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听得有些傻眼,讶然道:“会不会过誉可?此事不可因为十六叔是商王而过多夸赞,免得为后人耻笑。”
于志宁摇头苦笑道:“谁敢如此?商王一席话,震耳发聩。要不了多久,相信我大唐学子将无人不识商王之名。”
李治眨巴着眼睛,就自己十六叔那德行,能名传天下?
于志宁将自己得到的消息一股脑告诉了李治。
李治也傻眼了,哪里想得到李元瑷居然能说出这般让人激昂的话语,连他听了都极为触动,可随即眉头又微皱起来,觉得自己这个叔叔太不顾正业了,居然在术数上,下此无用之功,一点也不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
当前局面,明显就是自己让他去查的裴律师最为关键嘛!
放着裴律师不查,在术数上捣鼓什么劲呢!
于志宁继续道:“其实关于这缀术注解,臣下只能窥探其中一二,真正要想了解全貌,唯有将太史丞李淳风道长叫来品评。”
李治本越想越气,但听于志宁说到了李淳风,忽然将裴律师的职位跟李淳风联系起来。
瞬间就明白了。
自己这个十六叔是想从李淳风这里入手,通过他来接触裴律师,了解情况。
念及此处,李治除了苦笑还是苦笑,就为了调查一个裴律师,弄出这么大的动静?
真要让他去办大事,还不得将天都捅了?
很快消息传到了内宫,传到了李世民的面前。
缀术注解也到了李世民手上。
李世民亦看不太懂,但是他与李淳风关系密切,时常向他请教养生之法,长命之法。
尤其是从高句丽归来,李世民召见李淳风的次数,越发多了。
但这一次,却不是因为养生,而是缀术注解。
殿内寂静无声。
李世民斜靠在胡床上,看着李淳风一脸震撼的表情,若有所思。
没有人比李淳风更加清楚缀术注解的精妙。
从一开始,他的态度就不同于王孝通。
王孝通是将缀术说的一不值,而李淳风觉得缀术是因为过于深奥,而导致他们理解不能。
人大多相轻,自视甚高,故而王孝通的说词更得人心,而且王孝通专精术数一道,在术数水平上,确实胜李淳风一筹。
故而诸多读书人都排斥缀术,更有人申请将缀术移出算经十书,不配呆在其中。
李淳风甚至有一种感觉,如此下去缀术亦可能失传于世。
不想当今之世,竟然有人看懂了缀术,而且解释的如此直白通透。
“商王可为吾师矣!”
看完缀术注解,李淳风发出如此感叹。
李世民也感慨道:“年轻真好!”
李淳风不明所以,但作揖道:“皇上臣以为可下令商王重新编撰算经。缀术注解中本身的内容,远不及注解中的天元术以及增乘开方法,无注解入缀术必要。只要习得天元术以及增乘开方法,缀术亦无需注解,个中内容,自然理解。术数一学,或许不及经学深奥,但最重实践,若得大成,大利天下。”
李世民哪能不清楚个中高下?
经学传授的是道德品格,而算学关键在于实践。
一个官员空有道德而无实践比贪官更加可怕。
现今因孔颖达之故五经正义经学大兴,算学却并没有什么起色。
而今确实可以推一波算学了!
李世民心底念叨着。
只是让那小子充当门面靠谱嘛?
孔颖达是孔子第三十一世孙,当代最负盛名的大儒,五经正义融合了诸多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
李元瑷?
为了追女人大闹国子监?
别人没有看出猫腻,李世民倒是整明白了。
早在高句丽的时候,自己这个弟弟就对金胜曼垂涎三尺。
回到长安,满以为他懂事了,在娶徐家女之前,不闹幺蛾子。
结果,还没几天,就弄得满城风雨。
为了一个女人,弄出这么大的动静?
这种人能干大事?
不过李世民也乐得如此,说道:“此事你自去找他,告诉他,可以成书,但不急着发布。要反复考究,确保正确。算学不同于经学,不能有错。一数字错漏,可能带来巨大危害。”
到了最后,他才说出了道理来:“本朝有五经正义足矣,算学就留给雉奴吧!”
“臣下明白!”
李世民让李淳风给他研磨,亲自写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二十二字,道:“顺便再将这字帖给他带去,让他好好练练字,朕用脚都比他写的好看!”
缀术注解与横渠四句在极短的时间里传遍长安,传遍京畿洛阳,从而天下。
缀术这原本即将走向失传,无人问津的书籍,人人抢购,各大印刷作坊日夜加工。
横渠四句更是成为了万千学子得座右铭,直接导致了大唐纸贵这一现象。
远比历史上洛阳纸贵更加夸赞。
也只有李世民、李治这对父子清楚李元瑷的真正用意了。
第203章 要学要问
果然如李元瑷想象的一般,这消息一传开,李淳风就屁颠屁颠的来大安宫求见请教了。
不过最先来的不是李淳风,而是阎立本。
这著名的画师建筑家委屈的上门兴师问罪来了。
当初似乎说好的,一起研究术数协助自己出书,现在直接将他忘记了。
李元瑷真没想那么多,寻常人出书提出一个理论概念,需要经过漫长的研究计算。拥有副手协助,那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
缀术就是祖冲之、祖暅之父子两代人外加徒弟协助并力完成了佳作。
李元瑷不一样,他从不觉得自己多伟大,更不觉得这有多少难的。他的一些学识是直接站在巨人肩膀上得来的,经过几千年磨砺,依旧可行可用的解法。
压根就不需要助手,也不需验证,直接写出来就行了。
李元瑷只好保证,将重新修葺的时候,一定请他协助。
阎立本屁股都没有坐热,李淳风便送上了拜帖。
李淳风并没有传说中的仙风道骨,他今年亦不过四十出头,正当壮年,一张大型的国字脸,浓眉大眼,面色有些蜡黄,但人却极为精神,双目炯炯有神,修长的黑胡须垂挂于胸。
“见过商王!”
李淳风身体肃立,双手抱圆,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手时,微向上举高齐额,俯身约六十度。
作揖可细分为好几种,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交手礼、军礼、抱拳等。
前六种是周礼说记载的最正统的作揖礼节,后者是随着时代演变而流行的问候方式。
李淳风方才行的正是天揖,属于面见长辈以及重大庆典方才使用的礼节。
“道长如此大礼!孤可授受不起!”
李元瑷忙上前将李淳风搀扶起。
李淳风毫不在乎的道:“贫道酷爱术数,对于术数一学,几近痴迷。奈何天赋有限 只能自娱自乐。商王攻克难题 引入天元术以及增乘开方法,让人惊叹。若非资格所限 贫道都有心三跪九叩行拜师礼了。想来商王亦看不上 只能以师之礼待之。”
阎立本在一旁唏嘘道:“有时候真羡慕李太史丞,若非情况特殊 某亦想拜入商王门下学习那一身惊世骇俗的术数学问。”
李淳风是道士出家人,孤家寡人一个。
而他阎家并非小门小户 真要拜师 对族人对李元瑷都不好。
李元瑷道:“你们是太讲究了,学问为何称之为学问?学问就是要学要问。光学不问,只做到一半;光问不学,也只是一半。又学又问 才是完整的学问。不然孔夫子为何说学无止境?”
李淳风、阎立本互望一眼 孔圣人说过这话嘛?
两人相视一笑,也不搓破。
孔圣人是没说过,不过理是这个道理。
“所以你们也无需客气,孤最不屑的就是固步自封。你我人类不用于野兽,进步是必然的。将知识私藏 只会阻碍进步。世界之大,并非只有我大唐一国。我们固步自封 等于给别人超越的机会。”
没有人比他更加了解历史的进程。
为什么国人总是追忆汉唐的辉煌?
那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他们是地表最强,没有之一。
几乎各方各面 华夏都处于世界领先,是整个地球的核心。
随便一样东西说出来就是领先西方四五六百年不等。
但为什么处处领先的我们在未来会落后那么多?
就印证了那句话 一直原地不动就是落后 不进步就是退步。
蒙古的入侵 导致华夏火种险些灭亡。
华夏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九十年的停步不前甚至倒退,直接导致了西方国家的大踏步逼近。
幸得朱元璋驱逐胡虏,建造大明,才挽回了颓势。但这个时候的西方已经趁着华夏化断绝的机会,追赶上来了,在个别方面还完成了超越。
这就是很现实的事情,也许化的衍变发展需要一百年,但是只要时间到了,对方只需要用二十年,甚至十年就能通过学习,即能后来居上。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