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大猛士 [全本校对] (木子蓝色)


  王子明是读书人出身,以前便一直是皇帝的钱袋子管家,之前一直任民部尚书一职。而现在,皇帝已经提拔他为尚书右仆射,原右仆射杜如晦转为左仆射。
  而左仆射侯莫陈乂转为中书侍郎加同门下平章事衔。
  现如今的宰相班子,又经过了调整。
  中书侍郎侯莫陈乂、房玄龄,门下侍郎魏征、萧瑀,尚书左仆射杜如晦、右仆射王子明,御史大夫杜淹、翰林学士承旨陈叔达、枢密使张须陀,吏部尚书屈突通、兵部尚书卫文升。
  皆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宰相人数达到了罕见的十一人之多。
  而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宰相由过去的三高官官,到如今的不再局限于三高官官,而是以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才是宰相。
  且三高官官都空缺,只是仆射和侍郎主持省务。
  另一方面,中枢也从尚书省,转移到了门下省的政事堂,政事堂还专设了五房,有下属官吏协助宰相们理事。
  十一位宰相没有首相次相辅相这些,而是轮流主持政事堂议事,并设有政事笔,当值宰相则执政事笔。
  政事堂平时由当值宰相坐班当值,遇重大事务则召集诸位宰相一起议事商决,平时下朝后,宰相们各回本衙,处理本衙事务。
  这种改变,其实也是在隋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这好比隋初时,朝廷大事是在尚书省,就类似是国务院中总理主持,然后现在的政事堂,则相当于常委会,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方为真宰相,就类似于加了常委衔。
  群相议政,能避免权臣奸相,同时也能大大提升皇帝处理国家事务的效率。
  天下之大,若是事事亲为,皇帝累死也办不完。所以他效仿明朝制度,另设通政司,所有奏折都先送到通政司,由他们抄录备份,然后送一份到政事堂,送一份至皇帝御书房,再留备入档一份。
  送到政事堂的奏折,由宰相们议论,给出相应的处置方案,他们将处置的方案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外。并且根据奏章内容的轻重缓急等,贴不同颜色的纸,一般寻常事务,只贴白纸,然后是绿纸,再是黄纸,重大紧急的事务则贴红纸。
  贴纸完,再交回通政司,再次抄录存档,然后送御书房。
  这时,翰林学士院的学士们,则要负责为皇帝先行浏览分类,如确认白绿贴纸的奏章分类属实,且贴纸上的处置得当,便会代皇帝朱批转回通政司。
  通政司再按其类别,转到尚书省,尚书省给予自己的建议或附议,再转给相应的六部九寺衙门,对应的部寺根据宰相和尚书省的指示执行。
  而对于贴黄贴红的重要奏章,则才会送到皇帝面前过目。
  翰林学士会先拟好一个目录,简略注明各道奏章的内容和宰相的处置,由皇帝过目。
  皇帝便可据此先筛选一遍,既做到心中有数,又不错过重大事务。
  对宰相们票拟得当的奏章,皇帝会指示翰林学士代朱批通过。而对有疑惑的,则会亲自研究,甚至做出指示,由翰林学士代批旨意。
  若是对宰相票拟处置不满,也可否定,打回让宰相重拟,或直接给出自己的处置结果,交由宰相商议。
  最终形成决议,则还是要交由中书拟诏,门下审核,尚书执行。
  翰林院学士在这个决策层里,充当的是皇帝的秘书角色,甚至是智囊顾问角色。
  中书门下政事堂,是最高决策中枢,而皇帝则是最终决策人,但门下省又负有最终审核权。
  层层架构,既要保证皇帝不被宰相百官欺瞒,同时又得保证皇帝能够及时的掌握和处置军国政务。
  皇权和相权相互制约,保证平衡。
  虽说如今的皇帝之权威,不是宰相们能够掣肘的了的,但罗成却还是不嫌辛苦的亲自设计了这一制度,就是为了保证以后的皇帝,在这个框架之下,不会出乱子。
  既避免后世子孙专权乱政,又防出现权臣奸臣夺权乱国,可谓是用心良苦。
  王子明在这个时机下,出任右仆射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是尚书省权力下降的时候,但不管怎么说,也是拜相了。
  一众连襟中,他算是第一个拜相的。
  “读书人就是好啊,你看十一个宰相,也就是枢密使、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这三人是武将出身。”
  赵贵有些忍不住道。
  他刚刚被诏授为襄阳太守,算是从武职转为文职,但心里落差很大。此前他镇守北京,后来又担任了都统。
  那可是统领两道兵马啊,如今转为襄阳太守,却只是一郡之民政长官了。
  相比起周德威的西京留守,明显要低了一级。
  可八大都统,尽皆罢撤,赵贵也无奈。
  毕竟眼下北方一统,朝廷打算休养生息,并不打算这个时候南征,所以各行营都撤了,都统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周新则是被授命为蜀郡太守。
  “老五,你呢?”
  赵贵扭头问最小的妹夫杜伏威,这位曾经的江淮之王,最近似乎过的有些不太顺。先是王君廓谋反一案牵连到他,虽是后来没事。可他又被李子通阴了一记狠的,把淮南几乎全丢了,损兵折将众多,狼狈不已,自己还受了重伤,差点没命。
  如今回京,虽然伤好了,但皇帝却迟迟没有给他再授新职,淮南有秦琼坐镇,他是回不去了。
  杜伏威有些尴尬的笑笑,“暂时还没消息呢,估计陛下想让我再留京养养伤再说。”


第925章 山头
  罗成打量着杜伏威,“看你的精气神儿,倒是不错,看来伤势已经好的差不多了。”
  杜伏威笑道,“臣的那点伤早已经好了,追随陛下以来,臣也大小百余战,负伤数十次,有好几次比这还重呢。上次只是一时不察,着了李子通那叛贼的道,将养这么久,早好了。如今,又是生龙活虎,依然可以为陛下披甲上阵,统兵讨逆。”
  罗成拍了拍杜伏威的肩膀,笑呵呵的道,“年轻确实筋骨强,但也不能大意,可不能落下什么病根,将来遗祸无穷。你啊,就安安心心的呆在洛阳休养一段时间,先前朕下旨敕造的吴国公府住的可还舒适?”
  杜伏威直言道,“陛下所赐宅第十分好,只是我这些年久在军伍,整天东奔西走,早习惯了营伍生活,这一下子闲下来,天天对着些歌妓舞姬家丁奴仆的,倒是十分不惯了。臣还是想出去做点事情,如今江南虽暂不征讨,但也需要做好准备,臣熟习江南,想回去做事。”
  皇帝却没答应,转而问道,“你觉得辅公祏怎样?”
  “陛下?”
  “辅三虽说当初也是跟着我一起打天下的,但他后来与你在江淮呆的时间也长,倒是跟我有些远了。我想问问,你对他是何印象,又如何评价?”
  杜伏威不知道皇帝为何有些发问,他暗暗打量皇帝的表情,却什么也看不出来。如今的皇帝,越发的有些喜怒不形于色,不怒自威,根本猜测不出君意。
  他斟酌着道,“宁国公与我在江淮搭档数年,为陛下也是出生入死,忠心耿耿……”
  “可为何却有人说辅公祏对朕颇有怨言,甚至说他在军中广收义子,拜把子结兄弟,大立山头?”
  皇帝这番话,让杜伏威大惊。
  事实上,皇帝所说的收义子拜兄弟立山头这些,其实他也一样有。甚至可以说,辅公祏的这山头,他才是首领。
  但这本来也不是什么稀奇之事,历来军中就山头多,各种乡党、亲戚、朋党等便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山头,而收义子更是普遍现象。
  比如皇帝都收了好些个义子,大秦的诸将,哪个又没有义子?
  据说张亮曾经行走在黑暗之中,负责情报时,收的义子更是多达五百个。
  可偏偏现在皇帝却拿这事来说辅公祏,这就说明,已经不仅仅是山头这么简单的事了。
  怨言。
  这两个字,说轻也轻,说重则重。
  对皇帝有怨言,若是往深追究,那就是死罪。
  “陛下,军中将领向来有收义子假子的习俗,宁国公也不能免俗,说来臣以往在军中也收了一百多个义子,如今想来,确实有些过头。至于说山头,其实可能是被人误会了,宁国公这人嘴巴直,有时说话不过大脑确实,臣也曾经说过他多次,可他就是不知悔改,但若说他对陛下不满,那真是冤枉,他对陛下可是忠心耿耿,绝无二心的。”
  “伏威啊,当年我江南平乱后,留你和辅三在江南,是看重你们年轻又有拼劲,胆大,能干。我也知道你们在江南并不容易,孤军做战,几次遭受兵败,十分艰难。可朕把这些都记在心上,所以开国后,对你们的封赏也高。你画像凌烟阁,辅三也一样得封国公。”
  “可有的时候啊,总有人会膨胀,就好比王君廓和刘武周,这二人的下场你们也看到了。朕不是汉高祖,不是那种杀功臣之人。这江山是你们与朕一起打下来的,所以朕也想与你们共享这江山,所以才有改爵实封,但是……”
  杜伏威脸色发青。
  他们久处江淮,所有他们当初那支人马比较封闭,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山头。可后来皇帝入关,却让单雄信等外来大将接掌大权,这让江淮将校上下确实有些不满。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