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欺世盗国 (司史)


  看来在事情确定之前,赵元昌是不准备让旁人知道了。
  而动手的时间段,应该就在四月初一前后。
  冯道心中感慨,面色平静地点头:“臣定如期参加。”
  说话间,一盘终末,冯道之前随意落的那一枚棋子,为他带来了失败。
  重开一局,赵元昌转换话题:“三司这几年在黄世俊手中发展不错。”


第三百九十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六)
  “确实。”冯道附和一声,“黄仲彦此人有能力。不过三司同户部向来不和,户部有王松岭在,三司这几年被压得抬不起头来。”
  职权相近,就会互相侵夺权力,枢密院和兵部,三司和户部,都是这种情况。只不过相比于兵部面对枢密院时的无力,户部还是能同三司争一争的。尤其是前三司使阎俊臣调任枢府之后就不怎么在政事上发言,户部尚书王彦川在面对三司的时候就愈加强势。
  “正是如此,所以我想着是不是重新梳理一下三司和户部的职权。”
  “啪!”
  落下一枚棋子,赵元昌接着道:“这税改别的不说,单立一个专门的税曹来负责税收事宜,着实是一个好点子。我寻思着,这尚书六部,与其叫三司和户部相互扯皮,不若把两个职权分割。”
  “若是如此,三司使该在何处?”冯道没有纠缠一角厮杀,而是脱先一手,在旁处布局。
  “三司使还放在六部之上,位在参政之前如何?”
  冯道沉默,安静地落了两步棋,他轻声问道:“官家所想,该是不仅限于户部和三司吧?”
  赵元昌闻言一笑:“不愧是冯师。今夏我欲用兵淮南,故而心有疑虑,不知此时改动朝堂会不会有影响。”
  此句说出,他环视四周:“尔等且先下去。”
  “是。”
  一干宦官仆役尽皆退下,很快院子里就只剩下师徒二人。
  赵元昌这才低声道:“朝中职事太少,京外大将恐不甘心入京。”
  周国不是从下而上推翻前朝建立的,所以它继承了前朝从唐时一直流传下来的弊病。内部不靖,无法举国而战,统一天下的步伐就慢了许多。
  统一的步伐慢,就会导致大将领兵在外的时间变长,君臣相疑的可能性大增。而且只要没有一战灭国,边疆将领积小功为大功,中枢也不能一直压着不赏。
  这赏的物事,要么是官爵,要么是钱粮。边军大将,官高爵隆,兵精粮足,又加之君臣相疑,会发生什么事就不需要多说了。
  所以要不定期调动边将、内外交流,中层将校还好,到了刺史、节度使这一级,调人入京不说升官,至少品级不能降吧?不说权力多么大,至少不能只有一个虚衔吧?
  问题在于,中枢高位没有那么多,适合拿出来给将领的就更少了。
  所以,要么把原来职权较多的部门拆分成多个职权狭小的部门而品级不变,要么大幅度增加两府相公参政的数量。
  相比于后者,显然前者更好一些。
  比如原先四个部门,把它拆成十五六个部门,再加上副职加衔,这一下就多了二十多甚至三十多个尚书卿一层次的职事。
  唯一可虑的就是,文武百官会不会赞同,最主要的是外面领兵的那些大将会不会认可。如果大将抵制,那么这一次改革不过是个笑话。
  冯道当然明白这一点,他将棋子放入盒中,轻声问道:“今夏有战,官家可准备好扫平国内动荡?”
  要想维持朝廷对全国的控制,就得维护中央的权威。
  怎么维护?消灭所有不听话的人!
  简单来说就是做好一道政令不被方镇执行,朝廷出兵镇压的且获胜的准备。
  之前赵元昌准备召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入朝,但同近臣商讨之后,发现朝廷暂时无法重创定难军,只得放弃这个想法。
  赵元昌想要召方镇节度入京,那么他做好了出兵平定方镇之乱的准备了吗?
  “可虑者便是西面。”赵元昌面色严肃,“宝应伯在邠州,王江在泾州,若为犄角,该是能稳住陇右延庆一带。然防守有余,进取不足。”
  为什么进取不足?因为要防备北面诸多节度。
  “还需行离间之计。”
  “正是。”赵元昌点头,目光灼灼地看向冯道,“不知冯师可有教我?”
  沉吟一阵冯道缓缓开口:“夏日战端起,中枢不宜轻动。臣以为可派人宣抚西北,示众以恩。待战平,召雄武入京,邠泾等地守而不攻,以安延庆之心;京兆、河南整军警备河中,凤翔、汉中夹攻雄武成阶。”
  冯道这番话说出口,赵元昌一脸赞同之色,却无多少惊讶,显然他也考虑过。
  “这宣抚之人,若是轻了,怕是起不到作用,冯师可有合适人选?”
  听到这个问题,冯道略一犹豫,轻声道:“臣以为,尚书户部王彦川,三司黄世俊,此二人皆可。”
  这两个都是比较强势的主官,要分割职权,将此二人调出去,看不出什么问题。绝大多数人只会以为让他俩宣抚西北只是一个借口,是将这两人调离的借口,然想不到这是为了日后对付雄武军而做的准备。
  蹙眉考虑一阵,赵元昌点头:“他俩的确合适。”
  说完这句,他便转开话题,不再讨论政事,而是一边闲聊一边下棋。
  冯道暗叹一声,也打起精神关注棋枰。
  出外宣抚方镇,等闲三五个月无法回京,两个部门主官肯定是要换人,但赵元昌不想让冯道参与进去。
  只能说,帝王毕竟是帝王,感情这东西,涉及到权力就得放到一边去。
  双流县,宁家。
  知县宁强回到家中,径直来到书房取出一本白纸做封面的书册,翻开夹着一张枯叶的地方,坐在窗前仔细阅读。
  读至妙处,禁不住抚掌喝彩。
  正看得津津有味,门口突然传来一个急切的声音:“行仁!你怎地还在这看书!”
  他从文字的世界中抬起头来,略带茫然地朝门口看去,原来是自己的县丞罗施。
  看到罗施一脸焦急的模样,宁强一惊,连忙站起来问道:“出事了?”
  “可不是么!”罗施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宁强面前,拉住他的胳膊就要朝外面走,“吏部的信使正等在县衙,你赶快过去!”
  “吏部?”
  宁强被他拽着往外走,手中书册反扣在桌面上。
  走出家门,罗施终于不拉宁强了。
  “惠慈,这吏部信使过来......”
  “肯定是你要升官了!”罗施看起来似乎比宁强还高兴,“我就知道,行仁你是不会一直在这里当一个县令的!”


第三百九十一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七)
  宁强听了,只是摇头:“做一个县令也挺好,若不是当了这百里侯,我还不知道当官为民这么困难。”
  “所以你才要到更高处去!”罗施的语气十分认真。
  左右看看路边没有行人,他一边朝前走,一边低声道:“世道黑暗,人心沉沦,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候了。行仁,这还是你告诉我的。”
  宁强沉默不语。
  又走了几步,宁强才压低声音开口:“这话咱们私下里说说就好。京兆陈使君都因为在书院中说的话被一干小人弹劾,更不用说我们了。”
  说话间,两人走近了一个较为热闹的大街,街上无论男女老少,见到宁强之后皆是诚心诚意地行礼问好。
  哪怕知道县衙中还有信使在等着,宁强也禁不住放慢脚步一一回应。
  这种场景经常会出现,不论是宁强还是罗施,都见怪不怪。而且每隔六七天,宁强还会问一问路人商户最近生活情况,遇到难事也会顺手帮个忙。在双流县民众心中,便是锦官府尹的声望也比不过这个异常亲民的县令。
  好在宁强住处离县衙不太远,他俩很快就到了县衙。
  信使真的就只是信使,哪怕是吏部的信使也一样,至少宁强让他干等了这么长时间,他是一句牢骚话都不敢说,恭恭敬敬地取下背上的竹筒递给宁强。
  叫来书吏仔细核对了竹筒上的密封标志,宁强将竹筒打开,取出一个不知是什么皮制成的信囊。这也是密封的,确认没被打开过后,将信囊挑开,口朝下对着桌面一倒,从信囊中掉落出一堆物事。
  政事堂签发的命令,枢密院签发的命令,一块圆木牌,一枚符契,一张公验,以及一份新的告身。
  宁强从文官变成了武将,调任安淮副都监,即刻前往亳州山桑县赴任。
  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其它东西了。
  宁强只知道自己变成了安淮副都监,暂且称为安淮军吧,这个安淮军在亳州山桑县。
  至于安淮军是做什么的,都监是谁,他去了要做什么,一概不知。
  信使甚至连他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宁强根本就没问信使,从钱袋中抓出一把铁钱,也没看有多少,就这么递给信使。
  一把铁钱虽然不多,但也是额外收入,够在双流县吃一两碗面。
  信使退下之后,宁强同罗施分了主客坐下。
  把玩着手中符契,宁强笑道:“我在双流也呆了快三年了。”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