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您说就是了,我们就是好奇所以问问,肯定不会说出去的。”姜云明也笑了起来,让自己尽量的显得更和善一点。
“现在大家都不愿意种麦子了,不够吃啊。这些新粮都是我们留下来的种子,在加上从官府领的,所以大家就都种新粮了。又好吃,产量又高,谁愿意种麦子啊!”
闻言姜云明轻叹一声,千防万防,但还是发生了。
第523章 区别
大唐早晚会形成他规划的那种农事格局的,这一点姜云明很清楚,但是如果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这需要多长的时间这就不一定了。
如果按照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的话眼下并不是种植红薯这种新粮的好时机,因为如今正值朝廷大量发放新粮粮种的阶段,大量的新粮涌入市场那就必然会造成价格降低,在这种冲击之下以前的麦黍反而会更吃香。
但是这是按照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的,大唐再过个十几年或者几十年人们的思考深度也会到达这个深度,然而现在不行。
像姜云明他们这些80、90以后出生的人基本没有挨过饿,因为他们不懂饿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感觉。
为什么老一辈喜欢存钱?因为穷怕了。
为什么老一辈喜欢存粮?因为饿怕了。
为什么新一代不喜欢存钱?因为生活好了。
为什么新一代从来不存粮?因为不怕挨饿。
时代早就的差异让这种沟壑很是明显,而眼下的大唐百姓正好就属于“老一辈”,而且还是“第一辈的老一辈”。
他们经历了隋末唐初的乱世,经历过贞观初年的大蝗灾,他们知道吃不饱的感觉有多么难受,所以在经济利益的面前他们仍然选择种植高产但价格相对来说却更低的新粮。
因为他们饿怕了。
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这里有后世那些80、90遇不到的战争,这里遇到天灾人祸不像后世那般有人捐款,甚至这里遇到饥荒官府的救济都不一定能靠的住,因为相比后世那完善的法律体系这里的官僚中满是蛀虫。
他们不知道前几年那铺天盖地的蝗虫什么时候会再来;他们不知道前几年那干旱到目光所及之处皆是黄土的时候还会不会有;他们也不知道隋末乱世甚至五胡乱华的屠杀还会不会再有。
所以他们放弃了看起来近乎是唾手可得的利益,所以在这本该是满目黄穗的时节却依旧还一片青翠。
姜云明和杜如晦相视一眼,他们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无奈。
努力了这么长的时间,饥荒和粮产是改善了,然而这种涸泽而渔的情况却无法改善。
他们知道大面积种植红薯和土豆的后果,所以杜如晦乃至朝廷都一直在配合姜云明在压低新粮价格的同时提升旧粮的价格。
或许百姓们也知道,但是他们并不会去考虑的那么远。
“我们就是好奇所以问一下,谢谢老乡了啊,你们忙吧。”杜如晦慈眉善目的笑了笑,然而这笑容深处却隐藏着一丝苦涩。
听到杜如晦的话后这些百姓如释重负,低了低头后就赶紧离开了。
新粮粮种是官府按户来发放的,能够达到这种种植规模那就只能是他们私藏了粮种。根据官府放出来的告示,他们这么做是要被取消领取新粮粮种的资格的。
本来他们是不想跟杜如晦说的,但是这事儿基本上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而且不论是从杜如晦的衣着还是远处路边停着的马车来看他们都知道杜如晦不是普通人。
如今杜如晦没有难为他们,他们着实是松了一口气,因为在他们眼中,这新粮就是他们以及他们家人的命!
“原本我还以为你这趟出来远不如在家里陪着公主待产,现在看来是老夫错了啊。”看着那几位衣衫破旧的百姓进入了田地间开始劳作,杜如晦叹了口气。
这种情况的发生是他早有预料的,他知道肯定会有人抵挡不住新粮的诱惑而私藏粮种,但是他却没想到情况这么严重,严重到了这漫山遍野一望无际的甚至找不到一片地里有泛黄的麦穗。
这代表了什么?代表着这蓝田县很可能就没有人再种植旧粮了。
“这是正常的,百姓们不会去考虑他们以后还会不会有地耕种,他们只知道如果现在不存粮食的话以后若是还有灾荒的话他们就要挨饿。”
看着正在精心侍弄红薯的百姓,姜云明的语气复杂。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应该还是监管的不到位,之前官府发下了通知说私藏粮种者则取消来年的粮种发放,但这条命令并没有落实到位,这就让很多百姓的侥幸之心变成了理所当然。”
“但眼下这条命令已经近乎于废掉了,以这块地方的情况来看别的地方也好不到哪儿去。”扫视了一圈周围,杜如晦忧心忡忡。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种情况到无论是发展到什么样都可以控制,只是相对来说如果当初的命令落实得足够好的话会更简单一点,眼下只要费些功夫这种情况也是能够解决的。”
“哦?”
杜如晦诧异的看了姜云明一眼,在他看来眼下就已经是最严重的时候了,毕竟这一望无际的全是绿色,一点属于麦穗的金黄都没看到。
这种情况是迟早会发生的,姜云明从一开始就预料到了这一点,但是他没想到的是来的会这么快。
他在下来巡视之前就已经确定了今年到明年的这段时间就是解决问题的时候,下来只不过是想看看眼下的情况到底发展到了什么样的地步,需要用多大的力度。
“百姓们这么做说到底还是想要屯粮以备灾年,不过这两年百姓们家中囤积的粮食应该也到了一个极限了,如今新粮成品的价格还在下降,如果不加以干预的话顶多再有两年就会有大量的百姓最少把一半的土地改种回麦黍。”
“那要是加以干预呢?”
“那就更快了,如果顺利的话杜伯伯明年的这个时候就能慢到漫山遍野的金黄了。”
“看样子你早就把一切都想好了。”杜如晦仰头望天,在姜云明的面前他不止这一次有过长江前浪的感觉。
“事情是我提起的,这新粮也是我让郑添福他们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去取回来的,这些后续的问题也自当由我来解决,不然的话我怎么对得起那些长眠在异乡的将士们?”
不管是什么事,只要是第一次那就是刻骨铭心的。
郑添福他们是姜云明这一生中第一次就只因为他一句空口无凭的话就舍生赴死的人,他忘不了郑添福他们回到长安那天是什么模样。
还有为了保护他、保护粮种而死的那些人。
第524章 定格局
这麦收巡查的结束要远远比姜云明预想中的要快。
仅仅是和杜如晦逛了三天姜云明就决定返回长安了,他不是来巡视麦收状况的,这三天的巡查结果就已经足够了。
蓝田县的情况只是个例,但也可以说是很普遍,因为其他的地方虽然没有像蓝田县那边一丁点儿麦子都没种但也很有限。三天后姜云明只是粗略统计了一下,大唐如今的耕种格局大概是新粮比旧粮能达到一个8:2左右。
当然了,只有北方是这样的,因为新粮粮种的推广并没有往南方去。
8:2,这个比例属实是失衡了,而且失衡的太过恐怖了一点。
这个比例即便是倒过来也比姜云明预想中的要高,因为在他的计划中新粮和旧粮的比例要在1:9才最适合眼下的大唐。
红薯不适宜作为主粮,最适合它的位置其实应该是灾荒储备粮。后世红薯的耕种面积极小极小,可能一户人家也就种个一亩半亩地的,所以说1:9的这个比例还是有些高,但却是最适合大唐的。
大唐不比后世,后世有令人尊敬的大德鲁伊花费毕生精力去研究粮食,水稻的亩产早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两千斤,即便是把土地贫瘠度等各种问题都算进去最少也是超过千斤的。
大唐怎么比?
所以说1:9的比例是比较适合眼下的大唐的,或许再把之后几年人口会出现爆发式增长的问题考虑进去的话,2:8或者3:7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8:2这个比例实在是高得让姜云明难以接受,而且这里面的两份大部分还是在像他和杜如晦这种支持国策的官员身上。
土地的所属权虽然属于朝廷了,但食邑权还是保留了下来,这才能让姜云明和杜如晦等人干预到这些土地上要种植的作物种类,不然的话这仅有的两份怕也是要被红薯占领。
所以他这次学精了。
当大唐官方不再以旧粮回收仙粮的告示贴出去之后,整个北方能种植新粮的百姓们都沸腾了,他们甚至都已经开始幻想以后粮仓满溢的日子了。
然而现实却并没有那么美好,不遵循规矩而产生的一切后果都要他们自己承担。
姜云明和杜如晦回京的第二天,大唐国库在无声无息之间就送出去了大量的粮食。
而且全部都是新粮,以红薯为主的新粮。
“真的要这么做吗?”
姜府,西厢的茶座上,李世民一脸的忧心忡忡。
现在的李世民其实有一点守财奴的思想,因为之前的几年大唐实在是太穷了,穷到如果没有姜云明想办法筹粮的话那年的蝗灾可能都没法渡过。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