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兵营中转了一圈,陈佑难得夸赞道:“不错!孙校尉用心了,几位指挥也都尽职。”
只这一句话,跟在他身后的孙山玉以及诸指挥皆是眉开眼笑,连道不敢。
奉承一阵之后,在五位下属殷切的目光下,孙山玉终于咬牙开口:“这离考核比试不过十天了,还请使君明示,究竟以何种方法考校?”
陈佑此时心情好,也就顺口道:“前次已经说了,就比三项,精气神、队列和阵型。”
说着指向正在操练的军士:“今日吾观此军,精气神很好,想来各指挥都相差无几。”
听了这话,孙山玉是高兴了,但几个指挥互相对视,眉眼间都带了些互相竞争的敌意。
“第二项比试队列,顾名思义,从最齐整到最不齐整,分别是五分到一分。”
此话一出,几个指挥眼珠子乱转,显然是想到了作弊的法子。
陈佑将诸人表现看在眼中,呵呵笑道:“只不过这队列要比三次。第一次是整队,一个指挥考核之时,另外四人事先带人打乱该指挥队列,从下令到列队整齐,用时最短者得高分。第二次是行进,列队跑相同的一段路,最整齐者得高分。第三次却是在阵型考核之后列队,用时最短者得高分。”
这三次比试不是胡乱来的,各有用意。
第一次就不用说了,相当于紧急集合。就比如现在突然有人攻城,这些散乱操练的军士多久能集合起来拉上城头守城,看这第一次比试就能估算一二。
第二次却是考验的行军速度,《武经总要》就曾记载:凡军行在道,十里齐整休息。
为什么这么规定?因为一般军队,由于个体体能和步速的差异,列队走十里,基本上队列就乱了,如果不停下来修整,很可能走着走着就会出现兵找不着将、将找不着兵,甚至是各军冲撞的情况。
而且队形一乱,停下来修整的时候还要花费时间用在整队上,休息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行军时间就缩短了。
而保证行军队列不乱的情况下,保持相同甚至更长的休息时间,也能有更多的行军时间。
至于第三次比试,却是考的战后列队。在战场厮杀一番之后还能迅速列队,不说恢复战斗力,至少比散乱不堪的队伍战斗力强吧?
这些道理,跟在陈佑身后的几人,有立刻就明白的,也有抓耳挠腮想不通的。不过无论明白不明白,既然使君这么说,他们就得想出应对措施。
对于几人的小心思,陈佑装作不知道的样子,继续道:“最后一项阵型,没其他的,所有人都换上裹着麻布的木棍做兵器,五个指挥列阵厮杀,坚持到最后的得高分。”
说着,他看了一眼愣住的几人,补充道:“对了,这一项你们五个全部也算分,擒住一个加一分。但如果指挥被擒住,手下兵马却依然能坚持不溃散,则对手不加分。”
这一刻,一种名为杀气的东西在几个指挥之间升腾!
陈佑轻笑一声:“好了,就看到这里吧。还有十天,你等仔细准备,三月初一演武。”
说罢,甩手离开兵营。
根据估算,今天魏仁浦应该就能抵达锦官城。陈佑准备在府衙等着,各种事情千头万绪,他已经为还没到来的魏仁浦分配好了差事,只等着魏仁浦一来,就第一时间吩咐下去。
第二百一十七章 前狼后虎当何如(三)
走进府衙,正好遇到匆匆朝大门去的钟安裕。
“使君!”看到陈佑,钟安裕一怔,立刻行礼,“张博士带人在偏厅等候。”
钟家这段时间利用自家商队替府衙购买农具耕牛,陈佑也就投桃报李,征辟钟安裕为府衙录事。
现如今钟安裕没有具体职事,如庞中和一般帮陈佑处理一些文书杂务。
听了钟安裕的话,陈佑嗯了一声,脚下不停地朝偏厅而去,钟安裕也连忙转身跟上。
步入偏厅,目光一扫,便将厅内情形纳入眼底。
偏厅内六七人分坐两旁,经学博士张采石坐在左首,其余几人皆是士子衣着,面相上看去在三十四十岁。
估计是听到陈佑的脚步声,此时诸人皆是扭头朝门口看来。
待陈佑行到厅中,几人才反应过来,连忙起身行礼:“参见使君。”
一直走到上首主位,陈佑才转身,抬起双手虚压:“免礼,诸君且坐。”
诸人皆落座,就连钟安裕也是坐在下首,只有张采石还站着:“使君,请容我介绍诸位先生。”
陈佑点头,张采石左手伸向他对面的那文士:“这位是李华宇李先生,尤善《三礼》。”
《三礼》是三部礼书的合称,分别是《礼记》、《周礼》、《仪礼》,在唐官学中,《礼记》为大经,其余两经为中经。
李华宇再次起身行礼,陈佑也只得回礼。
“这位是黄贤黄先生,善《春秋》,通晓三传。”
《春秋》分为本经和《左氏》、《公羊》、《谷梁》三传。由于三传属于注释读本,对同一件事的解读角度不同,所以大部分学习春秋的学者都会在通读三传之后选择其中一部精研。
这黄贤通晓三传,也不知是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位是徐师进徐先生,善《论语》、《毛诗》。”
所谓《毛诗》,指的是西汉时毛亨与毛苌辑录注释的《诗》,也就是现在所流传的《诗经》。
“胡德佑胡先生,善《老子》,亦通《尚书》、《周易》。”
“韩寅韬韩先生,治律学。”
陈佑终于听到一个感兴趣的了,当即笑问道:“不知韩先生可知《景瑞刑律统类》?”
《景瑞刑律统类》,是景瑞二年颁布的律法,主要是根据唐《开元律》和《大中刑律统类》修订而成。
韩寅韬起身道:“回禀使君,在下尚在学习《景瑞刑统》,不过本朝刑统与唐律相近,如今已学了七八成。”
按照唐朝国子监的规定,治律学需要学习《律》、《令》、《格》、《式》和《法例》共五种。
《律》和《法例》还好,总体来说一脉相承,数十年都不一定变动一次,问题在于其它三种。
《格》、《式》几乎是每一任皇帝都会改一次,《令》则是皇帝颁行天下的法令,遇到那种勤快的皇帝,很可能一年多好几条。
活到老学到老,对于律学生来说,那是一种生活常态。
而且现在可不比以后,各种法律条文分门别类,可以专研一类,现在律学生是全部都得掌握并能熟练运用。
《唐六典》是这么规定的:以《律》、《令》为专业,《格》、《式》、《法例》亦兼习之。
韩寅韬已经快四十岁了,当年先是学王蜀律令,还没学成,王蜀被后唐攻灭,又得学习后唐律令。学了八九年,孟知祥自立,建立孟蜀,好的,重新学孟蜀律令。十多年之后,周灭孟蜀,于是抛下蜀国的律令,来学习周国的。
他的法律生涯,就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
陈佑虽不是很熟悉法律,但也知道频繁建国灭国会给律学生的学习造成怎样的困难,是以对韩寅韬的专业水平有些不放心。
考虑了一下,对钟安裕道:“钟录事,你去将罗司法请来,让他带上刑统。”
钟安裕答应一声快步离去,陈佑重新看向韩寅韬:“刑律之事不可轻忽,稍后某欲考校一番先生,不知韩先生意下如何?”
韩寅韬拱手道:“但凭使君吩咐。”
陈佑点点头,示意张采石继续介绍。
在韩寅韬之后,就只剩最后一人了:“这位是贾义贾先生,治算学。”
这个时期的数学家需要学习的算术书还挺多的,流传世间的共有《九章 》、《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缀术》、《缉古》、《五经》等十部算书。
当初李淳风就受命注释十部算经,后来这十部书被列为国子监算学科目。
陈佑自己也就是个高中水平,在应用上面同这个时代中上游的一些数学家差不多,问明贾义学习过《九章 算术》等七部算经之后,也就没有出言考校。
待张采石坐下,陈佑看着众人道:“想来张博士已经告知诸位某欲建一座书院,正要延请教授。”
几人皆点头,只不过都是读书人,谁也没有先开口。
陈佑轻轻一笑,接着道:“这书院暂定设立经、书、律、算四院,不知诸位先生可愿担任书院教授?”
沉默了一瞬,几人对视一阵,一时间没人开口说话。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法曹参军事罗彦赟来了,他身后还跟着两个怀抱书册的仆役。
“使君。”
“罗司法。”陈佑笑着起身,张采石等人也连忙站起来,纷纷朝罗彦赟拱手。
“某寻了一个律学先生,还需罗司法帮忙考校一番。”陈佑笑着指了指韩寅韬。
“韩寅韬参见罗参军。”韩寅韬见罗彦赟看过来,连忙再次躬身。
他是学法律的,说不得以后就会归到韩寅韬手下,此时自然得恭敬一些。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