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有些意外的看着那熟悉的背影,干劲十足,一点也不像他了。
第126章 筹措衣被
李元瑷此刻恨不得给自己一个耳刮子。
这抗寒防寒最好的东西莫过于棉花。
这个时代是有棉花的,只不过叫法不一样,叫绵花,绞丝旁的。
中国化博大精深,木字旁与绞丝旁差别不大,意义完全不一样。
绞丝旁的绵花代表着观赏的意思,即是说这个时代的绵花属于观赏性植物,并没有开发出真正的作用。
也是因为唐朝处于气候的温暖期,冬季相对于后世较为暖和,并且身为唐王朝的商王,每年冬季皆有朝廷发放的炭薪,还是上等的白炭,一条炭能烧三天的高级货,故而并没有觉得冬天难过,没想到这茬。
若是提前大规模的将棉花一种,哪有今日什么事情?
不管了,此事过后,这棉花必须弄起来。
李元瑷在心底暗思。
亡羊补牢,虽晚了些,终究比什么都不做的好。
李元瑷回到蓟城,立刻召集下属诸官员,商议筹措冬衣冬被之事。
“某以修书于长安,房相在长安、洛阳两地会为我军筹措冬衣冬被,但前线大军十万,且东北苦寒,冬衣冬被多多益善。将这一切甩给房相并不妥当,你们可有办法筹措一批?”
“可以向百姓筹措!”堂下一人高声回应。
李元瑷望去,是一个瘦弱的书生,面色有些苍白,但双目灵动,颇有机敏之态。
略一沉吟,想起了他的名字张大安,出身清河张氏,魏州繁水县令,忙问道:“说详细些!”
张大安颔首道:“朝廷这些年连年征战,库存银钱想必不多。用钱购买,怕是不符合实际。想要大量获得冬衣冬被,只能向百姓征收。”
李元瑷皱眉道:“跟百姓征收,那百姓如何御寒?”
他的三观还是比五官更加出色的。
张大安笑道:“殿下常在京畿,怕是极少了解百姓生活。先皇与陛下即位之初,就一改前朝国策,薄赋敛,轻租税,现今二十余年,天下大治,百姓安康富庶。小农之家亦多有通宝余粮,过冬之冬衣冬被亦是充足。朝廷可以许诺来年于税收上给予优待,相信诸多富农与大户很乐意将多余的冬衣冬被上缴出来。”
原来唐朝很多地方虽沿用隋朝制度,可本质的理念与隋朝完全相左的。
隋朝的理念是藏富于国,不管是杨坚还是杨广都是变着法收税,朝廷极其富裕,百姓只能维持温饱。尤其是隋帝杨坚,更是捞钱的一把好手。
而唐朝一直坚定的履行着魏征最初制定轻徭薄赋的国策,国家因为各种打仗极穷,可百姓生活还是富庶的。
这也是唐朝百姓向心力的由来。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仲这句千古名言,将百姓生活理想,描绘的是贴切到位。
至于予以一定的税收优待,这个也是理所应当。
天下没有白给的道理。
哪怕百姓生活在舒适,那也是他们应得的。
从他们手中征召冬衣冬裤,给予税收的奖励理所应当。
李元瑷心知这是当前最好的办法,说道:“此事我会与太子商议,不出意外此计可成。你们皆是各自州府的干吏,到时由你们去各自辖区,征募冬衣冬被。孤这里强调一点,一切征募全凭自愿。孤不希望看到有人为了政绩向穷困百姓强行征集,若因次发生百姓冻死事件,孤绝不轻饶。”
“诺!”
众人将驱逐韦挺的事情算在了李元瑷的身上,知道这位上司的手段阴狠,莫不肃然领命。
长安,尚书省!
现在唐王朝分两个小朝廷,一个在蓟城,由太子李治监国处理政务。
一个在长安,由房玄龄处理六部机要。
总的来说,天下大事还是要经过房玄龄之手的,也只有房玄龄能够独当一面,镇得住武百官。
筹措冬衣、冬被的事情,他已经安排下去了。
长安、洛阳作为大唐王朝的东都西都,地位超然,发展势头与民生富庶皆位于前列,对于唐王朝的认可,归属感的最大的。
筹措冬衣、冬被的事情进展的极为顺利。
对于从长安、洛阳征召制炭匠师,此事也安排妥当了。
房玄龄是何等人物,尽管在万里之外,亦能从往来的书信中看出李世民这一次灭高句丽的决心,同样看出了唐军即将面临的危局,对于这两件事上极为上心,亲力亲为。
“相公,户部尚书到了。”
房玄龄挥手让他入内,不等户部尚书行礼,先一步问道:“朝廷还能调拨多少银钱?”
户部尚书拱手道:“大约二十万贯通宝。”
房玄龄道:“抽出五万贯来,往周边购买冬衣冬被,多为前线筹备一些。”
户部尚书欲言又止,终未说话,领命去了。
过了三日,户部尚书尴尬的找上了房玄龄。
“相公,京畿、洛阳附近,市面上所有的冬衣、冬被皆让郑家购买去了。郑家还放出话来,有一件收一件,在鼓励农闲百姓妇人制作。论及商业渠道,臣实在比不过郑家,仅购得十余套。”
房玄龄怔了怔,问道:“是郑家谁在收购?是郑凤炽,还是他的儿子?”
户部尚书应答道:“是郑七公子郑皓。”
房玄龄笑了笑,道:“算了,此事就这样吧,你也不用收购了。且先下去,此事莫要声张,就当无事发生。”
户部尚书面色一禀,道:“遵命。”
房玄龄沉吟了片刻,轻语道:“商王贤德,也不知是幸还是祸。”
唐朝有专门负责管监市场物价的官员的,在这个时代不存在哄抬物价的说法。
你的价格如果高于朝廷规定或者低于朝廷规定的价格,就当做脏物处理,而且你自身也会受到律法的制裁。
故而郑皓收购冬衣、冬被不可能是为了赚钱,也赚不到钱。无利可图,还会得罪朝廷。
郑皓与李元瑷的关系人所共知,房玄龄也有所耳闻。
毕竟灞水山庄现在的饮食住宿皆是郑皓安排的管事负责。
以房玄龄的才智,焉能看不出这背后是何人指使?
第127章 安市城落陷
安市城!
战鼓如沉闷的雷声一般隆隆地滚过大地。
漫天的箭羽倾盆而下,安市城上的兵卒头都不敢伸出城垛。
杨万春躲在城垛处,不敢探头,听着耳旁如雨点般箭羽声,时不时还有城垛的土渣落在脸上,满口苦涩。
“师傅,果如你说的一样呢!”
杨万春的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乡下人,在数十年前也就是杨广一征高句丽的时候,隋朝大军为高句丽所破,三十余万深入高句丽腹地的隋军给杀的全军溃败,唯有两千余人逃回辽东。
这并不意味着高句丽一战斩杀隋军三十余万人,溃败的兵士四散而逃。
尽管身处异域,能逃出升天的机会不大,还是有部分幸免于难的。
其中就包括右武将军赵孝才。
赵孝才在隋军溃败时,仓皇而逃,慌不择路,为求自保,脱去了衣甲,从村落里偷了件衣服,盲目的乱窜躲入荒山,却误中人藏在林地间的捕兽夹晕死于雪地。
人以为他是国人,将之救回村里,还找了村里的大夫救治,待清醒后才发现居然是隋人。
高句丽与隋朝敌视已久。
人本欲将赵孝才杀死,但因家中幼儿在侧,不愿在他面前制造杀戮,下不去手。
赵孝才是机敏之人,知道自己腿部受创严重,又身处高句丽腹地,离去了决计活不了,不如就在这里呆下,再图他法。
高句丽话,赵孝才听不懂,但是高句丽的字却是汉。
创造语言容易,但是一整套化体系衍生的字,在东亚一块也只有汉字能称完整。其他的朝鲜半岛彦,日本假名,蒙古,满,契丹大小字,女真大小字都是残缺不全的,故而这些国家古时候官方书面,皆以汉为主。
赵孝才以汉字与人沟通,愿意传授幼儿化,以换取留下来。
人登时心动。
在高句丽金百年来一直吸取华夏化,如果不懂华夏化几乎没有出头的机会。而他们寻常百姓,哪里有机会学习华夏化。
人不想自己的后代困在这小村里,为了孩子大胆的将赵孝才留下。
人之子正是杨万春。
赵孝才最初为求活命,但是杨万春天赋异禀,敏而好学,亦让赵孝才动了惜才之心,用心教导他识断字。后来赵孝才得知杨广为宇化及所弑,隋朝灭亡。
已经瘸腿的赵孝才彻底断了回国之心,开始传授杨万春武艺韬略。
杨万春领悟力极佳,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二十岁的杨万春甚至因为向往中原,动身于中原游历三年,他自幼跟赵孝才学习华夏语,那时天下大乱,并没有引起注意,学习了不少东西。
回国之后,凭借一身能力,于缺少人才的高句丽异军突起,成为安市城的城主。
赵孝才临终前告诉杨万春,以汝之能,与高句丽可谓人上人,然华夏地大物博,人才辈出,同华夏一笔,不过中上之资,日后不幸遇上,万不可大意。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