不当为由,不听调遣——罢工不干了。
当然,罢工归罢工,朝廷的饷钱还是得照发。
即便久掌西军的豫国公童贯也奈何不了这帮油盐不进的丘八,直到朝廷根据豫国公的建议,再三降旨,请动太原府兵败后引咎致仕的种师道再度出山,这场闹剧才结束。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大宋这间破屋子仅仅是遭到正乾皇帝河东北路之巡的波及,就诱发了一系列极其严重的问题。
永兴军路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作为陪都的南阳府也出了事。
起因很简单——朝廷大肆修建行宫,征用了当地百姓的土地,赔偿却少得可怜,这些人利益受损自然要闹。
本身这事之前就已经压了下去,但在大宋遭遇大难教主道君皇帝急着迁都之时,在有心人的煽动下,这事又被炒热并很快就失去控制,甚至引发了流血冲突。
这还没完,淮南东路光州、梓州路泸州、两浙路徽州等地也相继爆发了民乱……
得到这一连串的坏消息,王黼终于明白了朝廷会如此忌惮李成。
只因这个时候,朝廷真的不能再逼反一个靠开封这么近的军头。
委曲求全也好,顾全大局也罢,都只有渡过了眼前的危机才有解决问题的机会。


第十四章 你国内政何须问朕
赵宋使团在出使的过程中历尽艰辛和羞辱,即将回到国都了却还要受本国军头的气,王黼位列三公地位尊崇,也是有脾气的,当场没发作只是为了回京后再报复。
只是,回到京城了解到大宋这段时间接连发生的内乱后,王黼便绝了告河北路招捉使李成的恶状,请求天子严惩其人的想法。
王太傅很干脆地略去了这一路的曲折,直奔正题汇报此次出使大同的丰硕成果。
坦白地讲,抛开使团成员在隆德府受到的一点完全能够接受的惊吓、劳累和羞辱,这趟出使确实可以说得上成果“丰硕”。
正乾皇帝开出的议和条款虽然苛刻,却是当前大宋朝廷最能够接受的条款。
怀州、卫州和安利军等地本是护卫京师重地的外围屏障,割给大同以后,大宋首都开封府将直接暴露在同军的兵锋之下,这条原本是朝廷最无法接受的条件。
但现在这些地方已经被乱兵起家的军头李成实际控制,看看隆德府在同军入驻前后的变化就知道,单论破坏力的话,乱军远比同军更可怕。
徐泽行事肆无忌惮,可总体还是讲规矩的,不会搞不教而诛,只要遵守大同的规矩就不会有事,就算要打仗也会提前宣告,打得明明白白。
乱军则不同,完全没有规矩,也没有底线,真逼急了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朝廷当前既没有力量也不敢驱赶拥兵自重的李成,将河北之地全部割给大同,便是让有秩序的同军替代无秩序的乱军掌控京畿外围。
如此理解,似乎就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何况,以同宋两军的巨大实力差距,以及之前双方数次冲突的实际结果来看,同军只要想进攻,宋军也根本守不住缺乏地利的怀州、卫州和安利军三地。
还不如退到黄河以南,再集中人力物力,依托天堑构筑更加坚固的防——
好吧,在宋军正面打不过同军京东路也已经丢失的情况下,朝廷即便沿着黄河构筑再坚固的防线都是徒劳。
但大宋真的没得选,一切的一切,都得先渡过了眼前的危机再说。
当前形势对大宋如此不利,正乾皇帝不仅没有趁火打劫,还愿意控制同宋两国之间的正面冲突给大宋喘息的机会,就是最好的消息,这都不满足,还想奢望啥呢?
经过紧张的合议,大宋君臣达成了共识——全盘接受大同帝国开出的条件。
嗯,就是全盘接受。
所谓全盘,自然也包括在东京城玉清神霄万寿宫旁建设归来阁,并由教主道君皇帝每月亲自超度一事。
这事关乎天子颜面,臣子们不敢置喙,但教主道君皇帝雅量非常,仅仅犹豫了半晌,就答应了这一条款。
赵佶的想法并不复杂——对徐泽开出的条件不要讲价,不要讲价,千万不要讲价!
否则的话,不仅讲不下来价,还会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这是大宋与大同之间多次外交争端失利后得出的惨痛教训,教主道君皇帝可不想再“请”徐泽带兵来开封府了。
上一次徐泽借归来人之事带兵南下,朝廷就是派皇太子为质才劝退正乾皇帝。
若是再来一次,难道真要天子亲自前往同军营中?
这如何使得!!!
而且,徐泽说得也很对,论超度祈福这些神鬼之事,当世这么多国君之中,没有任何人比他赵佶更专业。
须知道,正乾皇帝眼光奇高,不是谁都能得到他的认证的!
自己最擅长又热爱的专长能得到正乾皇帝认可,应该很高兴——吧?
大宋如今内外交困,议和之事一旦定下,就不宜再起波折,只能辛苦才回来的王太傅再跑一趟河东路了。
王黼时年四十五岁,正值从政者的黄金年龄段,加之身体底子好扛得住,相对于正乾皇帝的格外关照每次出使都有大功,这点苦根本算不了啥。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