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九品官,皇帝怎么会在心上,不痛不痒的点头道:“准了!”
李逵一通乱拳之下,第一个麻烦顺利解决。
大义。
对于文官来说,这玩意真的太好用了。就算是天大的麻烦,只要抓住了大义,对于文官来说,就能为所欲为。
不过接下来的麻烦对李逵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
战场杀俘。
这怎么都和大义不搭边,甚至还会被贴上残暴的标签。
好在李逵是文官,不是武将,还不至于被文官们排队过来踩一脚的倒霉相。
对武将来说,只要拥有足够重要的功劳,也能让他为所欲为。
当年狄青为什么会被文彦博欺负,连带着后来朝堂上资历很浅的文官,都要去狄青的脑袋上踩一脚?
按理说,狄青的功劳已经很大了,对于一个武将来说,在仁宗一朝之中,没有哪个朝廷重臣敢说自己的功劳比狄青要大,功绩要高。但狄青还是被冷落,嘲讽,甚至排挤。归根结底身份是一方面,如果他不是配军出身,而是出自将门,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羞辱和烦恼了。
可惜,他不是。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他的功劳不够。
或许这么说有些苛刻,狄青的功劳不大吗?
狄青的功劳,在对西夏作战之中,他不是主帅。大宋的规矩,武将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主帅,所以他即便征战多年,杀敌无数,但却没法让文臣们真正的信服。即便狄青在西军之中作战勇猛,但大宋也最多不过是扭转了好水川一战大败之后的颓势,距离灭西夏还差得远呢?
如果狄青带兵灭了西夏,文彦博估计也不敢对狄青如此轻慢了。
他最大的功绩是平定侬智高叛乱。可侬智高叛乱在两广,对于大宋来说,这地方算是犄角旮旯的穷乡僻壤,即便平定了叛乱,在朝堂上也不过是个武将的本分,而不是让皇帝破坏制度的理由。
而且仁宗抬举狄青,一方面不排除仁宗真的喜欢狄青。另外一方面,是深层次的原因,仁宗皇帝也发现了,大宋的军队越来越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成为军中将士的榜样,而狄青这个从小兵,一步步成为大将军的帅才就成了仁宗皇帝树立的典型。
但恐怕让他也没有想到的是,仁宗破坏了武将不入枢密院的规矩,导致文臣们的反应异常激烈。
可要是狄青的功绩更大一些呢?
收服燕云十六州呢?
那么狄青就可以封王,到时候谁敢上来惹他,大嘴巴子抽上去,皇帝也不会在乎。即便是武将打了文官又如何,一句话怼回去:“尔敢羞辱大宋功臣?”
足以让人哑口无言。
这就是功劳太小的原因。说白了,狄青从武将进入枢密院,虽说是做的枢密院副使,但在文官之中,这个官职也是中枢要职,位高权重,自然会引起文官的反感和愤怒。归根结底,还是狄青的功劳没有大到足以让他破坏规矩。
御史台来刁难李逵的不是别人,正是之前和李逵有过矛盾的张商英,他静静地看李逵在朝堂上闹腾,却不急不缓,等到李逵大胜而归,突然冷笑着走到李逵的面前,问:“李逵,你可承认战场杀俘?”
“我做了?”
张商英愣住了,他也被李逵的不按常理做事的风格吓了一跳,战场杀俘乃不祥之兆,你就没有敷衍,否认的打算。
张商英没想到李逵承认的如此痛快,打乱了他步步为营的打算。
可胸口燃气的熊熊火焰,却刺痛着他脆弱的神经,尤其是他中进士三十年了,在朝堂上也是老前辈了,可是做官一直运气不好。当年,神宗驾崩之后不久,宣仁太后垂帘听政,谁都知道打压变法派是宣仁太后的意思,朝堂政令也是宣仁太后的决断。
可当时还在开封被打压当推官的张商英却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上了一道奏折。
上奏折也就罢了,可其中一句惹出了天大的麻烦。这话也简单,是论语中的话:“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话读书人都知道,出自《论语·学而》,全文是:“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话的大概意思就是,父母不在之后,子孙能够遵守祖辈的志向,才能看出是否是真的孝。
但张商英这奏章上的很脑残,明面上,赵煦登基之后,赵煦应该遵从神宗皇帝的志向。可是朝堂上决断的是神宗的生母宣仁太后,让当妈的去继承儿子的志向,也只有张商英能够想的出来。至于说什么赵煦当时没有话语权,当初赵煦才十岁,让十岁的孩子决定大宋的未来,真的可以吗?
不过,如今的张商英学乖了很多,他也找到自己的大义:“我朝以仁爱礼让立国……”
却没想到,李逵粗暴的打断道:“敢问张大人,知兵乎?如战乎?”
李逵这话云山雾罩的,开口就问张商英会打仗?上过战场?这不是蛮不讲理吗?张商英怎么可能会打仗?
张商英愕然,随即怒道:“本官是文官。”
“章相是文官,有只会千军万马只能,怎么说文官就不能知兵善战?”
“李逵你什么意思?”
“没打过仗的人最好不要讨论战争,要不然会害死很多人的,张大人以为如何?”
郝随远远的盯着李逵的背影,激动的攥紧拳头,心头暗暗给李逵鼓劲:“喷他,碰他,喷死他!”
第494章 心系百姓,奈我何?
“张大人,我且问大人可有军中经验,可临战场之危?”
李逵丝毫没有给张商英思考的机会,按照他对张商英的经验和了解,这家伙很快要词穷了。果然,张商英很愤怒,他可是抓过盗贼的人(推官就是干这个事的人),虽说没入军旅之中,但也是见过刀光剑影之辈,并非浪得虚名。
张商英冷笑起来:“李逵休要混淆视听,你残杀俘虏,于庙堂不详,于社稷不详。”
“谁告诉你的?”
张商英刚想好反击,又被李逵打断。要不是看李逵人高马大,他一个糟老头子动手太吃亏,说不定就冲上去给李逵点颜色瞧瞧。
“杀俘之后,以后战场上还有异族敢投降,必与我大军死战,不知道少多将士要惨死。”
这话说的很不走心,大宋的军队能抗住北方异族的进攻已经很不错了,还想要俘虏,你想多了吧?
“你是异族吗,蛮夷心里怎么想,张大人如何得知的?”
“嗤嗤——”
连张商英都听到边上的笑声,老脸顿时一红,气喘如牛的怒目盯着李逵。李逵也就纳闷了,张商英这家伙根本就不适合做御史,也不知道谁将他安插在台谏的,还让他出任如此重要的左司谏。在台谏官之中,也算是中高级官员了。
要是换个人和李逵对峙,李逵还真不见得能够轻松应对,毕竟,御史台的人也不是吃素的。
但是张商英?
李逵觉得欺负他没商量。
这货脑子总是不在线上,总是做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来。明明是跟着李清臣和杨畏的小弟,这会儿竟然跑去给曾布摇旗呐喊。而朝堂上都知道,曾布已经和李清臣闹翻了,也就他没看出来,曾布都已经不和李清臣说话了吗?当然杨畏更不堪,这家伙在元佑时期高官厚禄在京城享福,能够在宣仁太执政期间做二三品的京官,而且还是职位重要的吏部尚书,肯定是给保守派递上了投名状。
可是……
在皇帝亲政不久,章惇从地方上被召回后,杨畏就让亲信跑到章惇跟前说了一句话:“畏迹在元佑,心在熙宁,首为相公开路者也。”
这种话,也就是杨畏说的出口。意思很好理解,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在保守派之中,就是为了给章惇做卧底。
章惇这个人吧?
缺点很多,但是面对对方投降,还投降的如此彻底,顿时没了脾气。如果遇到个死硬分子,章惇自然是打起百倍精神和对方死磕。可遇到臭狗屎,他就没有踩一脚的心思了,怕鞋脏。这也是为什么杨畏明明是墙头草,章惇还会用他的原因。
此时朝堂上,变法派闹来闹去,实际上是因为官职分配不公。
曾布想要当章惇的继承者,意思很简单,章惇你当宰相过过瘾就行了,过两年让我当。
章惇能答应吗?
肯定不能。
其实李清臣也是这个打算,而且李清臣做派要比曾布更加光明,他就是不爽,明明答应好让我做老二,过几年当老大的,你却给了后辈蔡卞做老二,几个意思?
而蔡卞呢?
他也不舒服,苏辙的位子才是他的梦想。当然,苏辙的门下侍郎的官职,对李清臣、曾布、蔡卞都非常有吸引力。门下高官官运作好了,能和章惇共同执政。可是章惇却无法忍受和其他人一起执政的局面。他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独相。他可没有和人好好商量的习惯。
奇怪的是,苏辙最近竟然忍气吞声起来,而皇帝也没有将苏辙赶出朝堂的心思了。这让变法派内部能够分配的官职更少了。
这才是变法派内部人员投靠这个,拉拢那个的原因。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