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从慎重开始 (一笑澄明)


  一封紧急疏奏传回宫中,使臣团回京了。
  这次出使唐宋国,用了五月余,听到使臣团回京的消息,太上皇和诸公心思活络起来,又等了几日。
  一日清晨,奉天殿中,
  太上皇弘治坐于御座上,手搭在膝盖头,面上带着威严之色。
  百官站在两旁,满脸肃穆,齐齐朝殿门看去。
  通政司一声唱喝后,一行官员陆续走进大殿中,这些人脸上都有些消瘦,显然是连日赶路所致。
  大理寺卿张泰,鸿胪寺少卿徐钦,都察院副都御史方学,刑部右侍郎张子磷,兵部主簿姚峰等一行人,朝太上皇弘治微微躬身。
  百官一个个昂着脖子,翘首以盼,似乎等不及使臣团说出唐宋国的见闻。
  等着解开心中的谜团。
  蒋冕和张升面上带这焦虑之色。
  这次派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去,得到消息也能令人信服。
  太上皇弘治眼中闪过一抹光彩,显然对唐宋国极有兴趣,将目光瞥向使臣团团长,大理寺卿张泰。
  “张卿家,唐宋国真为塞义德后裔所建?”
  殿阁里安静下来,炙热的目光投向张泰。
  只见,张泰微微颔首点头:“确实为塞义所建,臣在阿拉格见到了王国和百官,这是文牒,请求太上皇敕封。”
  藩国请求大明朝廷敕封,就说明向大明称臣。
  就如同朝鲜,一旦国王变更,新皇登基,需要大明朝廷的旨意才能成立。
  太上皇弘治看向刑部右侍郎张子磷:“张卿家也一样?”
  “不错,臣所见确实如张大人所言。”
  蒋冕和张升等人的疑虑打消了一些。
  张泰和张子磷反对变制,也在朝中为官多年,名声清直,是绝对不会被严成锦收买的。
  李东阳心中长出一口气。
  有了大理寺卿和刑部侍郎的一番话,严成锦总算是没关系了。
  严成锦心中嘀咕,此事只有王守仁、严嵩和朱拱樤知道。
  或许,那个唐宋国王塞义,也以为自己是真国王。
  散了早朝,太上皇将使臣团留了下来,除了严成锦,内阁和六部都在。
  张泰递上新邸报。
  “所见的汉人,是南方逃去的饥民,还有走商到那里的儒商,皇室正在卖财物筹集军饷,吸引了很多汉人商贾。”
  这是随行的中书舍人所画,唐宋国比大明贫苦,千万倍不止。
  加上受突厥人侵袭,只能躲在山里种番薯和玉米。
  却也有布棚搭起来的市集,能看见汉人的身影。
  太上皇看完后唏嘘一声,板着脸道:“既已查清,此事,诸公休要再提了。”
  蒋冕几人颔首点头,张泰等人亲眼所见,还能说什么。
  阿拉格就是有泰姬陵的那个地方,不过,还没建,泰姬陵是莫卧儿皇朝的产物,现在莫卧儿都没了,所以……建不起来了


第789章 殿前顶撞
  东暖阁,
  合上北方的疏奏后,朱厚照眨了眨眼睛,问道:“老高,王呆子去哪儿了?”
  严成锦不经意地瞥了他一眼。
  张泰的使臣团虽然回京城了,但朱厚照不好糊弄,这厮已经认定了,自己就是唐宋国的背后之人。
  严成锦想了想,问道:“你找伯安兄做什么?”
  朱厚照从来都是对严成锦直言不讳的,面上露出喜色,丢了一本疏奏过来。
  “靼人劫掠边城的马匹和钱粮,呆子再打他们一次就老实了,朕也想偷偷在瓦剌,建一座王朝。”朱厚照也想过一把开朝皇帝的瘾。
  严成锦打开了疏奏。
  三月初五,瓦剌和鞑靼人结伴南下,一日跑了二三百里,抢了几个县城,攻下县城后,掠女无数。
  海南都下雪了,北方的鞑靼和瓦剌更严重,冻死牛羊无数。
  以往达延汗还在时,一开春,就会率领大军南下进攻大城,夺取钱粮,俘获奴隶。
  对于鞑靼人而言,春秋南下劫掠,已成习惯。
  尤其是在大灾之年。
  对于鞑靼这片疆域,严成锦一直想不出安顿的计策。
  但这封疏奏中的守将,斩杀了鞑靼和瓦剌,共计一百余人,看看落款的名字,是宣府的游骑将军江彬。
  严成锦看向一旁的侍奉小太监:“疏奏为何先传来东暖阁?”
  “是、是新皇让奴婢在西暖阁拿的,说是政绩会被太上皇抢去……”小太监两腿发软,快要被吓死了,不敢直视朱厚照的眼睛。
  一连几月来,朱厚照的政绩始终差太上皇十个左右。
  朱厚照眨了眨眼睛,道:“老高,朕已经也很努力地阅奏了,这些地方父母官,屁大点事也要上疏,压根就挤不出政绩来。”
  多是见了苗头,就喊祥瑞的疏奏,父母官报喜,纳粮的新政推行后,百姓弹冠相庆。
  可京城的百姓,分明在骂朝廷。
  严成锦不相信,地方百姓的反应会有所不同。
  一旦出巡,就会看见坊间哀鸿遍野,到处都是衣衫褴褛的农户。
  大清早,绕着午门跑了几圈,沐身后来到西暖阁。
  察觉到小太监们的眼神躲闪,太上皇弘治最擅长察言观色,很快就看出了与往日不同。
  他眯着眼,锐利的目光朝侍奉的小太监看去:“发生了何事?”
  “新皇……新皇刚才来挑走了一些疏奏。”小太监噗通一声跪下。
  太上皇弘治转而看向御案,疏奏被叠的整整齐齐,但六部的顺序却不对。
  显然是小太监重新堆叠的。
  内阁呈递时,会分门别类,让翰林送去给朱厚照的疏奏,都无关紧要。
  太上皇弘治阴沉着脸,动了动筋骨,腮帮子咬得太紧而鼓了起来。
  却在这时,殿外的小太监喊道:“太上皇,疏奏……疏奏送回来了。”
  谷大用抱着疏奏,哆哆嗦嗦地走进来大殿,察觉到太上皇的脸色,手就更抖了。
  “新皇和严大人阅过了。”
  太上皇弘治铁青着脸,道:“是新皇让你偷的?”
  “不……不是,是新皇自己。”谷大用察觉到太上皇脸上的异样,连忙噎了回去。
  萧敬冷冷地看了谷大用一眼,示意旁边的小太监拖出去,廷杖伺候。
  太上皇弘治拿起一本翻阅开来,看到一半时,眸中若有所思。
  等到早朝时,才拉着脸淡淡地瞥了一眼朱厚照,又看向王琼:“三月前,鞑靼可是向朝廷请乞赈银?”
  王琼微微抬眸看向刘健和李东阳。
  他是得到内阁的准许后,才驳回的。
  刘健微微躬身,面色平淡:“是臣票拟这封疏奏。”
  大明从来没有真正将鞑靼看成自己的子民,毕竟,他们不是汉人,与安南一样是异域归顺的子民。
  在他心中,鞑靼的疆域,只是作为隔绝瓦剌南下侵略的缓冲地带。
  “赈济,只会耗费朝廷的靡费,朝廷需银子之处众多,也无力开仓。”蒋冕道。
  种族平等,是极难达到的。
  就以科举为例,难不成真让鞑人入朝当官?万一鞑靼人入阁掌权,内外勾结,朝廷地位岌岌可危。
  这个道理,就和藩王不能当官一样。
  李东阳点头道:“鞑靼人以部落聚集生活,动辄有万余人马,振臂一呼就可起兵,不能让其强盛。”
  先代皇帝一直想与鞑靼人和睦相处,但鞑靼人却一直想夺大明的疆域。
  朱厚照却打起精神,道:“父皇,靼人为官虽然还未有先例,可一直晾置在北方,朝廷以奴隶对待他们,迟早也会有反心。
  若他们起兵,朝廷就要给九边拨军饷。
  与其将银子用在打仗上,不如拨给他们,让他们安定不作乱。”
  这一席话,有点镇住了朝廷上的诸公。
  严成锦眼神一变,朱厚照谈到了一个治国之道,极为重要的问题。
  社会的维稳成本。
  诸如上一世,某些庞大的财团破产后,欠下巨额的债务,银行通过买下或其他交易方式得到这些债权。
  欠钱的人可以用极低的价钱,偿还这些债务。
  诸如欠一亿,只用换三百万,就能抵消这部分债。
  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维护市场和社会稳定。
  因为每天破产和欠债的企业极多,一直积压起来,迟早就变成一个解决不掉的大麻烦。
  不引发惶恐和动乱,才有了这种做法。
  在封建王朝,建立新王朝事大赦天下,不仅是免死罪,还包括清理前朝留下的旧账。
  张敷华微微躬身道:“若与鞑靼开战,花费的军饷,的确为赈济的几倍不止。”
  一旦开战,九边士卒就需放弃屯田,带兵上战场。
  屯田荒废后,一切支出皆由朝廷支给。
  这是除了俸禄外,最大的一笔靡费。
  大殿中的人,面色变得认真起来,眸子看向朱厚照,露出期待之色。
  朱厚照见众人看着自己,喜滋滋地道:“朝廷应一碗水端平,鞑靼请乞赈济时,也要给他们拨发赈银。
  他们吃饱喝足,就不会跟朝廷作对了。”
  太上皇弘治深深地凝视着朱厚照,开口道:“这番话,严卿家教你说的吧?”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