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江山争雄 [校对全本] (江左辰)


  除了这些大门阀外,天下还有诸多大族大户,要么是累世公卿之后,要么是大儒世家,从秦汉时期传下来,觉得身份高贵,可能连皇室都觉得没有他们资格老、地位深。
  这些秦汉之后,魏晋南北朝形成的门阀和姓氏高低论,有鲜明特色,比如南朝“王谢袁萧”、晋代“谢王桓庾”、隋唐“崔卢李郑”等,直到宋代经济高度发展,文化繁荣,才得以解决。
  罗昭云想到这些,心中有数,但是不能盲目去一刀切,强行改制,那样只会引发从朝中到地方贵族大姓的反感,所以,他打算先从经济、思想、官本位体制等诸多方面,进行逐步渗透和改革。
  “朕出征在外,虽然有大胜利,但是,这离不开众卿家在后方的协同运作,各尽其职,粮草、军械、役工调度等非常及时,没有了后顾之忧,所以说,这些胜仗也有你们每一位的功劳!”
  罗昭云客套一番,这些话听在朝中文武大臣的耳中,仿佛一股清泉在流淌,都感觉舒服受用。
  最主要是君王胜利凯旋,并没有高傲自满,不像杨广那般自大,刚愎自用,也不像杨坚的猜忌无常,因此,一些两朝元老们,都觉得这个陛下不错。
  一些年轻的官员也觉得干劲十足,跟着如此开疆拓土的明君干事情,容易出成绩,可名垂青史。
  “回到长安两日了,朕已经私下召唤枢密院、政事堂、六部长官、翰林院士等,了解了朝内的局势,目前一切平稳发展,百废待兴,各地推行大华新政,稳中发展,非常不错,诸位都有不小功劳。不过接下来,朕的关注重心,会从沙场上,转移到民生上来。”
  “诸位也都清楚,目前天下格局,北面隐患只剩下晋阳李唐,如瓮中捉鳖,刘武周和刘黑闼都是乌合之众,黄河以北,几乎要全部统一。淮河以南,有萧梁、杜伏威、辅公拓、李子通等势力,但也无法抗拒大华的正义之师。”
  “天下一统,归于大华,指日可待。但是,朕出行时候,看到了黎民百姓的疾苦,灾民遍地,战后重建问题,当抓紧抓快,恢复经济,流民还乡,搞好来年春耕,成为头等大事……”
  罗昭云说的铿锵有力,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站在以民为本的思想道义的高度上,顿时引得朝中不少老陈的称许、暗赞。
  礼部尚书辛公义站出来施礼道:“陛下如此考量,实乃百姓之福也。昔圣王之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余食也。陛下深谙百姓之苦,大兴之兆,即来不久!”
  “臣附议!”
  “臣完全赞同——”
  一群儒学出身的臣子又开始高呼起来,仿佛不大声拥护,就缺失道义一般。


第0882章 治国朝令的探讨
  高孝基站出来拱手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陛下自西北崛起,一路擒各路反王,立国安邦,风调雨顺,真龙自生,如今广施仁德,大华必将超越前几朝,创下八百年周,六百年汉的局面。”
  罗昭云点点头,这些赞美之词,听一听就行了,如果完全当真,自我良好飘起来,可能就会出问题。
  “如今各地都在推向新政、新法,许多偏远之地,民教未开,推行缓慢。另外,中源之地,接受北周和前朝的律、令、格、式已经根深蒂固,一时间要改变许多思想和规矩,效果同样势单力薄,诸位卿家觉得,治国与新律法推行,有哪些建议?”罗昭云询问法治、新政方面的问题。
  已经推行了一年,但是各地的反馈,并没有很有效果。主要因为西北边陲之地,对儒家仁义礼智信,对法治的条规条令约束等,都觉得不适应,在陇西、北地、潼关、蓝田等不同区域,都效果甚微。
  辛公义说道:“古人云: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法治。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此,臣提议,当注重君子德行培养,施之以礼,推行教化,久而久之,则天下大治不远矣!”
  罗昭云闻言之后,心中暗笑,这是大儒常推崇的君子之道,意思是法治不可靠,规矩是死的,只有多用君子来实施和推行,法治和条令、新政等,才能有效展开,主张育人,培养儒家之道,作为根本。
  这番话具体解释是,法不能自己发挥作用,依法类推也不能自发地推行,有了善于治国的人,法就能发挥效用,没有这样的人,法也就失去了作用。法制,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君子,则是实施法制的根本。
  这时候,杜如晦站出来说道:“臣以为,法治和条规乃是根本,不能以人来转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君子之道,培养起来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即便隋朝有诸多经纶之士,但也无法满足各地所需。自古以来,律法与政令符合时代,能够被百姓接受,只要选拔官吏,不徇私,不枉法,推行下去,就能维持下去。商鞅变法能成功,就在于取信于民,对国有利,符合秦国的国情,才能称霸诸侯,最后统一六国。”
  辛公义摇头道:“可是别忘记,秦国焚书坑儒,摒弃儒家之学,推行酷吏与暴政,才有二世而亡的惨痛国运,值得反思。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矣!”
  杜如晦自然也不会放弃他的观点,继续反驳道:“辛尚书,此一时彼一时,我等亦是精读儒学之道,也研习其它经纶,光靠一种思维和观点,很难治理如此广袤土地和臣子,加上南北中原,边陲戎地,情况不同,所以,得需要诸多适合时宜的条令来稳固地方。”
  罗昭云听闻,觉得辛公义和杜如晦说的都有道理,只不过,杜如晦代表年轻人的思维,比较贴近目前的形势,辛公义讲的是大道理,不算错,却不一定很适合当下的局势。
  其实诸子百家的思想,各大儒的说法,很多地方都很有道理,甚至彼此冲突的理念,也各有道理。用的时候,要看环境、时期、场合等,不能教条,不能僵化使用,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了。
  接下来,长孙炽、高孝基、萧瑀、温博彦等人,都支持辛公义的观点;而长孙无忌、褚遂良、魏征等人支持杜如晦的观点,形成了固守派与少壮派的交锋。
  这无关党争,而是思想层面的理念不同,都是发自内心地理解,却形成了两股朝中群体。
  罗昭云微微点头,他已经大致听明白了,两拨人说的都有一些道理,各汲取一些,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规章制度和推行办法,才是解决问题的所在。幸亏他的思想来自现代,多出了一千五百年的历史观念,对这些人的说法,成熟与否,能够辨析出来,如果化作其它君王,没有超脱这个时代,每次要做一个决定,听信哪一方,可真就有些困难了。
  “诸位卿家观点,朕已经明了,皆有一定道理。古之圣贤曾说的好:明主急得其人,暗主急得其势。获得治国的人才,贤明志士,共谋大事,才能定国安邦,这也是诸位聚集在此的原因,天下人才尽入我大华七八成,所以大华才最有希望成就伟业……”
  罗昭云一番话,让朝中站立的文武大臣们,都感觉舒服受用,得到皇帝这样夸赞,表面虽然神态平静,心下也觉得沾沾自喜。
  “朕以为,治国发展,当从流而善,汲取百家观点,不能只遵一家之言,而且,各领域发展也不能厚此薄彼,过于偏激。朕打算从教育、经济、法治都要同时进行,相辅相成,尽管目前我大华也是这样推行的,但是力度不够,条令不够明确,动作太小,是以各地并不在意,仍然按照旧观念在恢复经济,没有体现出大华推陈出新的特色。”
  “所以朕在今日做第一个决定,就是解除宵禁制度,并在长安城规划商业街区,鼓励夜市和商业活动,当然,税收和注册经营,都需要朝廷设立相关的工商、质检、环保、消防等诸多部门,审核营业资格,产品质量,有法可寻,有令可依,加强西域诸国来华通商……”
  罗昭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让政事堂的人研究具体操作的部门,翰林院的人研究这些事情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最后梳理出来主要观点后,交给中书省起草诏令,各尽其职,彼此牵制。
  文武大臣们,愈发觉得当今陛下,思路比他们要开阔,能够包容许多观点,形成更全面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引领在他们的前面,不禁暗自佩服的同时,也在警惕自己以后不能胡乱发言,外行看热闹,内行懂门道,貌似这个陛下除了带兵打仗,马背上得天下外,读治国和搞经济,也很在行。


第0883章 驾驭群臣
  刺骨的寒风吹过了关中大地,鹅毛大雪飘飞,将城外的寒山都盖上了,银装素裹,一片洁白。
  许多树枝上也挂满厚厚积雪,随着北风呼啸而过,欷歔落下,盖住了地面早已枯萎的发黄的草根。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